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青少年必读:心理学入门大全集
10395500000024

第24章 记忆心理学——开发你的大脑潜能(6)

由于规律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只要抓住事物的这一共性,就能联系个性。运用规律进行记忆显然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记忆方法,它的最直接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从而掌握一把可解开许多难题的钥匙。

理解记忆事半功倍

其实,记忆的技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理解为基础。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以12岁的3组儿童记忆30对配对词进行实验。这个实验对甲组只要求记住就可以,对乙组和丙组则要求利用中介词语把配对词联系起来识记,其中乙组的中介词由教师讲解,丙组的中介词完全由学生自行研究,设法找出来。实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当教师给出第一个词语而要求学生联想起第二个词语时,甲组平均答出50%,乙丙组竟高达95%,其中丙组比乙组还要好些。这个例子深刻地说明依靠对知识的联系与理解记忆,特别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要比机械的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所谓理解就是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识记78、71、64、57、50、43、36七个数字,若是一个一个的硬记很难记住,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注意到这7个数字依降序排列,前一个数字比后一个数字多7,7个数字都是如此,即所谓等差数列,那么只要记住第一个数字或者最后一个数字,其他数字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考虑得越深入,你的记忆就越牢固。没有理解之时,不要试图去记忆,这会浪费时间。”理解就是掌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背诵诗文首先要理解诗文的内容、用词及结构特点;对于数学公式、法则、定理、推论与定律,首先要理解它的含义,搞清楚它的来源与推导过程及其性质与意义;识记历史年代、地理位置、人名、地名、门牌与电话号码等,也需要一定的理解再加上联想把识记对象同其他有关事物联系起来,掌握特点及其规律性。总之,先求理解,再求记忆,才能获得好的记忆效果。

1.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常说,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了解理解对记忆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斯陀夫人的世界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南北战争前出版,还是南北战争后出版的?只要了解这部小说揭露了黑奴制度的罪恶,引起了黑奴问题的探讨,影响了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对这本书评价很高,这样出版时间就迎刃而解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有许多事物应该记住但却没有记住,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只注意枝节,而忽略了对本质的理解造成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出身贫寒,小时候买不起书,只好去借。只要有人肯借给他,无论走多远的路他也要去。借回后反复阅读,直到完全理解和记住。靠着这种阅读——理解——记忆的方法,林肯积累了大量知识。最后,他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忆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心理学实验表明,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大约高25倍。

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思考,首先也是指理解。

所谓理解,用古语来说,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理解就是在已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并将新旧条件反射组成系统。巴甫洛夫说过,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反射就叫做理解。理解就是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利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系统中。而我们这节要讲述的释义记忆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语词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法,就是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懂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活动方式。释义记忆法的基本条件就是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和积极的思维加工,可见它是建立在更高智力水平上的记忆。

2.理解记忆法基本特征

(1)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结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和系统化等思维活动,把握记忆材料的含义、范围和结构层次,掌握其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加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整体结构的把握。

在记忆各种材料时,还可以通过思维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去理解材料的意义,以增加多种联系和多维度思考,使记忆材料意义更加深刻全面,进而纳入认知结构系统,形成长时记忆。

(2)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找出相同与相异之处,使新材料或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或丰富、扩展已有知识体系。学习新知识时,很好地联系已有知识,是理解记忆法的重要一环,个人已有知识经验越丰富,结构越正确,越有助于理解记忆力的提高。

(3)灵活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和方法。

针对记忆材料的不同性质、数量和范围大小,及不同学习情境和个人情况,分别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方法,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复述程度也能表明理解水平,用自己的言语去解释或复述新知识,能增强理解,有助于记忆。

我们从理解记忆的四个特征的情况,来衡量理解记忆的运用水平。如果这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全面、精确、牢固、迅速地提高记忆效果。

3.如何实现理解过程

要实现理解记忆,我们首先要了解如何实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要知道分析与综合是理解的实质。

如何进行分析与综合呢?具体方法可以分为5步进行。

第一步:了解大意。

当我们记忆某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它的大致内容。拿读书来说,先要通读或者浏览一遍。如果是记忆音乐,先要完整地听一遍全曲。了解了全貌才能对局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也就是“综合”。

第二步:进行局部分析。

对事物有了大致了解后,就要逐步深入分析。比如对一篇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论据,根据结构分成若干段落,逐个找出主要意思,也就是要找出“信息点”,加以认真分析、思考,以达到能编制文章纲要的程度。

第三步:寻找重点和关键。

找到文章的要点、关键和难点,并弄明白,牢牢记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记住其他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内容。

第四步:融会贯通。

就是将所理解和记住的各种局部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思考,全面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第五步:在实践中运用。

所学的东西,是否真正理解了,还要看在实践中能否运用。如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卡壳”,那就说明并未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有具体标准的,一是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解释,一是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继续深化理解。

4.如何做到理解记忆

首先,我们既然知道了记忆的这种规律特点,那么在记忆的时候就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理解记忆,在记忆的时候展开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运用理解记忆的时候不去运用,而偏偏要使用机械记忆进行无意义的重复,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我们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只要它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忆。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么就会像背天书一样,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里的实词、虚词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这时再背,就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背起来就有兴趣得多,也快得多,印象也深刻得多。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如历史年代、数字、外文单词等,我们可以利用记忆术的一些方法,采用联想、谐音、歌诀等人为的方法去建立起一定的意义联系,帮助记忆,变死记为活记,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益。

5.理解记忆应该注意的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是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真正理解记忆的对象就必须做到:

(1)对识记材料要分析综合,真正弄清事物的意义,概念的含义,所学的内容的精神实质;

(2)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要在运用中重复已经记住的材料,使理解不断加深。

运用理解记忆法去记忆材料时,应注意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说理解记忆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呢?这可不一定。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那么,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地记住的。理解了也需要重复记忆。

联想记忆法

法国格洛阿是位天才数学家,只活了21岁,直到死后40年,他的数学遗稿才引起人们注意,并以书名《格洛阿理论》出版,被赞为“纯数学的艺术品”。

有一天,他去找朋友鲁柏,来到迪·罗威艾街的一幢四层楼的公寓,走进二楼九室,不禁停住了。“鲁柏先生在两星期以前就死了,”看门的女人告诉他,并告诉格洛阿说,是被人用刀子刺死的,他父母刚寄来的钱也被偷去了,犯人还没有抓到。这女人抽了抽鼻子继续说:“鲁柏是我的同乡,我每次做馅饼,总要给他尝尝,他死的时候,两手还紧紧握着没吃完的半块饼。警察也感到迷惑,一个腹部受了重伤都快要死的人,为什么要抓住那小块饼呢?”

这位数学家问:“有没有犯人的线索?”

看门的回答:“请说得轻一点,犯人肯定住在这幢公寓里。出事前后,我都在值班室里,没见有人进这公寓。可是这公寓有60个房间,上百人……”

格洛阿发动“脑细胞”,帮助寻找杀害他朋友的凶手。默默地过了几分钟。“三楼有几个房间”,“1号到15号”。“请带我去看看”,“请跟我来。”走到三楼的走廊尽头,“这房间住的是谁?”“是个叫朱塞尔的人,是个浪荡子,爱赌钱,好喝酒,他昨天已经搬走了。”

“糟糕!这个家伙就是杀人犯?格洛阿下了断语,后来朱塞尔落入了法网,这事确实是他干的。格洛阿的思路是这样的:被害人手里紧握着的馅饼是一种暗示,这馅饼英语叫“pie”,而在希腊语就是“?”大家知道它代表圆周率,是3.1415……一般以3.14计算,这块饼所暗示的就是凶手住在三楼14号房间。鲁柏也喜欢数学,他临死时极力想留下有关凶手的线索。

以上这个事例似乎离开了“记忆”这个中心,但在这里只是想告诉读者,联想具有神奇的力量,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侦探等都需要大力借助于它的。

1.什么是联想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联想是在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靠着它,每个人都能把输入大脑的信息串联起来,构起记忆的网络,从记忆的仓库里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联想具有超越古今、横贯宇宙、不合常情及种种神奇色彩。如果能抓住联想的规律,学会联想的方法,不但有助于我们记忆,而且有助于我们迅速回忆起所记的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他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很好记住。所联想的其他事物,犹如一个个钓钩一般,能把记忆着的事物钩钓出来。”

联想能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他们联结起来,联想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暂时的神经联系,也就是神经元模型之间的暂时联系。联想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不过作为一种创造能力,它还有待于我们在后天加以发展,这无疑有赖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当代俄国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塔林茨做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比如“木质”和“皮球”怎样建立联系?可以通过中间环节联系起来,木质是起点,皮球是终点,是事先给以规定的。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土地——水——喝,喝——茶。

可以举出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一般可以较自然地通过四个联系步骤,偶尔也需要五六个步骤,这取决于概念之间的“意义距离”。

联想在我们学习中是经常要接触到的,任何人都在运用这个方法。美国哈利·罗莱因先生甚至说:“记忆的最基本规律,就是对新的信息同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假如有人提问,瑞士和法国的国土是什么形状,一般人当然说不清楚,可是如果问意大利国土是什么形状,很多人会回答“像一只靴子”。人们比较熟悉靴子的形状,因此把意大利与靴子联系起来,就牢记不忘了。

2.什么是联想记忆法

著名的哈利·罗莱因的记忆方法中有“记亿链记忆法”。假如要记忆A、B、C、D、E几件事,首先可在A与B间联想,然后再在B与C间联想,依次联想下去,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应记忆的事情都能回忆出来。如图所示:

A→B→C→D→E

举一个例子吧,某公司某人有5件事必须在一日内办好:

(1)订购电视机;

(2)打字;

(3)订一套西服;

(4)与交易对手杰克会晤;

(5)购买邮票。

试将这5件事按顺序记忆:

(1)电视机和打字机——由电视机上装有按键想到打字动作;

(2)打字机和西服——想象自己打字时穿一身新式西服;

(3)西服与杰克——想象杰克穿一身肥大的西服在跳舞;

(4)欧阳和邮票——想象杰克的像被贴在一张邮票上。

关于第一件购买电视机的事,如果把公司大门想象为电视画面,那么每当出入大门时,这5件事就立刻浮现在眼前。

联想记忆法是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也是记忆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记忆的一种主要机能就是在有关经验中建立联系,思维中的联想越活跃,经验的联系就越牢固。如果能经常地形成联想和运用联想,就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

3.有联想规律的分类记忆法

联想是有规律可循的,联想的规律有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因果律等,这样应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根据联想的这几个规律我们可以把联想记忆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接近联想记忆。利用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这一方面在历史、地理的学习中运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