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43

第43章 进取——坚持到底,就是胜利(2)

智慧金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每人都有一颗正义的心,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的心,将心比心,我们的社会能不和谐?

也正是这一个个奋不顾身的英雄,一场场置生死于度外的殊死奋战,使人们看到了时代的本质和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有了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便永远能够“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经典语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必定让人再唱一遍,然后再和他唱一遍。

解读

从孔子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上可以看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付出跟收获是成正比的,要想做好一件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果半途而废,最多只能学到一些皮毛而已,根本不可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孔子后来之所以成为圣人,并不是得之于偶然,而是他本人勤奋钻研和刻苦努力的结果。

活学活用

从前有个皇帝非常喜欢公鸡。有一天,他下令让当时国内最有名的画家为他画一只公鸡。画家说,他需要3年的时间。皇帝心中很不满意,但还是耐着性子恩准了。

3年期满,皇帝立即召见画家,只见他两手空空,便急切地问:“我的雄鸡图呢?”

画家不慌不忙,当场展笔挥毫,只见一阵笔飞墨舞,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便跃然纸上,前后不到3分钟。

皇帝见状,不仅勃然大怒:“你这不是故意欺君犯上吗?你总共只用了3分钟,为何故意要让寡人等你3年?”

画家说:“您老先息怒。请随我来看。”画家随即领皇帝来到一间大屋子前,推开门一看,里面堆满了废纸,上面画的全是公鸡。

画家说,这就是我花了整整3年时间所作出的努力。没有这3年的功夫,哪能3分钟时间就画完一只大公鸡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献艺一分钟,练艺十年功。学到非凡艺,必下惊人功。要想功成名就,必须下常人没有下过的功夫,吃常人所没有吃过的苦。这是普遍规律。有的人喜欢幻想,喜欢将成功寄希望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对于不成功又喜欢找种种理由和借口,这是不符合规律和常道的。

出身书香门第、官儒世家的司马光,自幼就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7岁那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读《左氏春秋》。他读书爱不释手,悟性也很高。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司马光自制了一个圆形枕,取名叫“警枕”,夜里睡觉便把他枕在头下。木头是圆的,而床铺是硬而滑的,晚上睡觉只要一动弹,“警枕”就会滚落在地,他随即就会惊醒,随即起床披衣夜读,不至于一觉睡到大天亮耽误了大好的学习时间。

司马光学的东西很扎实,使他整个一生深受裨益。15岁时,他便能“于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了。成年以后,即使做了官,司马光还保持自幼养成的刻苦学习的习惯,时刻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正是由于他的苦读,奠定了他坚实的经史、文学基础,才使他能够主持编修不朽的巨著《资治通鉴》,也正是他一贯勤学苦读的作风,养成了他正直、诚实、仁厚的品格,从而成为北宋一代名相。

一只蜘蛛在断墙处结了网,把家安了下来,但是,它的生活并没有安宁,因为它常常会遭受风雨的袭击。

又是那么一天,大雨来临,它的网遭受劫难。大雨刚过,这只蜘蛛向墙上支离破碎的网艰难地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一直在里面避雨的3个人看到蜘蛛爬上去又掉下来的情景,开始讨论起来,他们的观点却大不一样。

第一个人看到后,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我们的境况就是这样,虽然一直都在忙忙碌碌,可结果却一无所得。看来我的命运和这只蜘蛛一样也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他继续沉迷于颓废中,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在一旁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不屑一顾地说:“这只蜘蛛真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呢?我可不能像这只蜘蛛这样愚蠢,凡事都要认真思考,找到捷径,一味埋头蛮干可不是好方法。”这个人从此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专注地看着屡败屡战的蜘蛛,他的心灵为之深深地震撼了,他想:“一只小蜘蛛竟然有如此顽强而执著的精神,有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我应该向这只蜘蛛学习。”受着这蜘蛛的启发,他从此坚强无比。

智慧金言

成就事业的过程往往就是勤奋学习,战胜困难的过程。任何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历练。任何寄希望于投机取巧来达到目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坚持自己的信仰

经典语录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老天赋予我的才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解读

孔子周游列国,离开曹国去宋国,几天后到达宋国的国都商丘。孔子的先祖微子启是宋国的首任国君,这次来宋国,感到十分亲切,宋国国君也十分开明,对孔子一行的到来给予了热情的接待。

有一天,孔子讲完学,弟子们散去,唯有司马牛留下来。原来司马牛的兄长恒魋任宋国司马,他依仗权势,无恶不作,宋国人对他都非常怨恨,但是敢怒不敢言。

司马牛将他兄长恒魋的所作所为报告了孔子,孔子说:“这也只能耐心对他教育,使他能弃恶从善。恒魋是恒魋,司马牛是司马牛,兄弟道不相同,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要难过。”

而恒魋对孔子一行的到来感到芒刺在背,看到孔子与国君之间频繁的往来心中更是忐忑不安,于是就起了谋害孔子的心。他派心腹终日在孔子四周打探,寻找机会下手。

这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大树底下演习礼仪。恒魋听心腹来报告这一消息。恒魋想,野外非礼仪规定的环境,而现在国君又正好不在,这正是下手的好机会。于是他手提利斧急向大树奔来。

司马牛、子路、公良儒都武艺高强,他们立马将孔子保护起来。

恒魋高举手中之斧,高声喊道:“是谁这样无礼,竟敢在我宋国大树底下胡行?”

子贡上前答道:“身为宋国贵宾,在此演习礼仪,何犯于你?”

恒魋说:“何为贵宾,不过是每到一处被人驱赶的说客,今日若不离开,我手中的利斧是不认人的。”

恒魋率领随从,一齐用利斧将大树砍伐。孔子对弟子们说:“君子不和小人斗,回去吧!”在弟子们的簇拥下,孔子安全回到寓所。

弟子们担心孔子的安危,便催促孔子离开宋国。孔子却安慰弟子们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恒魋能把我怎样?”话虽如此,弟子们认为还是尽快离开是非之地为好。为了避免意外,他们改变原来南下陈国的路线,而出城西行,直下郑国国都新郑。为了稳妥起见,他们都改穿便服,分成几伙,秘密离开宋国。等到恒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孔子当时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双眼布满红丝,显得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位本地老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位高个子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类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看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放声大笑,说:“说我形状像圣王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啊,很像啊!”

活学活用

有人说,磨难是一本书,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是它的章节。历经一次磨难就得到一次人生的历练。有人说,磨难是一座桥,走过去就是一次超越,你有不断的超越,也会有不断的磨难。

人生没有平坦的路,在这条路上,不管你愿意与否,磨难都会始终与你相随。主动与磨难为友的人,内心多的是平坦不屈,磨难使他跨越激流险滩走向成功的彼岸;拒绝磨难的人,内心会始终在磨难中煎熬,并在煎熬中半途而废败下阵来。

对于强者而言,磨难犹如刀剑,经磨砺后更见锋芒;对于弱者而言,磨难是横亘在他面前的大山大河,只能望而却步,止步不前。

对于一个人来说,多吃些苦,多受些磨难,会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不经磨难的生活,日子会显得乏味;不经磨难的命运,人生会显得苍白。生命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

人生是一个与困难不断作战的过程,你不战胜困难,困难就会战胜你。当困难降临到你头上,你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并在挑战困难的同时坚守内心的信仰。

晋代著名学者皇甫谧,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他自幼顽皮,到二十岁出头,仍不喜欢学习,整日游荡,不务正业,有的人以为他是呆子。一次,皇甫谧从外边带些瓜果回家献给婶母,想讨老人家喜欢,不料,婶母却责备他道:“孝经说:‘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你现在二十多了,目不识丁,没有什么让我高兴的。况且修身笃学,对你自己有好处,为什么你这样粗鲁迟钝而不听教化呢”?说完,泪流不止。皇甫谧很受感动,感到对不起他婶母的多次恳切诚挚的劝说,从此开始发奋读书。家境不好,他种田时也带着书本,休息时就读书。经过几年刻苦学习,他博通经史,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自号“玄晏先生”,以著述为务。

正当皇甫谧欲大展才华时,疾病向他袭来。35岁前,他连年打摆子,42岁又得风湿病,半身不遂,右腿逐渐萎缩变小,长期卧床。愈是生病,他愈离不开书,在病床上也要废寝忘食地用功。当时人们因他嗜学如癖,称他为“书痴”。这样,十多年过去了,到他50多岁时,把能买到或借到的书都反复读过了。于是,他又想到了皇宫里的藏书,便大胆地向晋武帝借书看,晋武帝司马炎早就听说过皇甫谧才学过人,几次征他出来做官,都被婉拒了。为了笼络名士,晋武帝很大方地派人送给他一车书。他如获至宝,每日读到深夜。

因长期卧病在床,他感到非常痛苦。为了使身体康复,误服了一种叫“寒食散”的药,不但没有治好原来的病,反而使四肢又酸又重,浮肿起来了,同时咳嗽不止,高烧不退。寒冬时节,别人裘皮紧裹,他身盖夏被还觉得热。疾病折磨得他几次想自杀,都被家人劝阻了。

为了摆脱病魔的折磨,他决心自己钻研医术。于是,找来了许多医书,自学医道。每天手不离医书,坐着看累了,躺着看,躺着看累了,再坐着看。即使全身关节酸痛难以忍受,他还是咬紧牙关一字一字琢磨。终于,他能给自己开药方治病了。

虽然他能开方治病了,但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对针灸开始探索:先在自己的身体上做试验,有时针刺酸痛得大叫,有时甚至昏过去了,但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经过七年的生死搏斗,“寒食散”造成的病痛逐渐解除,瘫痪也好多了,居然能起床行走了。

后来,他的针灸经验愈来愈丰富,摸透了针灸穴道的部位,创立自己的针灸理论,写成了《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不仅被后代医生推崇,而且还流传到海外,日本、朝鲜的医生把它作为必读的书籍。他在病中还完成了史学著作《帝王世纪》、《高士传》、《玄晏春秋》等,成为晋代最著名的学者。

智慧金言

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有些人,他们不论做什么都全力以赴,总是有着明确而必须达到的目标,在每次失败后,他们便笑容可掬地站起来,然后下更大的决心向前迈进。这种人从不知道屈服,从不知道什么是“最后的失败”,在他们的词汇里面,也找不到“不能”和“不可能”几个字,任何困难、阻碍都不足以使他们跌倒,任何灾祸、不幸都不足以使他们灰心。

看准了的事情就去做

经典语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以夺取,一个人的志向却不可夺取。”

解读

三军之众,人心不齐,其帅可夺。匹夫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其意志由自己掌握。虽然只是一己之力,但只要意志坚定,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孔子这里用“三军”来对应“匹夫”,用“将帅”来对应“意志”,以将帅对三军的重要,来说明一个人的意志对自己一生的重要。

活学活用

古今中外,任何成大事者,都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很多时候,挑战和机遇是同一硬币的两个方面,当我们面对苦难和挫折时,如果能够振作精神坚持下来,就可能把“命运硬币”翻转过来,收获另一面的好运和福气。只是很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她们往往在困难一出现的时候就缴械投降了,因而就永远没有机会见到其背后隐藏的机会和财富。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勇气可以帮助我们在跌倒之后尽快爬起来,并把苦难当作垫脚石踩在脚下,继续前进,去攀登人生中的新高度。

55岁的齐白石二度进京卖画。当时,他处境窘迫,只能借居法源寺,并且常常以烤白薯充饥。他认为自己的画深得古贤青藤、八大、原济的神韵,可惜不被世人赏识。进“荣宝斋”不可能,好不容易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出润格,尽管比同类画家作品便宜一半,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