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调理事低调做人
10392200000012

第12章 低调做人要恰到好处(3)

因为自己的强大,往往会滋生出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危险往往潜藏在人们的自满中,在人们懈怠的那一刻突然出现。无论现状有多好,我们时时都要具有忧患意识。只有居安思危,做好迎战坏事到来的思想准备,才能使“盈满”的状态保持长久,一旦危机来临,也不会措手不及。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这话大家不会陌生。

晋代有一个人叫荀巨伯,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卧病在床,这时恰好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拽子,四处逃难。朋友劝荀巨伯:“我病很重,走不动,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荀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能扔下朋友不管呢?”说着便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荀巨伯却耐心地端药倒水安慰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这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似的士兵冲进来,冲着荀巨伯喝到:“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为什么不跑?”

荀巨伯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并正义凛然地说:“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敌军一听愣了,听着荀巨伯的慷慨言语,看看荀巨伯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怎么好意思侵害他们呢?走吧。”说完,敌兵就撤走了。

患难时体现出的正义,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说来不能不令人惊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一时失利或不幸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时候,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这种适时的帮助会让他记忆一生。

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可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怜的一个人。他众叛亲离,他的子民都反对他,只好逃到荷兰去保命。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或把他绑在柱子上用火活活烧死。可是在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写了一封简短但流露真情的信,表达他对德皇的敬仰。这个小男孩在信中说,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将永远尊敬他为皇帝。德皇深深地为这封信所感动,于是邀请他到皇宫来。这位小男孩接受了邀请,由他母亲带着一同前往,他的母亲后来嫁给了德皇。

“我不知道他那时候那么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帮不上忙啊!”许多人遗憾地说。

这种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说他根本无意知道。

人们总是可以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功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伟大情操,但我们至少可以时刻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探望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多亲切地询问询问。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田,给他们以力量与希望。

如果说小一点,有时候不用很费力地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牢记在心,投之木瓜,报你以琼瑶。

小于在某大企业担任打字工作,一天中午,一位董事到他办公室。向在办公室的小姐们问道:“上午拜托你们打的那个文件在哪里?”可是当时正值吃午饭时间,谁也不知道那个文件搁在哪里,因此谁也没有理睬他,这时,小于对他说:“这个文件的事我虽然不知道,但是,谭先生,这件事交给我去办吧,我会尽早送到您的办公室的。”当小于把打好的文件送给董事时,董事非常高兴。

几周之后,小于高兴地向她的同事宣布:她升迁了。显然,小于的热心和办事利落获得了董事的赞赏,所以受到了董事在董事会上的大力推荐。

隐藏自己的精明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最后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三国时的周瑜,就是这样。

周瑜是庐江舒城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交情甚密,结为昆仲。

周瑜人生得靓,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才学也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虎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下,东吴议降者甚众,军心涣散,如非脱颖出了周公瑾,东吴早归属曹操了。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将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

遂派吕范为媒人,往荆州说合。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予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

东吴那边,孙权之母听得消息,又见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此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新娘子去荆州,新娘子应允,于是二人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新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候,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岸上乱箭射来,船却早已去得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关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小想遇到了诸葛亮。这“陪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陪本生意,落人耻笑。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凤姐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多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贾府上下的不满,最终还落得个悲惨的结局。应了书中对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好算计人的小人,无不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但因为用心险恶,都维持不了长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就注定了败局。设的计见不了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天人共愤,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有一丝透露,就心惊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还有透风的墙,人家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陪了,“兵”也折了。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和爱护、栽培,因此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

使自己获得更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越是毫无保留地袒露个人的心扉,反而越是能够获得对自己来说异常珍贵的东西,即获得真正的知识、幸福、成功。正是内心对这些事物的分享,激励着我们不断进行各种接触交流。

也就是说,越是把自己交给别人,越能使自己获得更多。

一位记者来上培训老师的课,当时老师和学生们正在讨论“分享”与“交流”的问题。

这两个词很显然关系密切,当实现了适当的交流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相互分享。因为倘若这种联系的纽带牢固可靠,他们就会本能地去给予关注和支持。这样的交流会释放人的活力,从而令当事人受益匪浅。

作为记者,自然是有意要保持距离、保持一种职业的旁观态度。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也情不自禁地渴望加入进来。费了很大的劲,他才克制住了这种冲动情绪,又恢复了冷静。事后,他直截了当地问这位培训老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他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大家讨论得如此热烈。

“什么秘诀?”

“这里这么多人,来自各行各业,民族不同,年龄各异。是什么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投入到这么深入的交流中来?”

老师说:“是意愿。”

事实上,这并不算什么秘诀,每个人都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探究,我们可以在彼此之间找到共同点,于是便有了交流,通过交流,不仅惠及他人,也让自己受益良多。实际上,让别人受益,必然会惠及自己。

为人处世的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源远而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个单音字构成,许慎《说文》、班固《白虎通》以“诚信”两字互训,其含义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二义,一是本体特性之义,二是德性之义。

其一,诚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朱熹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自从宇宙形成之后,它就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和节拍运动、变化和发展,人们承认它是那样,人们不承认它还是那样。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其二,诚是一个表述人的基本德性和精神状态的道德范畴。《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指向不再是宇宙自然界而是人本身。

古人认为,天道的本质特性是诚,是实有,人是天地的产物,因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征,但没有达到天然具足的程度。人作为万物之灵,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本质及其不足,并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培育诚的德性,并把它发扬光大。作为传统道德范畴,诚是个体德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其含义有三:其一,诚是与天道本质特点密切相联系的人的真诚无妄的德性;其二,诚是人的自我统一性,是身心内外的合一不二;其三,诚是诚敬严肃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人的内在实有的德性,总是要通过人的外在言行表现出来。某人的言行就构成了其他人对某人具有多少诚的德性的了解、判断和评价的依据。然而,某一个人的言行常常不能完全地表现一个人内在德性的实有。其他人受自身言行习惯的局限和对某人言行了解程度的局限,常常不能对他人的德性做出恰当的评价。真正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有多少“诚”德性的人,是某人自己及对其有深刻了解的“知音”。

自然界没有主观意志,因而不存在什么“假相”;人类有主观意识,故而有虚伪和谎言。在道德领域,与“诚”相对的是“伪”。所谓“伪”,就是没有内在德性的实有而伪装成有。“伪”是对他人的欺骗,比“无”更坏,因此,人们常常说“真小人”比“伪君子”还更可爱一些。

信,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信”字原本讲的是人在神面前祷告和盟誓的诚实不欺之语。古人认为,神灵具有人所不可企及的智慧和能力,人在神面前只能老老实实,否则必有灾祸降临。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典型地表现了春秋时期人们的“信”观念。

郑伯就是郑庄公,从其出生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不喜欢他。其父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母背地里支持其弟太叔段谋反篡位。郑庄公早有准备,击败其弟,囚禁其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相见”。

不久,郑庄公回心转意,对母亲很是想念。但是,那个“不到黄泉,誓不相见”的信誓,决定了母子二人今生今世是不可能再相聚了。

后来,一个叫颖考叔的人给黯然伤神的郑庄公出了一个主意:掘井见黄泉,母子隧中相见。郑庄公母子因此才得以团圆。

郑庄公之所以信守誓言,就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人类对于鬼神的畏惧。这种对于鬼神讲信的行为方式运用到人际关系之中,讲求人际之间的言而有信,也就是人际信用伦理。

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因此,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的协作和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干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常常自己给自己鼓劲,使自己集中精力,使自我内部统一起来,这就是一种诚的功夫。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诚,也就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自我,其心灵是涣散的,外部表情也是散漫的,对外部信息的感应是浅淡的。这样一种心灵状态,做事不可能做得漂亮,修德不可能有效果,与人相处不可能交成好朋友。《中庸》所说“不诚无物”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总要与他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行来进行的。诚于中必显于外。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以行为和时间来检验的。孔子曾讲,“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已诚信故而也相信别人的诚信。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有的人自以为很高明,认为人都很好欺骗,故而长于言而短于行。但是,人毕竟是不能靠欺骗生活的,当其欺骗的把戏被人们普遍知晓的时候,这种人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没有可行欺骗的环境。小时候常听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某些人欠缺诚信的美德,却不思考如何实际地约束自己、提高诚信度,而是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伪装诚信。《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在隐蔽的地方,在微小的地方,常常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真正的面目。即使伪装得再高明,总是会露出破绽和马脚的。只有表里一致的人,才没有破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内在德性诚实的人一般都从来不表白自己的诚实,而惯于说谎的人总是诚恳地向人表白自己说的不是谎话;诚实的人总觉得人人说的都是实话,不诚实的人总觉得人人都不诚实;厚道的人常常认为人人都厚道,工于心计的入常常认为人人都工于心计。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不需费很大的气力就可以通过言谈洞察一个人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