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人脉经营术
刘邦互补的团队圈子
是英雄,何论出身;显本色,无拘沧海。
在反秦的诸路义军中,刘邦应算得上是个异类。他早年间的生活状态早就被史书故事中各类琳琅满目的传说所掩蔽掉、神圣化了,但无论怎么演义,刘邦作为一代枭雄,他日后的成功因素仍能从早年间底层生活的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出来。
古往今来,社会的主流意见都把善于学习当作是人生成功的依托,但刘邦显然不在此列,他在遗书《戒子书》中还大言自己“自喜谓读书无益”的观点,而在他那个时代,不仅他是如此,连他的老对手项羽也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刘邦虽然不读有形的书,他在生活中却非常很爱读另一种无字的书——广泛结交拥有各种能力的人才,不断培养自己社会交往的能力,在他看来,术业有专攻,结交一位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要远比去读同样多的书、行同样远的路要更有用。因此广结人缘、择友而交,也是有效的延伸自己能力的方法。早年未遇时他便结交了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当时社会上的英杰为羽翼,后来在起义过程中又发挥善于挖墙脚、招揽人才的特长,几次三番通过种种手段笼络来张良、韩信、陈平、郦食其等一大批各具特长的人才死心塌地为自己打江山。到了和项羽进入相持阶段后,他又成功策反项羽的亲叔叔项伯为自己效力,为了开辟第二战场牵制项羽的力量,还成功说服了老盟友、钜野泽的水盗首领彭越最终加入自己的阵营,策反了项羽集团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九江王英布集团。在任何时期、任何处境下,都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在人才上的所需和所缺,进而通过吸纳人才、借脑谋势的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力量、修正完善自己的计划,完成由弱到强的蜕变,这正是刘邦在秦末汉初时期最为漂亮的心术之法。
萧何是刘邦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朋友,作为汉兴第一功臣,他和刘邦几十年亦师友、亦君臣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正如日后能从万马千军中看出韩信的将才一样,萧何识人的眼光也堪称一绝。而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发现过两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是韩信,另一个则是最初没有任何背景和能力的刘邦。
萧何起事前是沛县的主簿吏,相当于常务副县长。他个性谦和,擅长调停纠纷,由于主管过经济、人事的工作,在基层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工作经验。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些经验及他宽厚长者的姿态使其在刘邦集团中一直是不折不扣的灵魂人物。当沛县县令在反叛与效忠秦庭的矛盾中时,萧何审时度势发动兵变,推举当时亡命于乡野的刘邦进城主持工作;当刘邦被项羽贬斥为汉王羁泊于蜀地,属下将领大批逃亡、气势一度消沉之时,萧何不仅不离不弃,还举荐了不世的将才韩信,并充分发挥了蜀地未经战乱经济基础较好的有利因素,使刘氏集团再次焕发出活力,仅用半年时间就东山再起;而当刘邦与项羽陷入艰苦的持久战状态时,又是靠着萧何卓越的组织能力才得以从后方源源不断地获得补充力量,在规模空前的消耗战中最终赢得胜利。而在秦末时,萧何是一县的长吏,在当地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而刘邦只是一介布衣,萧何却能放下身份去倾心结交,又能主动举荐、提拔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连带关系的刘邦出任亭长,后来到秦末起义时,又是萧何首倡让刘邦领导翻身做主的沛县人民与秦庭对抗。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主篆,他能从各个渠道发现人才,而刘邦和这些人才相比,无论是修养还是能力,软硬实力都要逊色得多,而萧何为什么如此提携帮衬刘邦,甚至一直对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能力远逊于自己的“流氓”忠实不二呢?
作为对刘邦性格的总结,《汉书》及《资治通鉴》都是这样描写的“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翻成白话,就是人缘好,爱帮助人,心胸开阔,性格豁达。寥寥几字看似简单,实则高度概括了刘邦日后走向成功道路的性格基础。而这些也正是刘邦吸引萧何、曹参等本来位置比他高的人最终倒向自己一边的重要因素。站在当时萧何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年的无名小辈刘邦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大众中脱颖而出走入当时萧何、曹参等人视野的。
一次,沛县县令的老朋友、在江湖上享有盛誉的吕公来沛县定居,自然受到当地官吏的热情欢迎。因为前来庆贺的人太多,为了给吕公凑一份丰厚的安家费,不知是谁想了个用价格杠杆来控制人流的馊主意:让萧何把住大门口,只让那些贺礼超过千钱的客人登堂入室,与吕公、沛令等人一起用餐。当时小米一石(60公斤)只值30钱,千钱的价值相当于2000公斤粮食,约合现在的一万元人民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笔巨款了,身为一介亭长的刘邦和堂下的众多小官们一样,自然是无法拿出来的。但刘邦显然对此做法不满,更不想错过这个结交朋友的露脸机会,于是大摇大摆走上堂前高声喊道“贺钱万”。搞得负责迎宾工作的萧何轰也不是,迎也不是。好在吕公对刘邦一见倾心,不仅迎为上宾,引为忘年交,还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刘邦做夫人。刘邦此举不仅让吕公惊讶称奇,也让自始至终目睹了事件的萧何在自叹不如之余也对其刮目相看。按常理出牌,是萧何等体制之内人士的常识,在他们看来,巴结好顶头上司的老朋友自然有益于自己的仕途,所以会想出贺钱过千才能入堂的办法来取悦吕公。但豁达大度、不按常理出牌则是刘邦的本色,本着交友目的而来的他本无意取悦坐在堂上的全县大小文武官员,又想嬉辱一下这个认钱不认人的“名利场”,于是才上演了这出“贺钱万”的好戏。也难怪,英雄本色,何必非要在沧海横流之际才得以显露呢?
刘邦的亭长工作是在最基层的,平时所接触到的都是征租催粮、押送壮丁一类的苦活。从当时情况来看,全国有那么多大工程在开工,天文数字般的人力财力物力都要靠千千万万个像刘邦这样的小亭长来负责,处在这个层面上的亭长们要靠平凡又艰辛的工作是很难出头的,更难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刘邦显然不在此列。事实证明,他无论是当亭长还是当皇帝,都不是一个注重形象的人,日后甚至还曾做出过把帽子扔地上、自己边往里撒尿边破口大骂帽子主人的糗事,但他在平凡工作中却极为重视树立自己特立独行的形象。他腿上长有72颗黑痣,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大概是属于色素沉积的病症,但在迷信盛行的古代,这就成了他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生有异相”的资本。除此之外,他用削好的竹片做成一顶造型奇特的帽子,每天一上班就戴在头上,无论是去抓盗贼还是押送壮丁去服徭役,均以此作为他不同于芸芸众吏的招牌、标志。作为亭长们的长官,萧何、曹参等人听多了、看多了,自然会对这顶帽子的主人也会产生一种相对于其他诸吏更为深刻的印象。由此联想到时下很多报刊文章上所记载的那些大款巨商们从平凡走向财富顶端的发家史,看来有时伯乐的垂青就在于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点点看似平凡的特立独行之处。
当然,刘邦最让萧何等人看重的优势,还在于他在社会底层拥有萧何等人所不能及的雄厚的群众基础,日后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中至少有一大半都是刘邦年轻时得以结识的社会底层人士。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秦朝立国16年,完全斩断了社会精英阶层自主上升的道路,大量能人异士、有钱有根基的就像项梁叔侄、张良一样转入地下从事反秦事业,没钱没势力的就埋首民间,等待机会的到来。所谓“公门之内好修行”,刘邦作为一个工作在基层负责催粮捕盗的亭长,与这类人打交道的机会无疑要比坐办公室的萧何等人多得多,而刘邦在任用人才的过程中,其慧心独具的用人之术也是萧何等人所难以企及的。
樊哙是刘邦集团中著名的猛将,他一生在战场上杀敌176人,俘虏288人,单独统兵作战歼灭敌军七部,克城五座,平定六郡52县,不仅如此,他还是刘邦集团中不可多得的忠心直谏之人。刘邦入关灭秦时曾一度沉湎于宫廷生活的纸醉金迷,樊哙第一个站出来批评刘邦的短视行为;鸿门宴上,刘邦危在旦夕,又是樊哙破门而入,用正气和勇武震慑住了项羽保护了刘邦。这样一位万人敌式的大将,在秦末时仅仅是沛县一个“以屠狗为事”的屠夫。除此之外,曾在秦末汉初的战场上苦战数十场、平定五郡79县,后又在刘邦去世后果断粉碎了吕氏集团篡权阴谋,为保护刘氏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周勃太尉,在刘邦当亭长的年代里只是个编织草席的手工业者。彭城之败时,被项羽打得大败的刘邦,赔了夫人、丢了父亲,让夏侯婴驾车带着自己和一对儿女只身出逃,为了躲避追兵、轻装跑路,作为亲生父亲的刘邦连亲情也不顾了,几次把亲生孩子推下车,是夏侯婴拼着性命才救出了刘邦的儿女。他宁肯违反顶头上司的命令,冒着自己和上司被追兵截杀的风险也要停下车去救人,这样的大义大勇比起斩将搴旗的寻常战功更显难能可贵,而夏侯婴这样一位对汉室江山有着再造之恩的忠勇大将,在秦朝只是沛县县令的车夫。
良友难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刘邦的慧眼独具:从社会底层中发现这些人才,在交往中增强他们的信任度,再让这些流落在民间的人才在追随自己的过程中都能激发起各自的潜能,立下不世的功勋,这些想必才是刘邦当亭长时最主要的“工作”。而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古往今来那些大喊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挺身而出的草莽英雄们,不都有一帮能干的部下哥儿们来帮衬吗?相比之下,刘邦在让这些患难之交为己所用的过程中最为难得的是,让这些单方面能力都远超过自己的朋友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的同时,最终还都能保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纠正自己作为决策者的错误,而不是变成自己权力飙升后唯唯诺诺的奴才,这才是刘邦用人心术中最为可贵之处。而为了结交这些朋友、营造这种氛围,当时仅仅是一个亭长的刘邦显然是下了大工夫、大力气的。
《汉书》中认为萧何等人之所以公推刘邦为起义首倡者,是出于顾及自己身家性命,担心起义失败秦朝势力反攻倒算的顾虑,但依秦法,无论是胁从或首倡谋反都是死罪。既然横竖都是一死,才能、职衔都远超刘邦,并在杀死县令后已掌握了全县财权兵权的萧何、曹参完全可以吃掉刘邦的队伍自立门户,或者直接找实力更强、兵锋已至县界的陈胜集团寻求保护,这两种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不失为上策,但两人在很快的时间里便做出了拥戴刘邦的选择。因此笔者认为,刘邦平时表现出来的特立独行和性格上的雍容大度、社会关系上的三教九流无所不交,这些有利因素才是萧何、曹参等人放弃自己的野心、拥戴这位昔日的下属独立门户的重要原因。
宋江的人脉关系学
《水浒》中的宋江,长得其貌不扬,面黑身矮,“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这样一个人,为何能在人才济济的梁山泊108位好汉里面坐稳第一把手,得到所有比他有能力、有智慧、有才学的人的无比拥戴呢?宋江无别的能耐,只有一项大资本,他善于与人相处,宋江在梁山泊里有一个外号叫“及时雨”,他经常主动帮助别人,而且出手大方、仗义疏财,拥有广泛的好人缘。
大家或许会奇怪,古今的盖世英雄总是臣服于一个其貌不扬的领导之下,如关羽张飞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拥戴,李逵武松鲁智深吴用对宋江的鼎力支持。像刘备宋江二人,论武功不如关羽李逵等手下武将,论智力也难及军师诸葛亮和吴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为何反让群英心悦诚服,甘受驱使呢?
且看宋江平日的所作所为就知端详。宋江是因为杀了阎婆惜才逼上梁山的,阎婆惜受他捐助,才有了钱给父亲安葬,出于感恩嫁给宋江却又忘恩负义,才有了宋江杀她的公案。宋江怒杀阎婆惜前,正在卖汤药的王公那儿喝“醒酒二陈汤”。王公对宋江感恩戴德,因为宋江许诺给他买送老棺材。这些摆摊唱曲的下层人和宋江非亲非故,遇到了困难,宋江总是解囊相助。这些小恩小惠不仅收买了受助人的心,更使他及时雨的大名远扬四方。给他的社会交往,广结好友打下了良好基础,到了梁山泊之后,更是这种处世方式将他逐步推向领袖位置。
宋江在细节上做文章,正中对方的敏感点,比如,他在和李逵初次相识喝酒时,注意到对方的豪爽,就让酒保给李逵上大碗做酒杯,使得李逵喜出望外,说他了解自己的性格。这让笔者想起了曾在一个公司做经理助理的好友,那个经理公事和她一起吃饭时,总是记得点一个她喜欢吃的松子玉米,就是这个细节让我那好友无怨无悔地为他付出了五年,加班不加薪也从不抱怨。做人做到这种境界不失为高手——心理学高手,琢磨着对方的心理做事。
宋江在说服王矮虎放掉抢来的知寨家眷后,不忘自己答应给王矮虎找媳妇的诺言,后来有心让父亲收了美女“一丈青”扈三娘做干闺女,让她以宋江妹妹的名义嫁给了王矮虎,曾对宋江坏他好事暗自不满的王矮虎岂能不感恩戴德?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宋江的处世原则正是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你没钱买棺材,好,我就给你买,你爱喝酒,我让你喝个痛快,你好色,我这儿美女侍候。这等攻心策略谁能拒绝得了,都美滋滋地甘受宋江糖衣炮弹的攻击,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