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每天进步多一点
10255100000003

第3章 写给女儿:照亮你自己(2)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家都如此。

每天女儿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她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她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她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子邮件、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问题是,她虽了解我用时间的方法,自己却不懂得掌握。

我发觉她下午回到家,正好我在写作,全家都安安静静,她却常东翻翻、西翻翻,上网聊聊天,又在吃完晚餐,家里两台电视都开着的时候,做数学和物理这些极需安静的功课。

她大概没计算过,下午两点半放学,到七点多吃晚饭,有将近五个小时安静而完整的时段。吃完晚餐,因为一肚子食物,不宜用脑,等到开始工作,距子夜已经不到三小时了。加上这时候,亚洲是白天,有许多越洋电话找我。她忙一天,又累了,不适合用来做费脑筋、要安静的功课。

这不只是我女儿的毛病,也是一般人的通病——

不懂得考量主观和客观的条件。

主观上,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精神状态最好的是什么时候。譬如有些人清晨特别清醒,可以早早起来读书;又有些“夜猫子”恰恰相反,早上糊涂晚上精明,只好多利用灯下苦读。

客观上,要看周遭的情况。譬如以前台湾的作家都爱夜间写作,可是现在许多人改在白天写,夜里出去扯淡。那是因为以前台湾的生活环境差,房子小、隔音不良,作家都要等夜阑人静的时候“笔耕”;现在进步了,连汽车都极少按喇叭,安静的条件容易达到,他们的创作习惯自然改了。

同样道理,学生平常可以根据个人的作息习惯,掌握最佳的学习时间;如果来了客人,白天吵,则要调整读书的时段;至于有一天,住到宿舍,或在外旅行,又得根据情况作调适。

他永远要心里有数——

什么是安静时段、什么是喧哗时段,什么是最佳思考时段、什么是脑袋最不灵光的时间。

“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给脑子进补

你愈运动,红细胞带氧的能力愈强,一方面增加了体力,一方面因为进入脑的氧气和养分增多,也加强了你的智能与记忆力。

听年轻朋友抱怨学校把数理课安排在体育课后面,运动完,还满身大汗就要赶去上数理,不可能表现得好。

我则笑笑安慰他们:“怎么不说因为在体育课之后,刚运动完,血液循环好,红细胞带氧的能力强,使你数学的理解力增加了呢?”

有些人大概以为我在开玩笑,其实我是有道理的。而且说来也巧,今天打开报纸,就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新闻,说美国《发展心理学期刊》登了宾州大学的研究报告——

十岁的女孩如果花较多的时间做男孩子体育竞赛的活动,不管当初对数学有没有兴趣,两年后普遍会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相对地,如果男孩花较多时间做女孩比较喜欢的活动,像是弹奏乐器之类,两年后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

所以研究人员建议父母别让女儿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腻在一起,又教男生的家长要把玩疯了的孩子抓回来,做一点静态的活动。

看了这文章,我心想:或许女孩子在体育竞赛之后数学进步,是因为她们的血液循环更好了,使大脑得到更多氧,帮助了数学思考。至于男生,又因为成天打球游泳,不容易静下心,所以学点静态的东西,也能帮助思考。

我又想,过去大家都认为男孩比女孩擅长逻辑性的思考,而且男人比女人能辨认方向,会不会也因为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太静了,她们不像男生跑跑跳跳、串东串西,造成红细胞带氧的能力较差、体力不如男生,也少了辨认方向的训练?

“红细胞带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身体像个大公司,有好多好多部门,里面的人要吃要喝,必须由专人运补。红细胞就像那运输工人,有些公司的人员训练精良,效率好,每个工人都能运很多东西。又有些公司的人员能力差,每人只能带一小包。这两个公司比起来,当然前者营运会比较成功,对不对?

我们的身体很妙,也可说上天很神妙,“天助自助者”,他对需要的人特别照顾。

譬如骨质疏松的人,做重力训练特别有帮助;老年人多用脑,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也可以说,你愈不用,老天爷愈认为你不需要,而把东西早早收回。

同样的道理,你愈运动,红细胞带氧的能力愈强,一方面增加了体力,一方面因为进入脑的氧气和养分增多,也加强了你的智能和记忆力。

我最近读到一本《都是脑子惹的祸》(王秀兰著,童心房出版),对其中一章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作者引述美国国家心理医生研究中心吉·野德(Dr.Tay Gield)的研究结果,发现小脑是最不受先天影响,最能用后天加强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天生不够聪明,很可以借着运动、加强小脑的功能来弥补。

一般人以为小脑只管运动、平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用到的。岂知小脑既像“军师”又似“传令兵”,能把重要资讯运送到大脑的相关部门。

作者还说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升学压力,认为体育最不重要,整天坐在桌前K书。其实如果能间隔一下,做些有氧运动,能提升高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学习效率。

许多学校,为了升学,把体育课都取消了,成天逼孩子埋头苦读,硬往脑子里塞东西。岂知适度的运动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是帮助你增强脑力与体力的最好方法啊!

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如果你想牢记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它,念着它。你会发觉,只要悬在心中,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晚餐的时候,我夹起一块火腿问女儿:“《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跟干肉有关的句子是什么?”她想了半天,答不上来。直到我说“自行束脩……”,她才接“以上”,却又想不起下一句——“吾未尝无诲焉”。

接着我问她:“‘有教’,下面两个字是什么?”她也想了好几秒,才答出“无类”。

我又问她,孔子说:“‘举一隅,不’怎么样?”她耸耸肩说:“好像是想到另外三个桌角。”

当我怨她怎么不久前教的东西,却忘得差不多的时候,她还不服气地讲她功课那么多,要想的事那么多,当然很容易忘,又瞪我一眼,说:“爸爸是怪胎,记性好,所以会背那么多东西。”

我女儿错了!其实我的记忆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好,我之所以能把以前念的,像是《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至今倒背如流,都因为我用了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悬念法。

其实每个人都会悬念。譬如有个同学对你说三个月后的今天要请你去他家玩。如果你跟他不是深交,对他家又不好奇,很可能三个月后,除非他再提醒你,你早忘了那个约定。

但是相对地,如果总统说他三个月后的今天,要请你去做客,你就绝不会忘。

为什么?

因为你重视他,把那邀约看作大事。在下面三个月当中,天天念着,当然不会忘。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今天读了一个月之后要考的东西,就算这一个月当中,你再也没机会复习,恐怕到考试,顶多只忘了三分之一。

相反,考完才两个礼拜,你却可能忘掉一大半。

为什么?

因为考试过了,你放松了,不再悬念。

人的脑子很奇妙,你不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如果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就算睡得极熟,不等闹钟响,也可能自己醒来,表示梦中还悬念着。

所以如果你想牢记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它,念着它。你会发觉,只要悬在心中,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譬如今天学的东西,你现在记住了,明天八成忘记,但是今天晚上用心想、用力想,还可能想起来。

你就在晚上想想,把它想起来。

明天你再回想,就不会太困难了。

进一步,如果你明天晚上想,想起来了,后天晚上则可能轻轻松松就想得起。又因为复习了许多次,记得比较结实了,就算接下来一个礼拜没有复习,到我考你的时候,也可能答得上来。

据研究,我们作“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在大脑不一样的地方。多半的东西,都放在短期记忆里。譬如你要打电话给某商店,翻电话本,找到那号码,记住了,接着拨电话、讲电话,电话还没放下,已经把号码忘了。算来那“短期记忆”不过几分钟。

又譬如出去旅行,每个旅馆的房号都不同,你到一家记一家,而且住在那旅馆的几天都记得,从不会走错房间。

妙的是,你才到下一站的旅馆,有了新的房间号码,如果接着有人问你:“上一家旅馆房号是多少?”

你已经答不上了。

算起来,那房号的记忆可能只维持三天。

由此可知,当你要学很多东西的时候,确实可能记了新的,忘了旧的。问题是,如果你学到的每样东西,都只放在脑子里的“短期寄存仓库”,你的学问可能丰富吗?那好比赚多少花多少的人,是不可能有积蓄的。

我大学时代有位很平凡的教授,他曾留学日本,只会把日本教授教他的照样搬来教我们。但他讲过一句话,我一辈子不会忘。

他说:“今天我说出来,写在黑板上,你们记住了,就成为你的东西,不再是我或我日本教授专有的,没有人能抢得走。”

想想,这世上哪样财宝别人夺不走?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被抢去,你就没了。只有学到的知识,存在脑海中,是你能真正保有的。

所以我建议你,用“悬念法”学习。先去重视你学到的东西,再常常想它念它,使它扎根在你“长期记忆”的仓库,让你拥有一生。

勾出你的美梦

延伸法要由繁入简,而且愈简愈好,如同那电视广告,慢慢缩短,由一分钟到三十秒,到十秒,最后只剩下一个画面,连一秒都不用,就可以产生十足的效果。

大约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位摄影家,他先在客厅支好三脚架和灯光,又把我的小藤椅放在纸门前面,再叫我穿上皮鞋和花衬衫,坐在椅子上。

灯光从两边射来,好亮。只记得摄影家要我身子向前倾,又教我把两只手握在一起,然后咔嚓咔嚓,照了好多张。

五十多年过去,我一直记得这一幕,你猜,为什么我能记得这么清晰?

因为照片!

大概家人很欣赏那天拍的效果,没过多久就把照片放大挂在客厅里,后来虽然进了相簿,我还总是翻到。也因为每隔一阵,我就看到那照片一眼,产生提醒的效果,自然而然让我想到四岁时照相的情景,甚至能想起摄影师怎么拉着我的小手,将手指交叉在一起的细节。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譬如有一天,我问我女儿记不记得第一次到迪斯尼乐园,离开的那天她耍赖,不愿回家。

她说记得,因为录影带上拍到。她甚至记得两岁之前住的湾边的家,有黄色的沙发。而当我问她为什么能记得时,她也说因为看录影带,可以模模糊糊地想起来。我又问,如果没有录影带,可不可能想起,她则摇摇头。

现在就进入我要谈的主题了。

上次说到要用悬念的方法,不断回想、复习,使学到的东西能牢记不忘。问题是,如果每次都把旧东西“整个”想一遍,就算你选择的东西不多,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复习经年累月积下的功课。

这时候,你就要懂得提纲挈领,也可以说用“悬念”;但是只能悬念一点点,要“以小博大”,好像提起一个挂钩,就拿起整件大衣。

这么说,你可能还不懂,让我举两则最常见的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电视广告能长达一分钟,演出很精彩的故事?

但是广告费太贵,那一分钟的广告很可能不久之后缩短为三十秒。许多镜头被缩短了,但是你还能了解整个剧情。

又隔一阵,那广告又“减半”,缩成十五秒,甚至十秒,只跳出一些重点画面。对于从没看过“完整版”的观众,根本不知演什么。但是对你不一样,你居然还能用那十秒钟回溯整个故事。

再过一段时间,电视广告也没了。有一天,你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是那电视广告中的一个镜头。

天哪!居然就那么一张照片,也能令你想起整个广告。

那张照片就像是一个钩子,钩出了整件大衣、整个故事、整个事件。

再举个例子——

早上醒来,你记得前一夜的梦,如果不写下来,可能才刷牙就已经把梦忘了,只记得自己做了梦,怎么都想不起来内容。

可是如果你在床头摆了纸笺,一醒就记下梦境,甚至只写几个字,譬如你梦见回到以前上的小学,就只写“小学”两个字。

恐怕一直到晚上,只要你静下心,拿起那张纸条,看到上面写的“小学”,就能一点一点记起昨夜的梦,而且愈想愈多,把整个梦的细节都想起来。

那“小学”两个字,是什么?

是钩子,钩出你整个梦境。

由此可知,“延伸法”的重点是悬念,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字或一个画面。如同我小时候那张照片,总被我不经意地看到,就能使我记住整个拍照的过程;也像我女儿小时的录影带,能帮助她回忆。

延伸法要由繁入简,而且愈简愈好,如同那电视广告,慢慢缩短,由一分钟到三十秒,到十秒,最后只剩下一个画面,连一秒都不用,就可以产生十足的效果。

这种方法经过训练,可以使你回忆和联想的速度加倍,好像互联网,延伸到不同的地方。

使你的思想飞跃

在我们浩瀚的脑海,一定存了许多许多东西,只要我们改进“搜索”的技巧,很多模糊的记忆,都可以被想起来。

上个礼拜,我写文章,找资料,问儿子记不记得《圣经》上记载,有人带了个通奸的妇人去见耶稣,问耶稣是不是该扔石头把那女人砸死……

儿子当时摇摇头,说:“不记得。”

我又去问太太,她也说不清楚。

于是我上网找,才一下下,就找到出自《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一节到第十一节。

还有一天,我想到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表示他研习军事、政治,是为了使他的儿子、孙子能学习文学、艺术……

因为不确定原文,又去问女儿和太太,也没有答案。所幸我上网,没几分钟就查到。

我太太还大为佩服,问我怎么找到的。

其实一点也不难,《圣经》那段,我打“石头扔女人”,电脑上跳出一堆东西,我一条一条筛选,找到相关的再“进去”看,就找到了。

至于约翰·亚当斯的话,我打出他的名字,跳出一堆有关音乐的,我跳过,只看政治方面的。没多久,居然在台湾的《天下杂志》网站找到一篇文章,提到这件事。于是查出原文。

由此可知,网上有一大堆资料,甚至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并非人人能找到,你必须由不同的角度进入,才能从那资讯的大海里捞出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脑子也一样。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事情,只要经历,就会留在脑海。连最平常的事,都记录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平常完全没印象,但是如果经过催眠,就会重新回到“现场”,说出每个细节。

可不是嘛,相信你在电影里一定看过,催眠师问被催眠的人:“你现在又回到那个房间,你看到书桌了吗?在那桌上放了什么东西?”

被催眠的很可能说得出:“看到台灯、一本书、一杯水、一支笔、一把刀!”

于是悬案就因为这么一个线索而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