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追随内心
10217800000038

第38章 成为史蒂夫·乔布斯 (3)

如果说为史蒂夫工作和参加爱哈德的培训班没有什么两样,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史蒂夫的员工们要花很长时间待在暗无天日的格子间里,这种效果和被关在没有窗户的酒店宴会厅差不多,都会让人昏昏沉沉、筋疲力尽。这种状态让人又回到了孩童时的无助,言语上的辱骂和盛气凌人的老板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没有证据显示史蒂夫真的上过爱哈德的培训班,然而他的确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过类似的激发人类潜能活动,比如原始尖叫疗法。史蒂夫也钻研过禅宗,而爱哈德也承认自己深受禅宗的影响。史蒂夫年轻时追随过很多极具人格魅力的领袖,从禅宗大师乙川弘文到全一社区组织的罗伯特·弗莱兰,因此他要是学到了一点操纵人、控制人的经典手段并不是什么难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NeXT和苹果公司出现的对史蒂夫的个人崇拜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史蒂夫手下的员工曾开玩笑说:“如果你见到史蒂夫·乔布斯,他让你喝酷爱牌饮料[4],你也会愿意的。”他们把史蒂夫蛊惑人心的功力与旧金山的吉姆·琼斯(Jim Jones)作比较。吉姆·琼斯鼓动追随他去圭亚那的人民圣殿教信徒集体自杀,制造了令人震惊的惨案。

史蒂夫并不是一个邪教领袖,但他的确拥有异于常人的能力,能轻松地影响他人。“史蒂夫知道我的软肋,这种本事只有我妈妈有,”海迪·罗伊森评价道,“他用这种方式影响了很多人,让你想要取悦他。他太令人神魂颠倒了。”

[4]I酷爱牌饮料(Kool-Aid),一种以儿童为销售对象的饮料,颜色和口味都十分吸引儿童,而且饮料的颜色会变色。—译者注

观察和研究史蒂夫·乔布斯成了硅谷25年来最喜爱的消遣,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让人生厌但又魅力无穷的个性?硅谷有各种看法和理论:

史蒂夫像小孩一样喜怒无常,会瞬间在魅力四射和恐怖吓人这两个状态间切换。媒体行业里对史蒂夫观察最久,并且最能看透史蒂夫本质的要数《金融时报》的路易丝·基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路易丝第一次采访史蒂夫前就听说他很难对付。这位坚强的记者勇敢地赴会,下决心不能让史蒂夫耍得团团转。不过,史蒂夫似乎感受到了路易丝此行的态度,所以表现得像个完美的绅士。虽然助手就站在旁边,但史蒂夫坚持亲自给路易丝端上饮品。“他让我完全卸下了防备,”路易丝回忆道,“史蒂夫能读懂你心里怎么想他,然后很巧妙地应对。他轻松地洞察了我的想法,这太让人恼火了。”

不久之后,路易丝就亲眼目睹了史蒂夫冲自己的销售主管大发雷霆。

路易丝认为,史蒂夫粗鲁的言语谩骂并不是有心为之,而纯属本能反应。“我觉得这很孩子气。两岁的小孩会很可爱迷人,也会很孩子气。而2~13岁的孩子就会喜怒无常,时而讨人喜欢,时而惹人生厌,史蒂夫就像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和孩子一样,都有同样的心理问题。他确实会让你很‘爱’他,但转身就会往你脸上扇一巴掌。”

史蒂夫改变自己想法的能力很惊人。海迪·罗伊森很长时间以来都怀疑史蒂夫是不是病态的撒谎者,是不是那种忍不住想掩盖自己真实想法的人。但后来,她坚定地认为史蒂夫根本不是爱撒谎的人。史蒂夫可以在今天说这件事是这样的,然后第二天就变了说法,而且每次都是发自内心、满怀激情地相信这一刻自己所说的话。这就是为什么他每次说话都那么言之凿凿。“史蒂夫的大脑有很神奇的能力,可以把事情重新组合加工,然后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史蒂夫是传媒文化的最终产物。苹果公司前公关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埃施尔说道:“史蒂夫成了大家认识世界的偶像,史蒂夫身上的特质帮助大家了解世界。他仿佛是一面镜子。我觉得史蒂夫是个完美无缺的媒体人物。媒体对史蒂夫职业生涯的描述,比如新潮、新星、放逐、恢复、复活等,终究只是媒体的修辞语言,而不是史蒂夫对大众传媒时代精神的理解。史蒂夫·乔布斯就是时代精神。他像比尔·克林顿一样,是媒体文化的产物,有无限重生的能量。”

史蒂夫是个伟大的人,所以规则对他不起作用。许多史蒂夫的拥护者表示,史蒂夫喜怒无常以及恶言谩骂的行为都是正当的,因为他高瞻远瞩,是做大事的人。“如果你要改变世界,就不能采取传统的方式。”托德·鲁伦·米勒说道。苹果公司陷入危机时,许多观察家都认为,苹果公司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物带领它走出泥潭。

不过,史蒂夫的前同事以及朋友觉得,成为伟大的商界领袖也不一定非得变成怪物。“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很珍视企业的成功,”史蒂夫的大学朋友丹·科特基说道,“问题是,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到底得多混蛋才行?”

不屈不挠的个性成就了史蒂夫的伟大。苏珊·巴恩斯离开史蒂夫公司的几年后,面向家族企业作了次研究。苏珊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牢牢地把握权力,坚持不懈,对某件事情的信仰毫不动摇,认准一件事后锲而不舍地做下去以及永远的乐观精神”。这些恰好是对史蒂夫·乔布斯贴切的描述。苏珊说,史蒂夫很多次都被击倒,但是“坚持从摔倒的地方爬了起来”。

史蒂夫在感情上仍然没有安全感。海迪·罗伊森从苹果公司辞职后,把时间都花在家人身上,后来成为创业公司的投资者和顾问。她还买了一台新的苹果G3电脑和平面显示器。看到这么漂亮的机器,海迪很高兴,于是给史蒂夫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恭喜他取得的成就。虽然史蒂夫的日程表早就排满了,但他还是渴望听到各种赞扬,所以他在1小时内就给海迪回了信。

史蒂夫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违背诺言。20世纪80年代末期,史蒂夫同意让备受尊崇的《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道格·蒙努兹完全走进NeXT的世界,记录下公司的日常生活。道格十分卖力地工作,几年来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尽管史蒂夫当年向道格许下了诺言,但最后还是没有让这篇报道和读者见面。史蒂夫说,他觉得当时自己“过分曝光了”,觉得《生活》杂志太“糟糕”了。史蒂夫的确过分曝光了,《生活》杂志的名声也确实不如以往,但史蒂夫对一个勤勤恳恳的人违背诺言,怎么说也是件可耻的事情。这种情形和史蒂夫后来在苹果公司的口头禅“让他们滚蛋”一样,反映出他的一种态度,那就是他做的一切都要是“最棒的”、“最酷的”,因此他不惜牺牲个人关系,甚至违背白纸黑字的合同。

他最好的工作伙伴应该是越挫越勇的年轻人。安迪·坎宁安至今还经营着自己创立的大公司,可今年42岁的她坦言,现在已经没有那种精力、耐心和毅力再为史蒂夫工作了。“年轻的时候,你愿意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她说道,“当你20多岁的时候,那种感觉就是‘我想要改变世界,这个人将会为我指引方向’。所以就算被击倒一千次,你也要挣扎着爬起来重新来过。”现在安迪已过不惑之年,也养育了自己的子女,“生命太宝贵了,不值得花在这种事上面”。

20世纪90年代末,苏珊·巴恩斯和一名苹果公司的前雇员聊天,两人分享了一下为史蒂夫工作的感觉。他告诉苏珊,为史蒂夫工作就好比每天都要翻越冰川,可是却只干着倒垃圾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史蒂夫的存在让每件事都变得异常困难,可是他的员工却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

他是一个未解之谜。好莱坞的一个高层曾与史蒂夫共事过,他把史蒂夫比做《公民凯恩》里那位闷闷不乐的大亨:“我希望能找到那个叫‘玫瑰花苞’的雪橇。”

说到底,史蒂夫的职业生涯折射出整个硅谷的起伏。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是一位著名的投资人,同时他也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他的车库乐队曾与史蒂夫的女儿丽莎一起同台演出。罗杰说:“我认为史蒂夫就代表了硅谷最关键的一群人,史蒂夫事业的起伏就折射出了硅谷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史蒂夫和硅谷初生牛犊不畏虎,意气风发,有挑战行业巨头的勇气和魄力。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期,这种势头渐渐消退,而新的行业动力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西雅图的微软,得克萨斯州的戴尔和康柏。可是90年代末,史蒂夫率领苹果公司走向复兴,北加利福尼亚又成为科技产业的中心,让科技股再次兴旺起来。

史蒂夫·乔布斯身上体现着硅谷的精髓,包含了一切闪光点,也不避讳任何阴暗之处。硅谷最臭名昭著的贪婪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财富的矛盾心理。他性格矛盾,笃信精英主义,同时又对征服大众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想改变世界,可是自己的事业就是卖电脑,而且这些电脑并不真像他说的那样卓越。他的确想推动科技进步,然而他自己打造的品牌其实更需要优美的外观设计和开销不菲的广告费,而不是科技的创新。

史蒂夫骄傲自大,对任何事都有强烈的控制欲,可是他巨额的财富和成功也取决于他对其他人创新活动的无私支持。当事业坠入低谷时,他夹起尾巴做人,在人生的顶峰时,他又变成了人人畏惧的暴君。他让同一个人对他既爱又恨。

史蒂夫身边从来不乏对他五体投地的仰慕者,可是他也遭遇过批评者尖酸的嘲讽。大多数认识他、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觉得史蒂夫是个复杂的人,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坏人史蒂夫”令人无比厌恶,可“好人史蒂夫”却是充满创造力与号召力的领导者。反常的是,失败让他谦卑,成功却加剧了他的自大,而且这两个“史蒂夫”并不能分割开来。他们都存在同一个人的大脑和精神里,每一个都和史蒂夫的成功与失败密不可分。

30多年过去了,时光荏苒,文化变迁,可是史蒂夫并没怎么变。他总与时代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尽相同。然而新千年走近时,史蒂夫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苹果公司的急转直下让人瞠目结舌,关注史蒂夫·乔布斯的评论家再一次大胆质疑,苹果公司是真的东山再起了,还是只是昙花一现?史蒂夫真的是一个天才,还是个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评论家甚至质疑,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苹果公司是否能够长期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