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打工中积累资本
10397100000027

第27章 打工创业的黄金法则(9)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

刘永行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行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着到不能再执着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刘永行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连着十几天,刘永行和他的兄弟们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从天之骄子到被邻里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行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直接的结果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说好听的,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说不好听的,他的脸皮从此变得厚起来。正是这种磨难使得刘永行懂得了从小事做起的可贵,从来都没有不屑去做小事。也正是这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使刘永行和他的兄弟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回忆起往事,刘永行很有感触:“记得刚刚开始,1000元变成了500元,但我们并不是很着急,反而认为这500元损失得值,因为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增长了。”

他当时有个笔记本,是创业时的原始记录,里面记载了创业时的每笔收益,都是几角钱,最多的也只有几元钱。正是这几角几元看似不起眼的小钱积累起来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首富。

在刘永行眼里,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这样的原始资本积累很重要。如果“第一桶金”来得太容易了,反而容易失败。因为来得容易,用起来不心疼,就不会认真用好每一个铜板。用好每一个铜板很关键,就如做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样。

亲尝猪饲料成就东方希望

1992年,中国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1995年,刘氏兄弟正式分家,刘永行掌控东北,成立东方希望公司。

在东方希望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刘永行还是一直秉承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原则。为了实现对顾客的承诺,生产优质的产品,刘永行对自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公司有了新原料,他一定要亲自尝一尝,看看是什么口味。要对产品负责,就要了解产品,哪怕是尝猪饲料,确定口味这样一件小事他都不放过。

公司的办公地点也像刘永行为人一样,不显山不露水。东方希望集团从四川迁出以后,其总部一直藏在商城路一栋不怎么有名的大厦里面。与浦东的高级写字楼相比,这里的设施显得有些简陋。

穿40元衬衣的照片上了《福布斯》

刘永行的企业是从小事一件一件做大的,在生活中他也不忘从小事严格要求自己。

中央电视台的一次年度十大经济人物颁奖典礼刘永行的一句评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财富的理性认识,让我们看到了积极的财富观念和财富本身价值相等。

刘永行财产数亿元,外界想像他应该过着一种奢华的生活。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奢华的影子。他甚至烟酒不沾,饮料也主要是白开水。

他曾经说过,“创业时,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财富,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但是,企业一旦做大,你就会去思考,赚钱做什么?享受!如果这样,企业就会做不下去,因为做企业并不是享受!这个时候,必须提升自己对财富的认识,赚钱究竟是为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思考清楚,你就会感到困惑。”“在我赚到1000万元之前,我是为自己;当我赚到1000万元以后,我赚钱就是为社会。这一点,我也是逐步认识到的。其实,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有人说,要把钱传给儿女。可中国的老祖宗说过,富不过三代。留给后人的钱多了,他们会不思进取,财富也不会持久。”

因此,儿子17岁的时候,刘永行就把他送往美国,让他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磨砺自己。现在儿子已经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公司帮助父亲打理事务。

对钱财,刘永行有非常理性的认识,他认为即使钱在自己手中也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会的财富,不过由自己支配而已。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浪费。

刘永行的骨架大,衣服不很好买。一次去家乐福,看到有一种纯棉衬衫,很适合他,他就一下子买了10件,花了400多元钱。后来,((福布斯))杂志来给他拍照片,也是穿着这样的衬衣。

也许有人会认为刘永行是在省钱,其实不是。他对生活的认识很简单,舒服就行,而无所谓什么档次、名牌。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简单的生活能帮助他节省时间。

一次到北京出差住在酒店,当刘永行夫妇看到一楼餐厅吃早餐每位88元时,他们退了出来,最后在街上买了几个4角钱一只的油饼。

刘永行给记者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临时决定去北京,司机把他送到机场。买票时,售票员看了半天问,你是不是希望集团的刘永行。他点头说是。这个时候,她又问,买头等舱吧?他说,普通舱。当时,小姐就嘀咕开了,普通舱,普普通通,哪有什么传奇色彩?刘永行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过着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但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因为他能够做小事,会积累,所以财富才会眷顾他。

看刘永行及其兄弟创业的路径,其实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那么为什么别人没有成功而他们却能获得成功呢?其实关键一条就是他们明白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在创业阶段,刘永行摆过地摊,养过鹌鹑,甚至像市井小贩一样沿街叫卖,到改做饲料时为保证质量,能够亲自尝猪饲料,甚至到成为世界鹌鹑大王、饲料大王时还能够从小事严格要求自己。这种精神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具备的。

从小事做起,要不以利小而不为。虽然,很多时候从表面看做小事情获得的利润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巨大的数量所带来的财富却是惊人的。精明的商人,总是能够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中获得可观的利润。在这一方面,温州人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头脑灵光,很注重做生意,从小事做起。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是温州商人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奥秘。

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角角落落都活跃着一群群浪迹天涯、不辞劳苦、精明肯干的温州人。最初,他们十分不起眼,人们只是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中认识他们。温州人除了如江南人那般瘦小、那般灵秀外,就是默默地干活,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慢慢地,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温州产品包装、标牌、证书、徽章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渐渐地,人们对温州人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到惊奇钦羡,到仔细探究:温州人咋的啦?这么多,这么会赚钱。

温州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温州人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温州人赚钱,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而一味抱怨天不助我。

温州人的商业头脑特别灵光。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钱,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与赚取。温州人很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纽扣、标签、标牌、商标、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都是全国闻名,其中具有“中国第一纽扣城”之称的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最为着名。

来到浙江温州,从330国道拐进永嘉县桥头镇,映入眼帘的即是气势宏伟的“中国纽扣城”。这个纽扣市场于1983年2月正式开放,很快便飞速发展起来,成为闻名全国的纽扣交易中心。早在1986年,在温州市闻名全国的十大专业市场中,这个市场就拥有“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的美誉。现在看到的纽扣城是1997年在原来的旧市场附近新建起来的。市场现销售工艺纽扣、玻璃珠光纽扣、金属挂扣、陶瓷纽扣、单纯性装饰扣件等一万多个品种,纽扣销售占国内销售总量的80%,占世界销售总量的60%。

永嘉县桥头镇从事纽扣生产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最早贩销纽扣的购销员是叶尧林、叶尧青兄弟俩。起初,他俩从黄岩县路桥纽扣工厂买来一批纽扣,在桥头镇试卖,不到一天时间,价值400元的纽扣就销售一空,这个消息一传出,大家都跟着做起纽扣生意。纽扣成本小,一个纽扣赚不了几个钱,但是纽扣的需求量却很大,积累起来就是一笔数目可观的收入。永嘉县桥头镇的人看到了这一点,做纽扣的人越来越多。结果,纽扣在桥头小商品市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到了1981年下半年,纽扣摊位达100多个,成了桥头市场的主角。1983年2月,纽扣市场正式开放,很快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闻名全国的纽扣交易中心,并被香港《文汇报》誉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

购买纽扣再销售,这种赚取差价的买卖渐渐不能满足桥头人了。他们进回设备,开始自己生产纽扣。桥头以前是个很小的旧城镇,冷冷清清,但自从做了纽扣,各地的客商纷纷到桥头来买纽扣,使这里变得车水马龙。桥头镇的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纽扣,家家都在做纽扣,形成了专业市场。

生产扩大了,就面临着开拓市场的问题。桥头人凭借敏锐的市场感觉,开始在全国的各大商场承包柜台,以先销售后收款的方式很快占领了国内市场。而在有形市场萎缩时期,桥头人又迅速转变观念,家家户户买电脑,在互联网上发布商业信息,不但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还打开了国际市场。据悉,这里最鼎盛的时候一年要销售50亿粒纽扣,相当于全国每人买走5粒。如今,全国服装行业使用的纽扣80%以上、全球60%以上都来自永嘉桥头。11月,业内权威机构正式给永嘉桥头挂牌,授予其国家级“纽扣之都”的称号。

其实永嘉桥头还是“拉链之乡”、“眼镜之乡”、“打火机之乡”等,靠纽扣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人们还代理起鳄鱼、花花公子等名牌服饰,有的更做起了房地产生意,“永嘉桥头”已成为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品牌。

温州人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足房地产、金融业,于是温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是温州商人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奥秘。

从小事做起,要学会关注细节。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创业不成功,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对小事、对细节的关注。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仅仅是因为隔热板上的一小块油漆脱落,就导致飞机在升空的途中爆炸,航天飞机上的人员全部遇难。在很多时候,创业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关注细节,能够在细微之处做文章,也有很多时候,创业者明明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却能够因为一些细节,一些小事而赢得商机,从而反败为胜。

细节中找到转折点

早年的王永庆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不得不辍学打工,做小买卖。1932年,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他只有16岁。那时,嘉义已经有20多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而且地理位置很不好,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一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到他的店买米。那时周围大的市场都被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了,而王永庆的米店规模小、资金少,想做大宗买卖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他也曾想过专门搞零售,但是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偏僻的米店买米。为了改变窘况,王永庆虽然也曾背着米袋挨家挨户去卖,但是收效甚微。一番努力后,王永庆意识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使生意做起来,自己就必须有优势才行。经过细心观察对比之后,王永庆认为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是最根本的方法。

当时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彳艮落后。农民把稻谷收割后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这样,一些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不可避免地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还要挑拣沙子,用起来很不方便,对这种现象,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不把它当一回事。然而,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转折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出其他米店一个档次,深受顾客好评,从此他的米店生意一改往日的冷清局面,渐渐地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