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经常来厂,对演员形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光演员就来来回回换了好几个。摄制组每一项准备工作,江青都要看,作指示,服装、色彩,甚至化妆、头饰等,都要表达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剧中的女演员的服装是广东渔民的特色服装,在大襟上要补上两块补丁,表示很穷。江青亲自指点“这个地方应该用黄色,那个地方要用绿色”等。讨论《南海长城》剧本时,江青为突出一号人物区英才的英雄气概,设计出区英才在悬崖上搏斗的情节,于是让主角咬着匕首跳崖,追捕海匪。一九六五年冬,《南海长城》摄制组拍完全部外景回到北京,随即接到厂部通知,严寄洲带着全部的外景样片到上海请江青审查。江青提出让主创人员到上海来,一块谈谈。她提出的摄制组里相关人员名单,除了摄影师李文化属于黑线人物和演反面人物的演员不参加外,其他全部是正面人物。导演严寄洲很纳闷,“为什么演反面人物就不能参加呢?演了反角,就成了坏人啦?”(此事《红色往事》中有段有趣的记录:一行人到达上海,在会议室见到了江青。江青先是一连看了两遍样片,紧绷着脸半天没吭声。
李文化心里直打鼓,知道要出问题了。果然,江青劈头就说:“样片我看了,心情很沉重,有些问题想同大家商量。这是由话剧改编的,主席和我都看过话剧,所以一定要把它拍好,拍成样板。从现在的样片看,差距还很大,我让你们拍成'大江东去',你们却拍成了'小桥流水'。”李文化在旁边一直战战兢兢,没想到江青还是开口就否定了他的拍摄。但还没有完,江青接着说:“从现在的样片看,差距还很大,扮演阿螺的王蓓不行,小家碧玉,要换。”严寄洲勉强说:“王蓓不合适,可是演阿螺的女演员实在难找呀。”这时,时任上海市市委文教副书记的张春桥插了一句,“你们这些当导演的,满脑子只有白杨、秦怡。” 严寄洲当时还不知道他是谁,便说:“我从来没有请白杨、秦怡拍过戏。”此时,江青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子邪劲,三脚两步走到严寄洲面前,把双腿一并,说:“我代表全国的青年演员求求你们啦!培养培养她们吧!我向你鞠躬。”说着她表演似的对着导演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严寄洲被窝在沙发里,一时傻了眼,在座的刘志坚副主任、李曼村部长、陈亚丁副部长和演员们目瞪口呆,现场一片尴尬。可是后来严寄洲说:“有人说江青指责我把她要求的'大江东去',拍成了'小桥流水',此话我从未听她说过呀!以往,只要是她的每次谈话,都要整理成文打印上报和存档的,她从来没说过这话。而且从拍摄的外景样片看,着名摄影师李文化拍得很有气势,把南海渔村拍得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扯不上什么'小桥流水'。再说,李文化是她亲自点名从北影借调来的。”后来当事人李文化指出:我在这要说明一下,上海开会,我根本没有参加。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让我去开会?不知情,不该问的我也不愿去问,一直蒙在鼓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从网上资料中,才得知我当时被江青列为“黑线人物”,没有资格参加。开会现场的一切,我是听传达知道的。我证实导演严寄洲的话是事实。据传达,我也从没被江青指责把她要求的“大江东去”拍成“小桥流水”。要真是这样,那还了得!我还清楚记得,当时传达江青的指示,江青审看样片后,对导演、摄影师和样片完全是肯定的。
所有听传达的人都很振奋!我比别人当然更高兴,因为这是对我和导演工作的肯定。还说我吓得“战战兢兢”,我压根就不在场,何来“战战兢兢”?故事编得太离谱了。我当时思想很清楚,不管别人说什么,编我什么故事,我的身份很明确,就是“一名电影摄影师”。用我则来,不用则走。领导叫拍什么就拍什么,并全心全意拍好。《南海长城》这部电影的命运足够坎坷,在江青的过问下,本来很快就可以杀青的电影,被人为夭折。十二年后公映时,此《南海长城》已经不是彼《南海长城》了。不管怎么说,片子虽然夭折了,李文化却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至少没有在这暴风雨中被打倒。这段时间里面,侯刚做着自己的工作,平常写写文章,管教家中的孩子,生活很是平静。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八一制片厂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造反派也去那里揪斗走资派,到处都是一片混乱。而《南海长城》的拍摄,也自然中途夭折。
可就在这个时候,李文化又被调去拍摄革命样板戏--《海港》《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等影片,上级要求他改编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于是他选择了着名作家刘知侠的小说《一支神勇的侦察队》,并将它改编为电影《侦察兵》!在这部影片中,李文化第一次尝试自编自导自摄,然而他却很有信心,付出的努力也更加多了起来。他到山东省深入老区的部队,到战士中去,和作者讨论,从而成功编写了一部电影剧本。这个剧本得到了当时领导的认可,于是他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拍摄中。为了拍好这部影片,抢时间,李文化到西山去拍外景,第一天高效地拍摄了十多个镜头,但因过度疲劳,在返回途中,竟然出了车祸。李文化撞车的时候,侯刚正在广播局宿舍,一大早传达室就让她去接电话。
侯刚心惊肉跳地拿起电话来,就听见里面不对味了,丈夫的声音很是虚弱,说他撞车了。侯刚当即三魂没了两魂,连忙向北京电影制片厂跑,刚进了院子,就听见里面议论纷纷,“唉,你听说没?李文化导演撞车了……”侯刚跌跌撞撞地跑进宿舍,就看见李文化满头缠着白纱布,浑身都是绷带。侯刚不知所措,连话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丈夫精神还好,就是头、嘴、手臂全都划伤了,一件新衣服鲜血淋漓的,就好像刚从战场上负伤下来一般。李文化忍着痛配合医生将伤口包扎好,渡过了危险的一关,又投入到拍摄中去了。经历了极端曲折的拍摄过程,剧组终于完成了拍摄工作,影片得到了周总理和专家的肯定。这部片子成为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故事片。“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深入地展开着,侯刚忽然发现,一出门满街都是大字报,到处都有红卫兵来回折腾。
大字报倒也罢了,这帮年轻人有很多甚至还是孩子,他们不去上学,不去读书,整天在大街上贴标语,这算什么话?报社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不过一个晚上的时间,办公室周围的墙上贴满了矛头指向报社领导的大字报,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铺天盖地。单位由个人自由组成了战斗队,批判资产阶级走资派。报社的社长很有文人气质,一副金丝眼镜使得他看上去总是文质彬彬的,偶尔一抹儒雅的笑容,异常引人。就是这样一个谦和的人,现在也成为了斗争的对象,大字报就不用说了,一个平常见人就微笑的人,现在也变得愁眉苦脸。在那个成分决定命运的年代,侯刚一家再次被卷入了命运的洪流中。面对着越来越失去理智的人们,侯刚一家人提心吊胆的。侯刚被遗忘的父亲又重新被翻了出来,成为凝聚在侯刚心中的梦魇。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白说,没有人会去听,会去相信,若是一旦有人想起侯刚还有一个在台湾的父亲,等待这个家庭的就是支离破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