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自己想做的人
10397900000032

第32章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形象与地位(6)

“聚焦”,这是治学的需要。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清代诗人曾世霖说:“学问尚精专,研磨贵纯一”,“专力则必精,分途恐两失。”古往今来,除了少数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可以在众多领域同时作出杰出的贡献以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常态,都要靠“聚焦效应”来取得一定的成果。有些人可能在几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才能,但并不等于在这些方面都能达到平均水准以上的高度,更不要说尖端水平了。由于目标分散,四面出击,不但固有的某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会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当然,法布尔说的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并不意味着在主攻方向之外绝不涉及其他事物。知识的偏向同样是治学的大忌。一切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要目标分散,平均使用力量。专与博是相辅相成的。无博,专则孤立无依;无专,博则泛滥无归。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许多人的成才实践证明,在确定一项专业之后,再按照专业的需要去钻研与涉猎其他各种知识,这样,专中有博,博而能专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生活中,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很有抱负,而且是很认真地去奋斗了,但是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这时候,你应该考虑舍弃一些东西了,将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及时地清点出去。

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某一个具体的人生目标上,才有可能实现。什么都渴望得到,结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聪明的人会把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

人生苦短,心无二用。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效果不会太好,即使成功,也只是偶然。世界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抓住的却很少。一生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一生只挖一口井,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透,才是成功人生的捷径,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检视自己拥有的资本

定位之前,请先盘点一下你的资本,看你的资本储备是否丰富。这里所说的资本储备内容涵盖很多,比如说你的家庭财产是否雄厚,你的家庭成员是否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你的学识是否够用,你的才智是否聪慧,你的人际关系是否确实可靠,等等,都要加以考虑。

一青年高中毕业后,带着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来到了渴慕已久的南方某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当踏上这块土地时,他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竞争的激烈近乎残酷,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职位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去争取,而自己一个高中生在人群中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就这样十几天过去了,他还是一无所荻。眼看口袋里的钱一天比一天减少,他心里甚是着急。

这天,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两手空空地回到了他租住的小屋。房东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唉声叹气的他,便把他叫住了。

“小伙子,年纪轻轻的,有什么心事这么不高兴呢?”老人很干练地微笑道。

青年郁闷的心也正需要一个人来倾诉,于是便把这些天来找工作的感受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老人,并感慨地说:“要是我资本厚一点也不至于这样了!”青年并没有期望从老人那里得到帮助。

“什么资本,你指的什么?”老人像是有意地这样问道。

“当然是指找工作的资本啦,比如文凭、技术等级证,还有钱啦,有这些资本,我就可以自己创业了。”小伙子回答道。

“没有资本?那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我现在给你一百万,让你变成我这样的老头,你干不干?”老人问。

“那怎么行,我还有好多理想未曾去实现,还有好多人生乐趣未曾去感受呢!”“不行。”小伙子最后又补充道。

“那现在给你一百万,让你患上一种绝症,怎么样?”老人继续问道。

“更不行,都要死了我要那钱去干吗?”

“好,如果现在还是给你一百万,让你成为一个植物人,不用再思考和烦恼了,你答不答应?”

“不行。”青年坚定地摇了摇头。

老人一连串不停地发问,青年的回答都是不答应。

突然老头停下了问话,说道:“年轻人,你数过刚才有几百万属于你的资本了没有?”

青年猛然醒悟。

当青年再次出去找工作的时候,自觉地调整了期望值,很快在一家小公司谋到了一份差事。由于他的杰出能力、积极肯干,再加上脑子灵活,很快升任为部门经理。不几年就完成了自己当初的目标创业资本积累,开始独立创立自己的公司了。

朋友,你的资本你都发现了吗?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拥有很多有形的资本的话,你是否看到你业已存在的资本了呢?记住,年轻、健康、智慧……这些都是你的资本,甚至是金钱都换不来的,这些资本的存在,就可以帮助你成就自己。

丘吉尔有句名言:“空的袋子站不直。”资本是成就成功大厦的基石,没有资本的支撑,一个人要想成功创业将失去最为稳固的根基。你通常会把这个资本想象成金钱之类的财富,这是传统定义的资本,是非常狭窄的,最好是定义成积累起来的财富份额,它包括无形的“社会资本”,比如金钱资本、能力资本、号召资本、信用资本、名誉资本、人际关系资本在内的一些资本是可以积累的。

资本往往不一定在各种考试中能用上,而且你也可能没有机会把这些知识展示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恰好就是你的资本,会在求职过程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资本是你的职业生涯赖以建立的原材料。一个人所特有的性格、经历、才干、专长或专业是使他比别人更具有优势的因素。这些资本几乎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相对于特定的工作所占据的优势。

资本是你的“可爱”的优势,如果通过你的身份、生活背景及经历而拥有了它,更能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了。当然,你也需要在对工作职位的需求有所了解后,才能判断你的优势在面对这样一个职位时到底是不是资本,也就是说,资本并不是取决于你自己而是取决于特定的情境。

资本代表了在特定的情境下你可能具有的优势。你拥有的资本不一定是你的长处,有时候也许并不是你希望拥有的东西。但无论如何它们仍能成为你特有的资本。

希望你能真正清楚自己有哪些资本,因为要成功就一定要好好利用你的资本,你要不断地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并努力使这些闪光点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两难中作出正确的抉择

鱼和熊掌皆有优劣,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取鱼还是取熊掌,确实需要选择,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抉择的十字路口。

金某是某商校99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业优秀,2001年在柳州一家企业实习。早在2000年11月实习还没开始时,单位就申明:在实习期间,按业绩可付给一定的报酬。如果干得好,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留下,成为本企业正式员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熟悉了企业的业务,已成为企业中专门负责广西地区市场开拓的主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让他离开,单位明确告知,可以留下工作。同时,他所在学校拟保送他就读本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可留校任教,他必须在学业和事业上作出选择。

当代,人才择业观的主流还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求职择业者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表现为“鱼”和“熊掌”两者兼得的愿望与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趋向。年轻人热爱事业,他们中有的本身有着不错的专业背景,也从事着一份很多人都颇为羡慕的工作,但是他们依然企盼着去另外一个全新的行业重新发展。明明手里抓着“鱼”,却还期望着得到“熊掌”——那么这样的愿望究竟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呢,还是有点过分的“贪心”呢?

调查表明,求职择业的首要标准在不同人才的心目中各有不同。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的占46.2%,把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的占20.5%,把工作舒适放在第一位的占13.3%,把能发挥专长放在第一位的占12.7%,把政治地位放在第一位的占7.2%。因此,定位取向外资合资企业的占50%,选择科研、党政机关的占13%,乡镇、大中小学校的占7%,大城市的占20.8%,小城市的占5%。

另一份关于什么是理想职业的调查表明,人才求职应聘具有多向性和不稳定性。其心态大概有4种:

82%的求职者认为,那些可以实现抱负、施展才干、大于一番事业的职业,是自己理想的职业。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大单位条件好、机会多、余地大,对自己的发展及前途有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大单位的知识、技术密集,人才济济,竞争相对激烈,才干显示不出来,自己去了排不上队,很可能会较长时间被压在最底层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相反,小单位人才缺乏,自己的相对价值较大,有可能较快地独当一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56%的人才认为,那些专业对口,能发挥自己所学之长,有利于专业运用的单位是理想的单位。

38%的人才认为,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是理想的单位。

9%的人才认为,安定、清闲、自由、舒适的单位是自己理想的单位。

求职择业中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是正常的,但要致力于把它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点上,因此要注意:第一,不宜选择过多的单位,要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主要的和感兴趣的几个单位上;第二,不要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第三,每个人都应该冷静地分析和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摆正和及时调节自己求职择业的期望值。

安金海于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毕业后他先在广州一家港资外贸公司做了半年总经理助理,主要负责产品的出口订单和办公室日常事务。由于初涉职场,又缺乏专业优势,半年下来业绩平平,安金海的自信心受挫,找不到工作成就感的他毅然辞职了。

经过朋友推荐,安金海进了一家商务公司担任项目总监助理。由于在前一家公司积累了一定职场经验,德语又得到了提高,加上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勤奋好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在与德国工商会的联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老板的器重,逐渐让他负责和参与公司所有重要事务的决策和执行,并先后两次带领中国企业家赴欧洲参加商务洽谈。虽然当时他的职务并不是很高,但实际工作范围远大于此,在公司也有了一定地位。这份工作使他对自身的能力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自信心极大地增强。一年后,安金海考虑到父母远在浙江难以尽孝,另外所在公司规模太小,所以又一次辞工,决定去上海寻求发展。

到了上海后,他收集了一些助理、文秘、翻译之类的招聘信息。毕业后,他心里一直充满着强烈的危机感:外语专业的人没有核心竞争力,刚毕业出来做助理工作倒是无所谓,但总不能一辈子都这样下去吧。他相信自己的实力。况且现在双硕士、博士大有人在,与其以后年龄大了被淘汰,不如现在就进行充电,好好自我增值一下。考虑到自己文静踏实的性格特点,他决定向会计师方面发展。

安金海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是这样的话又等于放弃了大学4年辛苦所学的专业以及之后将近两年的工作经验,未免有些可惜,所以他不知道如何选择。

俗话说: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但是,有的人偏偏就是“鱼”和“熊掌”都想要。手里握着“鱼”,眼睛还望着“熊掌”。

安金海的“鱼”就是他熟练掌握德语,并有了一定的外贸知识,擅长和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打交道,熟悉欧洲地理和文化,有将近两年的工作经验,知道怎样做事,怎样与老板、同事相处。而他想要的“熊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争取更高的工资。

诚然,要鱼还是要熊掌都没错。守住已经有的,可以细品、可以游刃有余、可以深入探究;追求我还想要的,可以获得拼搏的乐趣,可以发掘潜在的机遇、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找准职场角色的关键

很多下属由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弄得顶头上司常常不高兴,在随后的工作中极有可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便。

对于公司的员工而言,即使大家都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尽可能积极主动,尽可能维护公司利益,但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工作要到位、不要越位的问题。

公司的管理总是要划分范围和层级的。每个公司的员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范围,你首先必须保证工作到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职业定位的一种形式。同时,责任边界总是会有交叉的地方,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在责任边界上会经常存在模糊地带,这个时候,往往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多承担一些责任,不能留出责任的空白区。这是到位的基本要求。

在做到角色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位的界限,不要越位。不要越位是说公司的有些事情牵涉到管理权限。如果没有上级的授权,超越了管理权限,就会导致权责不清。无论如何,该是你管的事情,就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你管的事情,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主动配合主管人员把事情处理好。特别是当老板不在的时候,更要以公司利益为重,从维护公司利益出发,从拓展公司业务出发,把相关的工作做好。

身在职场,其实并非越积极越好,在不少场合,既然你的角色是人家的职员,那么就放聪明些,学会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自己的职位角色上有节制地出力和做人,切忌轻易“越位”,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如下的“越位”,或许身在职场的你也可能犯了越位的毛病,不妨对照一下:

决策越位。在有的企业中,职员可以参与公司和本部门的一些决策,这时就应该注意,谁做什么样的决策,是有限制的。有些决策,作为下属或一般的普通职员可以参与,而有些决策,下属还是不插言为妙,“沉默是金”,要视具体情况见机把握。

表态越位。表态,是表明人们对某件事的基本态度,表态同一定的身份密切相关。超越了自己的身份,胡乱表态,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无效的。对带有实质性问题的表态,应该经过上司或上司授权。而有的人作为下属,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上司没有表态也无授权的情况下抢先表明态度,造成喧宾夺主之势,这会陷领导于被动,领导当然会很不高兴。

职责越位。这里面有时确有些奥秘,有的人不明白,工作抢着干,实际上有些工作本来由上司出现更合适,你却抢先去做,从而造成职责越位,吃力不讨好。

答问越位。这同表态的越位有相同之处。有些问题的答复,往往需要有相应的权威,作为职员、下属,明明没有这种权威,却要抢先答复,会给领导造成工作中的干扰,也是不明智之举。

场合越位。有些场合,如与客人应酬、参加宴会,也应适当突出领导。有的人作为下属,张罗得过于积极,比如同客人认识,便抢先上前打招呼,不管领导在不在场。这样显示自己太多,显示领导不够,容易引起领导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