安分守己:“分”不读fēn,应读fèn,表示“本分”;嗷嗷待哺:“哺”不读fǔ,应读bǔ,表示“喂养”;暴戾恣睢:“睢”不读zhuī或jū,应读suī,“恣睢”表示任意放纵;暴殄天物:“殄”不读zhēn,应读tiǎn,表示“尽”;草菅人命:“菅”不读guǎn,应读jiān,是一种多年生的草;长歌当哭:“当”不读dāng,应读dàng,表示“当作”;称心如意:“称”不读chēng或chèng,应读chèn,表示“适合、相当”;处心积虑:“处”不读chù,应读chǔ,表示“存着”;垂涎三尺:“涎”不读yán,应读xián,表示“口水”;绰约多姿:“绰”不读zhuó,应读chuò,“绰约”形容女子形态优美的样子;丢三落四:“落”不读luò,应读là,表示“遗漏”;阿谀奉承:“阿”不读ā,应读ē,表示“奉承”;高山景行:“行”不读xíng,应读háng,“景行”表示“大路”;功亏一篑:“篑”不读guì,应读kuì,是古代盛土的筐子;蛊惑人心:“蛊”不读jiǒng,应读gǔ,“蛊惑”指“使人迷惑”;含英咀华:“咀”不读zǔ或zuǐ,应读jǔ,表示“细嚼、玩味”;“华”不读huá,应读huā,是“花”的意思;教学相长:“长”不读cháng,应读zhǎng,表示“增强、推进”;屡见不鲜:“鲜”不读xiǎn,应读xiān,表示“新奇”;冒天下之大不韪:“韪”不读shì,应读wěi,意思是“对,是”;扑朔迷离:“朔”不读shù,应读shuò,“扑朔”指“前脚抖动”;强词夺理:“强”不读qiáng,应读qiǎng,表示“硬要”;随声附和:“和”不读hé,应读hè,“附和”指“跟着别人说”;推本溯源:“朔”不读suò,应读sù,指“往上推求”;惟妙惟肖:“肖”不读xiāo,应读xiào,表示“相像”;唯唯喏喏:“唯”不读wéi,应读wěi,表示应答;未雨绸缪:“缪”不读miù或mù,应读móu,“绸缪”是“修补”的意思;无声无臭:“臭”不读chòu,应读xiù,表示“气味”;相形见绌:“绌”不读zhuō或chū,应读chù,表示“不够,不足”;挟天子以令诸侯:“挟”不读xiá或jiā,应读xié,表示“挟制”;兴高采烈:“兴”不读xīng,应读xìng,表示“兴致”;血流漂杵:“杵”不读wǔ,应读chǔ,指“盾牌”;以己度人:“度”不读dù,应读duó,表示“揣测”;衣锦还乡:“衣”不读yī,应读yiì表示“穿”;自出机杼:“杼”不读shū,应读zhù,“机杼”指“梭子”。
如何培养普通话语感
许多学生用普通话读单个的字音还可以,但一连句或与人对话,就显得很吃力,让人听起来总是那么别扭。究其原因,①对汉字的读音不熟,②是不知道普通话发音有音位的变化;③没有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和自觉的语言实践。
根据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方面的训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读准字音,夯实语感基础
能快速地读准每个汉字的音,就为说好普通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音;听写生字词要随字注上拼音;读书遇到生字勤查字典;经常做一些汉字注音,拼音译汉的训练,长期积累,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做到了读字的音准。
二、了解变音,提高语感理性认识
对年级较高的学生要进行一些音位变化的指导,从理性角度增强语感。这种理性认识的指导,主要通过一些对比练习来让学生明白其规律,切忌讲授较深奥的“音位”理论知识。
三、创设语境,增强语感体验
我让学生听标准的普通话录音,让他们在收听中体会,感受,模仿。课堂上准确地范读,适当领读、教读,要他们在看电影、电视时做“有心人”,学习播音员和演员的语言,在普通话的语境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循序渐进,训练语感速度
学习语言要循序渐进,对语感的训练,我们常采用由慢及快,由单音节呼读逐步连句快读。
要求一遍比一遍快。如此经常练习不同的句子,就可使口头表达越来越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摒弃方言,纯化语感质量
学生说普通话有时让人听着不“舒服”,是使用了方言土语。因此要教育学生努力剔除语言中的方言土语,纯净自己的语言。
六、勇敢实践,突破语感障碍
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有些学生总担心自己说不准,说不好普通话,因此,我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抓住一切机会大胆地说,当他们感到普通话不拗口时,语感就好了。
十种普通话训练形式
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形式很多,这里介绍十种,供老师们参考。
一、轮读。训练材料:或词语,或句子,或句群,或短诗。读前提出要求。每次突出一个重点,学生逐个朗读,读后按要求评议。
二、述评。评议办法、要点事先公布。题目由教师准备,制成题签。学生抽签后思考3分钟即开始述评。每次述评后师生共同评议,计分。
三、演讲。学生课前准备,内容不限,可逐渐提高要求,由报告时事新闻、介绍一人一物一事到讲故事、谈观感、阐述某道理。时间1—3分钟,每堂课安排1—3位学生,长期坚持。
四、辩论。选择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辩论内容,如改革开放、教师职业、推普工作等。辩论会前应指导大家搜集有关资料,将名种观点进行研究,以便学生通过辩论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五、录音对比。新生入学后,指定朗读一段短文,随便讲一段话,录制在学生个人专用磁带上,供以后检查对比,看谁进步大。
六、表演小品。题目自定,可课前准备,也可即席编演,如路遇、借书、家访等。人数不限,有时多人合作,有时一人自编自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七、排练儿童剧、课本剧。挑选合适的儿童剧,让学生人人参加,基础好的学生可出任导演。如无合适的剧本,则学生改编课本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显著效果。
八、拼写名人名言名诗。按学号轮流在教学黑板上拼写名人名言名诗,每天一人,课前领读两遍。
九、办黑板报、油印报。每班分若干小组轮流编辑、缮写。刊登自己撰写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小论文和创作的注音诗歌、绕口令等,定期出版。
十、参加各类竞赛。单项竞赛如给3500常用汉字注音,查字典,直呼音节,纯拼音短文朗读,诗歌朗诵等。我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主办的“我和语言文字”征文活动和第三次全国语言文字知识竞赛,有5位学生的文章在该报上刊登,有3位学生获三等奖。
字母书写要规范
在全国城乡大街小巷的街名牌、站名牌、路标、商店招牌、商品广告、商品名称、商标以至衣服、提包、书包等等上面,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汉语拼音的踪影。这些汉语拼音字母,大都是书写规范的;但是,书写错误或不规范也是时有所见的。
(一)形体错误或不规范
最常见的是把S、N这两个字母写错、刻反或钉反了:S成了近似阿拉伯字母2的样子;N又跟俄文字母и(音[i])相混同。较少的情况是把D、G颠倒或反置。这些都不是虚构杜撰出来的而是实有其例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常在沿用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拉丁字母传统字体“罗马体”的时候,由于绘写者没注意到这种字体对笔画粗细和末端的装饰性短画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以致字母看起来十分别扭。
其中,“A,K,M,U,V,W,X,Y”的毛病是把粗的笔画和细的笔画弄颠倒了;“M、N”的左上角有一突出的“垫肩”,不应写成锐角;“S”是装饰性笔画的角度不对;“Q”的“小辫子”应该出格而没这样写,把圆形压小了。
另外,有些人以为汉语拼音小写字母“ag”,一定不能写成“ag”,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它们只是字体的不同,前者是“等线体”(在我国常称为“哥特体”),后者是“罗马体”,汉语拼音字母二者都可以用;只不过不要在同一个场合中混用而已。
(二)大小写字母混用。
用汉语拼音拼写汉语或给汉字注音的时候,大写字母的运用有一定的规则,像人名、地名等专名应该大写;第一句话开头的首字母应该大写;诗歌的每一行的首字母也要大写,等等。
在一些实际应用的场合,例如企事业名称、商品名称、街名牌、站牌和书刊名等,也可以全用大写字母,而且省略去标调符号。
这方面较常见的不规范现象,是在全部大写字母中间,刺目地出现了小写字母,造成了大小写字母混用的不规范现象。
(三)印刷体和手写体混用。
汉语拼音字母的字体,按照拉丁(罗马)字母的一般习惯,可分为印刷体(“罗马体”是其中的一种)和手写体;这两种字体又各有大小写之分。虽然目前国际上手写体有逐渐向印刷体趋同的倾向,但是它们在同一场合中还是不应该混用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试卷构成和测试方式(一)测试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普通话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基本音节、变调、轻声、儿化、语调等。其中轻声、儿化要求到什么程度,需要作专题研究。2、语汇,主要包括《普通话词语表》(“表一”约8000条,“表二”约12000条)和《普通话与方言常用词语对照表》。3、语法,主要以《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表》为准。4、言语表达与交际,包括有文字材料依据的朗读和无文字材料依据的说话。
(二)试卷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朗读,占总分的60%。(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材料应全部选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占总分的10%。(2)读双音节词语50个。其中70%选自《普通话词语表》“表一”
,30%选自“表二”,占总分的20%。(3)朗读400字左右的短文一篇,占总分的30%。
2、判断,占总分的5%。(1)词语判断。(2)量名搭配判断。(3)语序或表达格式判断。
3、说话,占总分的35%。按照试题规定的话题连续说一段话,时间不短于3分钟。
上述三部分所占分数的比例可以随着全社会普通话普及程度和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进行调整,比如可以适当减少朗读部分的分值比例。
有些先生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考听力,不考听力还叫什么语言测试。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是听力测试并不是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非要不可的。它的取舍决定于测试的性质、目的、应试人的水平状况等因素。不错,语言测试常常要考听力,不过,这主要是对第二语言水平测试的,此其一。第二,母语测试当然也可以考听力,但是这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才是有意义的。一是在普通话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训练时采用,一是在口语训练课中考查学员对言语的各种语境意义(比如对言外之意等)的理解力时采用,可这已经是另外一个层次上的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目前的主要对象是演播人员、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等,他们听说普通话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应试的目的是要取得二级以上合格证书,考他们的听力还有必要吗?第三、学习普通话一般是听易说难,如果连听都有困难,谈何普通话测试!
(三)测试全部采用口试方式进行。
检测普通话口交际能力,当以采用口试方式为宜,不过口试比较费时、费力、费钱,更麻烦的是口试主试的人的评分不易做到客观、准确,而且不同的主试人对同一个被试人的评价往往不同,有时甚至相差甚远。在当前还无法使用计算机来评分的情况下,似乎也想不出更省事、更有效的办法。看来暂时只能强化对主试人的培训、提高评测能力,加强主试人之间的协作,完善考务制度,加强对测试的监测、监控和成绩的复核工作,力争把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口试的评分怎样做到客观、公正,以及评分时如何区分语音错误和语音缺欠等问题还有待探索研究。
有些学校的同志还主张增加笔试,加考语音知识、《汉语拼音方案》等等,理由是教师、师范生都是要教书的。这些意见是有根据的,但是不宜采纳。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任务和目的已如上述,而且它是面向全国各行各业的,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必须统一。大纲以外的跟各行各业业务有关的能力、知识的培训考核,应该由各行业另行解决。比如汉语拼音、语言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文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可以由其他语文课程去解决。
应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1946年1月1日以后出生至现年18岁(个别可放宽到16岁)之间的下列人员应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
1、中小学教师。
2、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高等院校文科教师;
3、师范院校毕业生(高等师范里,首先是文科类毕业生);4、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以及外语、旅游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5、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6、从事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和影视配音的专业人员;7、其他应当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和自愿申请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
现阶段对一些岗位和专业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
1、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水平,语文科教师应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水平。
2、专门从事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教师和从事播音、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配音的专业人员,以及与此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一级甲等或一级乙等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一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测试总失分率在3%以内。
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8%以内。
二级
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词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
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较多(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fu—hu、z—zh—j、送气不送气、i—ü不分、保留浊塞音、浊塞擦音、丢介音、复韵母单音化等),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20%以内。
三级
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汇、语法有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30%以内。
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词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4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