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随意改行
10399200000012

第12章 别随意改变你的目标(3)

有两个年轻人,他们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学。张刚在参加了几十次面试后,选择到一家生产型企业做一个部门经理。因为它听起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机会”,另外,这份工作的工资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后,张刚很快发现了部门和公司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于是他运用所学知识,很快实施了改组计划。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本来支持他的总经理,后来不得不干预,改组暂停。接下来,张刚发现他所在的部门和公司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以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和勇气,再次进行改革。情况迅速恶化,他的部门人心涣散,其他部门也对他冷眼相向。勉强支撑一年后,张刚在失望之际,黯然离职另谋工作。

而王伟,在读MBA的第二年便开始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认真地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以权衡可能的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与他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并且自己有过从业经历的工作。在工作开始之前,他先花时间了解了部门状况和下属最大的需要,上任后便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解决了部门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同时大家看到总经理如此看重他,对他更是肃然起敬。在前几个月里,王伟尽量地与所有人和所有部门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半年后,他针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开始小幅度改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后,不到一年,王伟的部门便成为公司的样板。公司上下已经在议论,王伟很可能就要获得更高的职务与权力。

人们很容易把张刚与王伟的不同结局,归结为能力或运气。其实,除了他们在建立工作权力和影响力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就已显露二人的差别,王伟有明确的自我分析、目标与定位,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少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张刚则只是对所有的工作机会互相比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的职位。由于目标不同,或者说,由于张刚的目标并不明确,他采取了危险的方式去推动工作,失败或许有运气的成分,但并不出入意料。而王伟,则能根据自己的规划,找到最适合的职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实则快地走向了成功。

有句名言:“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一种意见是: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分,至于做不做得到将军,那得看能力和机遇等等。的确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但一个没想过做将军的士兵,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一定做不了将军。

这种先做好本职工作,然后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态度,注定会走更多的弯路,浪费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没有错,但没有一个远期的目标为导向,就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

譬如有人独自在大沙漠里行走,如果他的视线只能看到地平线,他不知道哪里是目的地,那么他就会放慢脚步。特别是,假如当时还有充足的食物,还有一个供他休息的地方。但是,此时如果有一张地图,就可能会走出去。这张地图就是人生的目标,它会清楚地告诉你,人生中最想要的是什么,它们到底在哪里。

很多人忙碌一生,却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活着?人生到底想要什么?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试试这个行业,一会儿又做做那个职业,他总是不能够尽自己的全力去发挥自身在某个领域的特长,也没有为自己确定出一个明确的人生方向。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你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要设立目标,你才会全力以赴地向着目标前进。

人生的目标就像沙漠中的地图。只要你愿意,那么你自己就可以画,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却发现带错了地图,难免走冤枉路;同样地,若想改进缺点,但着力点不对,也只是徒然白费功夫,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学。但问题在于,方向错误,“地图”不对,努力便等于浪费,唯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努力才有意义。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拿破仑·希尔说,正确的心态只是成功战略的第一步,一旦打下了基础,你就可以在上面建筑了,而目标则是构筑成功的砖石。

目的不仅是人们在做事过程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而且也在人们的整个人生旅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是我们做事成功路上的里程碑,目的能使我们对每件事情都充满热情。

当你给自己定立下目的之后,目的就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的给了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制定和实现目的的过程就如同一场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你努力地去实现这个目的,你就会有一份成就感。

有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确定目标,因为他们害怕失败,然而他们却不晓得“设定目标乃是成功的基石”。设定目标可以锁住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行。

做事设定目标对你个人发展的影响,一开始可能不是很大,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巨轮,虽然航向偏了一点点,一时难以注意与把握,但是经过几个小时或几天,便可以发现船会抵达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相信大家都知道道尔顿,他是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他的出身并不好,小时候家庭非常贫寒,生活条件也非常恶劣,但他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

15岁那一年,道尔顿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自谋生路,在给一个学校校长当助理的12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用心读书,并写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为了自己的目标,他必须努力,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28岁时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创立了倍比定律和“道尔顿原子学说”,提出了原子量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被恩格斯高度赞扬为“近代化学之父”。正是因为他在内心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并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不断地迈进,即使在穷困潦倒时也积极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成功的人必然是那些自我评价准确的人,他们不会一口气承担下能力所不及的事,总会把一个最终目标分割成数个可以达成的小计划,最终累积成所期望的成功。能设定出小计划还不够,你还要在达成每个小计划时懂得给自己庆贺,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更有劲,才能最终成功。

大多数人希望命运之风能够把自己吹进某一个富裕而又神秘的港口。他们期盼在未来遥远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的一个美丽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倘若问他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他们的回答却是一定会有“某种”方法的。

之所以有很多人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其原因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有了目标或目的,就会产生前进的积极性,才会成功。

以色列的大卫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年轻的大卫在没当上国王之前,有一次他给当兵的哥哥去送饭。当他走近前线时,他看到了敌军的头号人物——巨人歌利亚。巨人在嘲弄以色列士兵,以引起他们内心的恐惧。但大卫毫无惧色,他不能败给敌人,他要打倒这个敌人,靠着这一信念,他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积极性,向歌利亚挑战,跟他厮杀,最后杀死了歌利亚。

目的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是某种行为活动的普遍性的、统一性的、终极性的宗旨或方针。

目标则比较具体,是某种行为活动的特殊性的、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或期望。一个人在设定好做事的目的之后,就会设定出一个个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就是向这个大目的所进发的过程,它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人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

哈佛大学有关人士曾经做过一个非常着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相差不大的年轻人,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所有人当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在经过了长达25年的跟踪研究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坚守着自身的目标,同时他们也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25年里,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着清晰而短期目标的人,大多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己的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总人数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人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尽人意,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而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可能你现在与别人的差距不大,那是因为你们离起跑线不远,而不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或者说上天眷顾你。你是属于那10%、60%,还是其他,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虽然你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劳碌,但那全是无用功。而那些成功人士,他们目标明确,所以他们能轻松地一直走到成功。

一般来说,没有目标的行动很难让你一步步地走向成功,没有目的,就难以确定目标,有目的的行动,才有成功的机会。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不同,奋斗的大目标自然也是不同的。你可能想成为一名政治家、一名律师、一名企业家,或者一名流行歌手……

人生奋斗的目的对一个人来讲,有着十分强烈的激励作用。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吗?你的理想是什么?其实,理想不仅仅是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是一种对高级精神需求的渴望,就像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励,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不论你曾经遭遇过多少次坎坷,不论你现在的处境多么艰难,你都要相信:在遮到目的之前没有回头路,更美丽的风景永远在你的前面。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丧失信心,只要事情还在继续,成功就不是幻影。”

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人一心想着目标,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记路。”目的,是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有了目的,就有了前进的力量。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名叫比塞尔的村庄,它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通常情况下只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1926年肯·莱文发现它之前,那儿的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原来比塞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中,没有方向的他们只能凭感觉向前走。然而,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重新回到他起步的那个地方。自从肯·莱文发现这个村庄之后,他便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居民,比塞尔人也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塞尔地区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的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而对现实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目的开始的。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的。

美国着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时,因重病失去了听力、视力,不久又变哑。对她来说,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感觉器官已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生活的希望,没有了听力、视力和说话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权利。海伦一直有一个信念:树立人生目标,努力去奋斗,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救助世上的聋哑人。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有了奋斗目标,就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采取非凡的行动,并取得非凡的成就。

目的,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能使我们看清人生的使命。

生活中总会遇到对自己的人生或者周围的世界不满意的人。在这些对自己处境不满意的人当中,有98%的人心目中没有一幅清晰的对未来的憧憬的图画,他们没有改善生活的目标,没有一个人生目的去鞭策自己。其最终的结果,就只能继续生活在他们的那个无意改变的世界里。

有一位医生对活到百岁以上老人的共同特点做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人以为这位医生会列举出诸如食物、运动、节制烟酒以及其他会影响健康的东西。然而,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寿星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并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他们都有一个人生的目标。

人生有目的,心中自然就会时刻想着要做的事情,有了目的虽然未必能使你轻松地活到100岁,但必定能够增加你成功的机会。人生倘若没有目的,就会一事无成。

目的指的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有了目的,努力便有了方向。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的,就会精力集中,每天想的、做的都与所要实现的目的相吻合,避免做无用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求发展的状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的影响,而且为达到目的能够有所弃,一心向成功迈进。其实,这也正像登泰山一样,漫无目的者随便走走,一会儿参观岱庙,一会儿选几个美景摄影留念,东游西逛,还没有走到中天门天就黑了。相反,如果你把目的确定为尽快到达玉皇顶,你就会像参加登山比赛一样,中途无心四处张望、逗留,热闹、美景全不去看,甚至帽子被风刮跑了也不肯花费时间去捡,当然就会很快到达极顶。

通常来讲,奋斗目的越鲜明、越具体,就越有益于达到成功。正如作家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