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理智驾驭情感
10390000000010

第10章 驾驭情感的五个原则(3)

从小,比查尔斯·汤斯大两岁的哥哥就是他有力的竞争对手。“于是我的父亲创立了一种体制,来决定谁有做某件事情的专利权——但我们首先要付25美分给我的父亲,才能得到专利权的确认。不过我总是很幸运。”年近90岁的汤斯先生有着美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儿时有模有样的“专利”游戏帮助他树立了一种观念:如果不付钱申请专利保护,就会遭受很多损失。

“我第一次上物理课的时候就决定要学物理了。因为物理使我们了解周围的事物,非常注重量的分析。生物学描述性的东西更多一些,而物理学探索事物内部和他们之间的运作规律更多一些。另外,哥哥生物学得非常好,我不想和他竞争,我要找别的事情干干。那时候好奇心很大,我希望能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儿时我经常和同学们讨论宇宙是怎样运行的,其他星球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汤斯先生的哥哥成为非常着名的研究昆虫的动物学家,汤斯也实现了他的目标: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汤斯先生来到中国,为清华的学子们进行了讲演。汤斯先生笑称,除了要参加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帮助他的哥哥捉一些中国的昆虫。“我到别的国家也是这样的。”汤斯先生微笑着说。

回忆起往事,汤斯先生说到他的第一份工作。那是在贝尔实验室,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汤斯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二战之后,抵御不住物理的诱惑,汤斯又回到了物理学研究上来。他说:“工程师的经历对我学物理很有帮助。当我们想做一些很新的事情的时候,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别人的想法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样就能把大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有更多的机会把很多新的东西放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组合来。”

汤斯先生鼓励科学研究者做新的尝试,他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获得成功的素质。“如果要尝试新的东西,就会遇到挑战,尤其是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的挑战——因为这些人和大家想的都不一样。不过在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要仔细考虑,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一直走下去。当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面对这样的压力时,我就告诉他们我会成功的,事实证明我成功了。和别人不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然要以礼貌的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你要表现出有独立的思想。当你面对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别人说你的观点没有用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你不知道这样的探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许会冒一定的风险,但即使这样的探索最终失败了也是值得的。”也正是始终抱着这样的想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汤斯先生成为激光的发明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怎样才能获得成功?汤斯先生的话让人玩味:“能够找到你认为是重要的事情——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既是你喜欢的,对社会又是很重要的,那么你就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此外,就是你的决心和意志。很多人认为钱很重要,他们要追求金钱,我们是需要钱,但是我们认为有些事情比钱更重要。有很多钱你可以获得舒服,但是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获得舒适。”在实验室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汤斯先生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和开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生活富有成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工作积累,他对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感到非常吃惊,他说:“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

让我们记住汤斯先生的话吧——找到你认为是重要的事情——这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好主管的资本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做一名主管也是如此。新官上任当然会有许多新计划,干劲十足,常常都想大刀阔斧地大肆改革一番,但是,原先在公司里的人可不会欣赏你这种态度。因为,此举无异于指责他们怠忽职守且能力不足。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无法改革的原因多如牛毛,这种事实在无可厚非,新上任的这个主管真是什么事都不晓得就乱开炮。

在这种情形下必须注意到一点:推动改革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要公司原有的成员都诚心地投入到改革事业里,而且必须有耐心地重复问他们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并且一边看他们的反应如何,然后再给他们一些暗示,诱发他们自动地致力改革方案。这绝对不是件简单的工作。

很快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头绪,那些下属们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你行事,要他们配合你的工作难上加难。

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

一名主管刚到新环境就职时,必须虚心向该单位原有的职员们请教,仔细询问各种有关工作方面的信息和问题。这种情况之下,最困难的莫过于要从这些拉拉杂杂、大大小小的事项中找出何者重要、何者紧迫,分个轻重缓急出来。毕竟当你问“你目前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能够简明扼要地抓出重点,分析现状及应对策略的人不是那么多。大多数的人还是东扯一些西扯一些,毫无体系可言(当然大多数的人也提不出个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然而,千万不可因此就灰心,这个时候正是你分析、了解每个人缺点所在的大好机会。这不是正好可以作为你教育部属时最好的依据吗?身为主管,在听部属们说明和回答时,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出问题的重心所在。

例如,如果总务科的部下说:“各科主管因为都不太了解情况,所以处理事情变得墨守成规,参与者不多,而且大家都不很积极,实在很伤脑筋。”这时候你应该问他一些问题。

“这件事你是不是调查过了?”

“你有没有参考其他人员的意见?”

“科里的会议通常都用什么方式召开?”

“你认为大家应该怎么做才好?”

这么一问,你可能会发现这名职员只是把责任推到其他部门的主管身上,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前任主管太偷懒。但即使这时候你已充分了解原因了,还是不可以马上点破他,应该要慎重处理这件事。

只要抓住主要症结,那张网就会被你一点点地撕开。

管理也要有层次

企业管理中,特别是大型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上没有层次,必然会打乱仗;管理上层次分明,工作才能有条不紊,事半功倍,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这里讲的“层次”,是从办事和用人两方面说的。

管理要有层次,首先办事要有层次。管理者对自己所分管的千头万绪的工作,既要统观全盘,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心中有数,能够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理出头绪来,把握住各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从中抓住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是纲,纲举目张。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终日奔忙,忙得昏天黑地,但由于没有解决主要的矛盾,事情似乎越办越多,甚至越办越糟;而一旦抓住并妥善地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时你就会有一种雨后天晴、豁然开朗的感觉。管理者每天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工作,这些工作有的互相关联,有的互不相干,却又都必须做好。作为管理者就必须懂得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把大量琐碎、次要的工作安排给合适的人员或部门去做,并且安排好这些工作、这些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衔接,不时地注意其进度,监督其质量,检查其结果。而对那些重大的、可能影响全局的工作,则需亲自动手,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地做好。

工作中没有层次感,就必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力不讨好。这样的管理者往往表现得很矛盾:有时他过于“细心”,一头扎进某件具体工作中不能自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有时他又过于“粗心”,粗得做什么都浮皮潦草、漫不经心、蜻蜓点水。表面上他似乎什么问题都看到了,都谈到了,都动手了;然而细究起来,却几乎什么也没完成,什么也没落实。这样的管理者若没有几个认真负责的助手,恐怕真是很危险,总有一天要出大事的。由于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管理者面对纷繁复杂、急速多变的众多事务,必定手足无措,只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乒乒乓乓乱打一通。打中了算是运气,打不中就自认倒霉。

事实上,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凭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好所面临的全部问题。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做管理者必须舍得放手,善于放手:有些事情放一放再处理,有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处理,给自己留下几件非亲自处理不可又必须马上处理的重要工作去做。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举重若轻。自古以来,能像诸葛亮那样巨细无遗、日理万机的又有几人?事实上正是在他们的过分精明的优秀之处,也隐藏了他们的不足。诸葛亮正因为过分精明,信人不过,事事不放手,不让权,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什么像样的人才,最后落的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结果,蜀国大业后继无人的悲惨结局。

管理要有层次,同时要求用人也要有层次。工作上的层次与用人上的层次是紧密相连的。在工作上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在用人上也必定表现为没有层次感。例如,在机构设置上求多求全,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主次,没有从属,统统都是并列的,“在领导眼里一律平等”。这反映了什么都要管,分不清主次的心理。在用人上也一味追求平衡,没有层次,没有重点,片面强调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优秀者不敢重赏,不敢重用;庸劣者不敢重罚,不敢重处,结果是前者心怀沮丧,后者无所鞭策,以表面上的平等造成了事实上更大的不平等,以牺牲优良、牺牲效率为代价来迎合庸劣。

更要命的是,这种管理者在设立了那么多部门,任命了那么多官员之后,又不尊重这些部门和官员,往往超越一个又一个管理层次,直接插手到基层,插手那些最琐细、最无关紧要的小事,真不知他设立那些个部门,任命那么多官员是干什么用的。这样的管理者不但自己事无巨细,统揽无遗,而且要求属下官员们也像他一样,经常指派手下官员们去做一些原来可以由这些官员们自己去安排人员去做的小事。结果大家在他面前就都只是普通办事员。

在这种不分管理层次的管理者指挥之下,一个组织必定长年累月都在打乱仗,组织内的全体人员都在围着一个爱打乱仗的领导乱转,转得晕晕乎乎,不分东南西北,不辨白天黑夜。这种状态下的组织,当然谈不上什么效率。

不分层次的指挥,不但不利于“办事”,更不利于“育人”。因为在这种指挥之下的员工,或者被弄得没有自信心,或者被乱指挥搞得无所适从,或者没有机会发挥能力和锻炼才干,或者整天忙于应付领导,或者整天忙于处理小事,这都不利于人的成长。

总之,呈现在管理者脑中的管理图像,不应该是一张平面图,而应是一幅三维立体动画,是一幅活生生的、立体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动态画面。

你要一步步来

有一个管理学的大师把一个鱼缸放在学生的面前。他先把几块大石头放进去,装满了鱼缸;然后放一些碎石填补空隙;再放沙。最后倒水填满鱼缸。他问学生:“你们从这里学到什么功课?”有个聪明的学生说:“不管你怎样忙,总可以挤出一点时间做别的事。”大师说:“不是!真正的功课是:我们先要做最重要的事(大石头),然后才做别的次要的事。”

我们都要明白这个原理。要重整生命里的优先次序,把生命中最大的石头先放进去,其次再放那些“碎石”。

而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妨这样划分:

1.重要且急近。约占5%,第一优先并全力以赴去完成。

2.不重要但急迫。如订机票是小事,但未订到会耽误大事,故有时效性,约占10%,须在时效内完成。

3.例行工作。此乃时间管理的关键,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都须做的工作,理当予以标准化,一切依章行事,免除思虑、协商、争议、等待、奔波等无效工时,约占20%~60%,交由标准、制度管理,仅需花5%~15%的时间即可完成。

4.重要但不急迫。即无时效,实不必挂在心上,影响手上工作,待急迫时再处理即可。

5.不重要也不急迫。多数人喜欢做此类工作,而没时间做前三类工作,实于事无补也。

6.无效工作。喝茶、看报、聊天、闲逛、抽烟、蹲厕所……此其一;检查、审核、盘点、搬运……此其二;若反客为主,过度为之,时间再多也不够。

许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完全不考虑完成某个任务之后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这些人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或者,他们愿意做表面看来有趣的事情,而不理会不那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队,确定主次。在确定每一天具体做什么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需要做什么?明确哪些非做不可,又必须自己亲自做的事情。

(2)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所谓“扬己所长”。

(3)什么能给我们最大的满足感?在能给自己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中,优先安排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别让那些琐碎的事情“偷走”你的时间。如:承诺太多,贪多不烂;喜欢开会,夸夸其谈;门户大开,迎来送往;家务繁杂、应酬过多等等。

下面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些技巧:

——做好协调,工作分流;

——在处理重要而耗时的事务中感到厌倦时,改而处理其他杂务,既可节省时间,又能转换心情;

——不浪费零碎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处理杂务,延后用餐时间以免拥挤等);

——采取比较简单的生活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矛盾;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外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节省应酬时间;

——充分运用上下班的搭车时间(如在车上想问题等)。

另类“眼高手低”

多年前看一则故事,大意是:在某国,博士毕业生不容易找工作,因为很多企业不敢“高攀”。一位谦逊的博士,他求职时拿出了专科文凭,结果很快被录用。没多久,由于他干得很出色,老板要提拔他,他亮出了自己的本科文凭。在新岗位上,他又因业绩突出被提拔,这才亮出了硕士文凭。如是者三,最后他才露出了博士的庐山真面目!

讲这个故事,无非要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就知道了。该属于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属于你的,想要也要不来,不妨从零做起。须知,事情是人点点滴滴“干”出来的,不是文凭这把大尺一量就“量”出来的。

如果你去问今天的大学生(从专科生直至博士),工作好不好找,相当一部分会说不好找;但如果你去问今天的企业经理们,人才是不是很易得,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说找个合适的人才同样并不易。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信息不对称”所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