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时激励的背后,是公司的战略与文化。而从员工的角度来讲,即时激励的背后,是员工觉得自己被尊重,任何一个员工都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公司可有可无的人,位置再低的员工,哪怕是一个收发人员,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声音在呼喊,那就是:“我很重要。”
即时激励的操作要点:放大关键行为,形成集体记忆
商鞅就是要在“城门立木”这件小事上大做文章,给出“50两黄金”的高额奖励【放大关键行为】,才能够给世人深刻的印象,推动“群众信任”产生【形成集体记忆】。
IBM就是要在“完成年度任务”这件正常不过的事上,成立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放大关键行为】,这样才会给整个公司形成一种印象,没有加入这个俱乐部的员工,就不是百分之百的IBM人。
我们要记住,一切结果最终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员工的付出,那就只能让员工觉得这是他自己的追求。所以,对那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我们却要上升到集体记忆的高度--通过放大榜样,让整个公司对某种优秀行为感到自豪,形成集体的成功记忆;通过放大痛苦,让整个公司对某种“恶行”感到耻辱,形成集体的耻辱记忆。
在某家公司筹备一次大型活动的过程中,一名负责站位的员工摔倒在地,经过了解,他是由于几天来在会场忙碌,过度劳累引起的。这件事在公司传开后,公司的做法是:一方面,对负责会场的总经理进行了公开处理,让他向全体员工道歉,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员工,同时修改了员工现场站位的流程;另一方面,公司做了一个非常震撼的决定--公司总经理将在北京饭店宴请这位员工及其家人,向他的家人道歉,同时感谢他的家人对他的照顾。
这顿饭对员工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今天,这仍然是这家公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位员工也一直在这家公司努力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不要吝惜在员工身上的投入,请你的优秀员工去北京饭店吃饭吧!一家企业需要“关键时刻”,需要一些令人难忘的记忆。有些即时激励看上去成本似乎很高,但是请相信你的员工,他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明的,他们希望公司的记忆中,有他们的一份。
第四、管理者善于激励,才能提高员工的绩效
一枚香蕉形别针价值无限
美国一家名为福克斯波罗的公司,专门生产精密仪器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在创业初期,公司在一次技术改造上碰到了一个难题。一天晚上,正当公司总裁为此冥思苦想时,一位高级技术专家闯进他的办公室,阐述他的解决办法。
高级技术专家阐述完毕,总裁觉得很有道理,便想立即给予他奖励。他在抽屉中翻找了好一阵,最后拿出一只香蕉给这位高级技术专家。他说,这是他当时所能找到的唯一奖品了,这位高级技术专家为此十分感动,因为这表示他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认可。
从此以后,福克斯波罗公司对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技术人员,总是授予一枚金制香蕉形别针。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总裁当时没有这样做,而是按市场规则,按销售额的多少奖励这位技术专家,从方法上讲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这家公司还会有这个香蕉形别针的文化吗?获得奖金与获得香蕉形别针有什么不同?
即时激励的关键在于立即兑现奖励,而不完全在于奖励。这就像突然降温时的一件御寒衣服,胜过一件毛皮大衣。奖励兑现的时间越长,奖励的效果就越可能打折扣。很多企业都要在半年或年终时,才会对员工采取集中式的激励,这种激励滞后的做法使当事人的行为示范作用大大削弱,激励效果也大打折扣。
事实上,管理者花上短短几分钟,写个便条对表现好的员工表示称赞,或者通过走动式管理的方式看看员工,及时鼓励员工,或者抽空与员工一起吃个午餐、喝杯咖啡,或者对员工进行公开表扬,总之,管理者只要多花一些心力,员工就能从中受到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从而使工作成效大幅提升,这比高奖金的强度激励还有效。
游戏与嗑瓜子:痴迷背后的激励之谜
有人无法理解那些能通宵达旦玩游戏的人,但当自己去玩时,也往往废寝忘食,原因何在?因为游戏机上的电脑程序是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编制的,那种操作者稍有努力就前进、不努力就退步的情况,对操作者最有吸引力。
为什么嗑瓜子那么有吸引力,而一袋已经剥好的瓜子仁反倒对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还真有管理专家研究了这一过程,发现嗑瓜子吸引人的原因是这样的[1]:
第一,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
第二,一旦嗑上第一颗,就会嗑起第二颗、第三颗……停不下来;
第三,在嗑瓜子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但是,回到座位上以后,都会继续嗑瓜子,不需要他人提醒、督促;
第四,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一直嗑下去,直到嗑光为止。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第一,嗑瓜子这种行为很简单;因为简单,人们很容易开始这种行为;因为简单,人们很容易掌握技巧,成为熟手,并且不断改进嗑瓜子的方法;这个过程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在潜意识中人们期望享受这个过程。
第二,每嗑开一颗瓜子,人们马上就会享受到一粒瓜子仁,这一点至关重要。嗑开瓜子后马上享受到香香的瓜子仁,这对嗑瓜子的人来说是一个即时回报;就是这种即时回报微妙地发挥着作用--激励着人们不停地去嗑下一颗瓜子。
第三,一盘瓜子一个一个嗑起来,一会儿就有一堆瓜子皮--人们能够看到嗑瓜子的成就。
这就是激励的适度原理:激励绝对不是多多益善的,多了,员工可能暂时被激励起来了,但这种激励的价值同时也就没有了,激励少了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要建立起阶梯型的激励,凡有结果,哪怕是阶段性的成果,就必须给予激励。激励不在于多,而在于持续。就像打游戏一样,让员工融入其中,不断产生出新的工作激情。
[1]引自文章《瓜子理论:员工激励与管理》。
即时激励是领导者的责任
在一次采访中,杰克·韦尔奇认为,他的重要工作就是不断地定基调,不断地发现、鼓舞、激励他的同级和下属,然后不断地发奖金,公司就会不断地产生创新精神。
杰克·韦尔奇说:“我的经营理论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得清。”
一家公司的一位员工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职业素养。总经理得知以后,立刻向全体公司员工发邮件,表扬该员工的行为,并且在公司内部提出“学习职业化好榜样”的口号。
由此,公司上下展开了一个持续的理念宣导运动:客户价值第一,凡是体现客户价值、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好员工,公司都会对其大力表扬。每一次公司出现这类事件,公???管理层都会非常重视和大加宣传,公司内部从此形成了敬畏客户、严格律己的良好风气。
让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案例中,管理者做了什么呢?看上去仅仅是群发了一封邮件,仅仅是只要一出现这类行为,就大加赞赏,但是却达到了超乎预期的激励效果。这种表面上是针对某几个人行为的激励,却在客观上作用于整个公司,塑造了一种良好的公司风气。
想象一下,如果这封邮件不是由总经理发出的,如果这种激励不是由管理层亲自做出的,不是由员工一起参与的,那么号召力无疑将大大降低。当最高管理者站出来的时候,事实上是在告诉大家,我们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成为受公司欢迎的人,那么,不必讨好某个人,你只需做我们公开提倡的。
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是在空洞地喊口号,而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行为提出一个具体的号召,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上,并且让客户、员工与公司三方受益。
只懂用钱激励员工的总裁是无能的总裁
对于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会回答:利润。这没错,但是什么支撑企业的长期性呢?是文化。
公司为追求利润而奖励业绩好的员工当然无可厚非,但对企业而言,并不是所有赚钱的事都能做。如果员工行为触犯了公司文化底线,哪怕他的业绩再好,也不能对其进行激励,相反,还要加以批评。
如果有员工以不道德的方式为企业做出了贡献,比如刺探别的公司的商业机密获取销售机会,通过串单或者挤压同事获得订单等,这样的做法也许能够帮助他提高业绩,但这样的业绩其实是毒品,短期兴奋,长期有害。因为其他的员工对于这样的激励,看到的不是你鼓励了业绩,而只看到你奖励了那个“小人”,你奖励了小人,那么,企业的健康环境就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即使员工业绩再好,我们也不宜完全用金钱的方法来激励。我们前面说过,管理者看重什么就要奖励什么,管理者奖励什么就获得什么。管理者奖励了过多的金钱,收获的就是金钱,钱能够肯定一个人的成就,但一个人的成就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来肯定。
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就感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更加丰富。比如下表:
况且从成本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用很多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来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不要迷信金钱。
举个例子吧,有家轮胎公司用一种“在产品上刻姓名”的办法来激励员工。这家公司规定从事轮胎制造的工人,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轮胎的内面上。这样员工就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有一种成就感,他们干活也更加起劲了。
第五、品牌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镜子
品牌分:每个人都有一个信誉账户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人印象分”,它是这个人在交往圈子中的表现。我们对某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个人在我们内心中的“个人印象分”。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令我们有好感的事,我们就会在这个人的印象分上加上一分,而如果他做了一件令我们反感的事,我们就会在他的印象分上减去一分。因此,每个人的形象其实就是他那些“一贯的”、“延续的”行为留给周围人的印象分。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利益得失,更多时候,我们还要考虑自己这一行为在我们留给他人的印象分上是加了一分,还是减了一分,特别是我们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
在锡恩公司,每个员工也有这样一个印象分,不仅如此,我们把它制度化,成了可以打分、可以扣分、可以申请,甚至可以申诉的一项品牌分制度。
每一位员工,从入职那天起便建立了一个品牌分账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本职工作有其他相关考核制度】,他在公司的任何行为都可以作为打分依据。
每一位员工都非常看重自己的个人品牌分。每过一段时间,人力资源部会公开一次“个人品牌账户明细表”,排出前10位和后10位的得分者。对于最近的加减分情况,也会公示出来,加减分的提出人、打分评语等一目了然。
品牌分是一个360度打分制度,除了特殊规定,每一名员工都可以给任何一名员工提出加分或者减分的申请,申请的原因或者由于对他完成的工作满意【或不满意】,或者由于认为他的专业程度高【或低】,或者由于同事间的一次帮助,或者由于一次有效的分享……
通过加减品牌分,员工常常说:“你的个人品牌分又在我心中增长【或下降】了。”这是一个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客观评价。员工也非常关注自己账户上品牌分的变动。
黑白分明:提倡什么,就加分;反对什么,就减分
品牌分作为公司一项重要的员工激励制度,是公司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行动航标,在这种航标的指引下,员工就非常清楚地明白,做哪些事是会得到大家尊敬的,做哪些事是大家反对的。
通过品牌分制度,员工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有人认可,每一个不专业的行为都有警示。
图6-1是锡恩公司刚刚实行品牌分制度一段时间以后的统计。
我们看到在这个重视分享、职业化和绩效的公司里,许多加分都在往这些方面倾斜。这些加分项分别是:工作出色、分享或帮助、职业化。同样,扣分事项大都集中在:底线错误、领导责任、无责任过错等事项上。这也和该公司一贯强调的理念不谋而合。
“强调什么,就奖励什么。”该公司通过对一段时间的品牌分进行分析和统计,可以看到员工整体的行为在发生变化,公司极力反对的一些行为正在减少。
从图6-2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司在8周的时间里,得分趋势从大开大合、多扣分、多减分,慢慢趋于平衡。那是因为通过加减品牌分的即时激励,一些不好的行为被提示出来,并且被纠正,而一些好的行为被发觉放大,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通过正向激励【加分】,这种行为被固化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