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青少年必读:心理学入门大全集
10395500000034

第34章 学习成绩与心理素质(1)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过于强调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考试技能,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学业压力过重;中学生正步入青春期,对许多性问题好奇而迷惑,学校又没有给予及时、适当的性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有的调查表明,4.5%的初中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部分调查运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中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学生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学生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1项;初一、初二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目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为11.11%。另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类:

1.学习类问题

【个案一】某中学有一初中女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老师经常找她谈话,要她努力提高;父母也说她不够努力,时刻提醒她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争取考上重点高中;她感觉同学们也在嘲笑她笨。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她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结果在新学期开学时,她带着父母给的1000多元学费出走,从此杳无音讯。

【个案二】有一女生,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高分考入某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以前,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很不适应,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出现了厌学情绪。她走进心理咨询室吐露心声:“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看重的。强大的学习压力,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目前,厌学是中学生非常突出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此,即使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除了上述个案中的厌学情况外,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引起的厌学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嘲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稍差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很多学生对学习表现出了强烈的焦躁、愤懑与无奈情绪。虽然目前社会上大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从未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未见减轻。

除了厌学,考试焦虑也是一种学习类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学生平常学习不错,偶尔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到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有的甚至还在考试前出现头痛、恶心、发烧等病症。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身体健康。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困扰中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之一。中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和与同学的关系。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给学生造成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初中女生,父母经常吵架乃至大打出手,因此她不愿呆在家里,不愿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她甚至觉得人活着很没意思,产生了厌世念头。还有位学生,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离家出走、永不回头,可看到妈妈有些发白的头发、疲倦的面容,又于心不忍。他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心里很痛苦。

4.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与教师关系不和带来的心理困扰,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不够理解而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以及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对教师的反感所引起。例如,一位中学生偶尔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发现。这位老师不仅严厉的指责他,还把这事当成了这个学生的小辫子,动不动就抓在手里揪一揪。老师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致使他对老师产生了反感、对立情绪,进而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还有的中学生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偏袒成绩好的同学”,等等。

5.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与同学关系不好,也是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表现之一。例如,有位学生的一位好朋友总是不信任他,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怀疑他的友谊,使他十分苦恼。有的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

6.情感类问题

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且不稳定、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自然少不了许多情感的困感,甚至造成心理困惑。

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

目前,对考试成功取决于哪些心理素质,心理学上主要有三种理论,即智商论、心商论和情商论。

(1)智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人的智商高低决定了起成功的大小和质量高低。

智商论夸大了智商在考试中的作用。智商高、记忆力好,平时学到的知识就消化得好、记得牢,固然会有助于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因此智商水平是决定考试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重要归重要,不能因此而说它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许多学生很聪明,平时学得也用功,但考试时总是发挥不好,可见其他因素对考试成绩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情商论。该理论认为情商的高低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否认了智商论的观点。但情商论夸大了情商在成功中的作用,也是有失偏颇的。

(3)心商论。该理论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多年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与经验提出的成功论,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的心理素质在成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心理因素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的系统动态综合体。所谓多类别,是说心商论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组成,即成功的心理实现系统、成功的心理动力系统、成功的心理调控系统和成功的心理供给系统。多要素,是指四个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包括的要素,如心理实现系统的多要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智力技巧和实践能力等等。多品质,是指每个系统的每个要素包括的品质,如实现系统的观察力要素,包括观察力的准确性、敏锐性和全面性。心商论是较科学的成功理论。

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心理活动的指导;人的心理素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的活动水平,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方面:

(1)心理素质影响平日学习效率。学生的心理素质好,情绪稳定,和同学、老师相处融洽,会免去许多影响学习的麻烦,所以平日的学习效率就会高一些。

(2)心理素质高低影响学生考试时的发挥。许多学生很聪明,记忆力又好,平时课堂上非常活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脱口而出。但一到考试,就特别紧张,平日的聪明劲没了,记的东西也跑得无影无踪,好多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也答不出来,自然考试成绩不好。

一个学生的智商水平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通过某种训练而在短期内有很大的变化。相对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处在快速发育时期,可塑性强,心理素质可以通过不断地有素训练来加强。因此,迅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根本方法应该是提高其心理素质。

强迫心理与学习成绩

【个案一】有位中学生学习很用功,起早贪黑,在学校整日呆在教室学习;回到家,他也不看电视,只坐在桌子前不停地写不停地看,可成绩仍然不好。家长原来以为这孩子是在谈恋爱,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女孩子给他打电话,他给别人打电话也不外乎说学习。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就是做题很磨蹭,同一道题翻来覆去地做,写了好几张纸还不行。妈妈问他,他说总是不放心,明明知道已经做对了,但就是不能控制,一遍两遍不放心就做三遍四遍。渐渐地,他总是觉得有人命令他“你必须洗手,你必须洗手!”于是觉得自己的手很脏,一次一次地洗手还是不放心,甚至总是觉得门后有人要进来了而惊恐不安。

【个案二】初中二年纪学生浩,在学校里成绩优异,经常在各种考试、竞赛中为班级、学校争得荣誉,因此班主任、父母对他寄以厚望,一方面对他鼓励、褒奖,关怀备至,另一方面又对他提出了很高的学习要求。一旦他学习成绩不如人意,老师、父母就常常在他面前显露出不安和失望的神色。他们很少批评浩,相反用过度的关切来激发浩的进取心。但这些举动常使浩产生一种“犯罪感”:不怕老师和父母批评,但怕看到他们失望、焦灼的眼神,如果考试不理想就觉得自己愧对老师和父母。

为了在考试中“常胜不败”,他几乎从不外出与其他同学一起玩,一心埋头学习,内心却常常为考试担忧。由于浩出生以后,父母去了国外,留下他长期与外婆生活在一起,而外婆很迷信,日常生活中有诸多“禁忌”。受外婆影响,再加上巨大的学习压力,他逐渐痴迷于“禁忌”,如在人行道上走路脚一定要踏在水泥板中央,表示“目标达到”;刷牙前先漱口6次,表示“顺利”;用剪刀裁去书本的两角,防止其“翘起”(认为代表“失败”);考试前先在试卷上用手指画一个“100”,再做题目;上楼梯时靠左走(因为“左”象征“顺”)……有些禁忌甚至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有什么意义,如睡觉前必须把两只鞋子置于床沿一脚间距处,并保持与床沿垂直。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不去做心理就很不舒服,有时还有一种“危险将临”的感觉。这些“禁忌”影响学习精力,浩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他想改正,可多次努力,就是改不了。

【个案三】某男孩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家庭,是家中独子,从小便特别聪明懂事,父母非常疼爱他,对他寄予了厚望。自从上学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最好的。上小学4年级一天,他和一名男同学在操场上玩耍。突然,他被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扑倒在地。由于当时挤压到了下身,他顿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感,舒服极了。后来,他没有人时便偷偷地把身子平放在地上,挤压下身,从而得到快感。但他也惊奇地发现,自己每次在挤压下身后,都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特充沛,记忆力也增强不少。

从上初中开始,每当父母发现他做了错事批评他后,他就会乖乖地点头,可是过一会儿后,他便开始不停地反复洗手,不住地反复摸地,而且只要遇到不高兴的事,他都会这样。父母发现其异常后,多次带他看医生,可不见一点好转。高中开始,他的思维开始悄悄出现了一些混乱。他经常强迫自己重复做一件事情,思考一件事情的对错,想不出来,头就疼痛,学习成绩也从这时开始直线下滑了。参加高考时,每科考试,他都花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检查“考卷是否放平整”、“机读卡是否填规整”、“名字是否填正确”。结果,由于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他最终只考上了成都一所普通本科大学。

上大学后,他的病情开始逐渐加重,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他的想法和行为有些荒谬可笑,他很想早日治好自己的病,开始新的生活,但努力未果。痛苦折磨之下,他竟然割腕自尽。被救活之后,他又开始悄悄迷上了网络,频频浏览暴力的血腥网站和一些色情网站……最后,他忍不住大声哭道:“救救我……”

上述几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出现了强迫心理现象或者强迫症。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了这种强迫现象。比如有的老师规定学生要错一罚十。这样的惩罚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异变,再加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又要求苛刻、想追求高分数,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使孩子形成强迫现象。

出现了强迫心理现象,学生的成绩怎么能好的起来呢?将大量的精力耗费于无意义的想法和举动之中,并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学习上根本有心无力。

对于强迫症,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疗、心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目前,国内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对于这种心理疾病一般使用药物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剂“氯丙咪嗪”一直是临床上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但出现强迫心理的学生多数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人格可塑性较大,药物的副作用对其身心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害,因此应首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帮助此类学生消除导致强迫行为的不合理认知。

该阶段的主要治疗手法是“BECK认知行为转换疗法”。比如,个案二中的浩,意识中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迷信禁忌观念,支配着他的行为。因此,帮助他消除头脑中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唯物的世界观,是控制其强迫症状和帮助他形成健康人格的首要步骤和重要工作。

第二阶段,抑制并消除伴随强迫行为的焦虑、恐慌情绪。

该阶段应主要运用“森田疗法”,并辅以交互抑郁松弛训练。强迫症患者常常出现强烈的焦虑、抑郁、恐慌情绪,而强迫行为又恰恰能使焦虑等负性情绪得到暂时缓解,导致了强迫行为反复出现、难以控制,而暂时缓解之后带来的是更强烈的焦虑、抑郁和恐慌,形成令人痛苦的恶性循环。抑制并消除这些负性情绪,对强迫症的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

具体做法可参照如下:当强迫行为即将出现时,令患者停止一切其他活动,以新的行为替代强迫行为;情绪保持自然,在意志上不与之对抗,同时进行松弛训练,“焦虑——松弛、焦虑——松弛……”以此渐次缓解伴随强迫行为而产生的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

第三阶段,巩固新的认知及行为。

该阶段主要运用“催眠疗法”,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积极的暗示语言巩固其意识中新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和行为方式。积极的暗示语言可以参照如下:“……你现在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且学会了新的合理的行为方式;你一定会坚持下去,你的强迫行为已经去除了,病已经完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