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你必须做出承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自己实现诺言的实力,承诺不应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许诺时一定要考虑到“应诺”的可能性。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凭良好愿望甚至主观想象去许诺。离开客观实际和条件的许可,随意向别人许诺,虽然一时可以用你的诺言满足对方,但是,这“慷慨”带来的苦果却要由你一人来吞食。朱熹早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因此,许诺一定要慎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尽全力去实现。
承诺时,不要信誓旦旦,做“热血男儿”,要为自己留有余地。即使有能力办到的事,也可以用“给我一次机会”之类的话语来代替许诺。这并不是教你学耍“滑头”,因为事情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正如西班牙谚语所说:“诺言快似骏马,但事实可以追上它。”许诺既有它“超前”的一面,又有它“滞后”的一面。说它是超前的,是说它在没有实现之前就已经“预付”给对方了:说它是滞后的,是说它在兑现的过程中,是以过去的情况为依据的。没有人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只要你珍惜并把握好“这一次机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讲求实效,不拖拉,不哄骗,及时与对方沟通事情进展的情况,就足以获得对方信赖了。
即使许诺,也不要把话说绝,这样,你也就获得了一定的回旋空间,靠着这个空间,你就不会失信于人了。只要我们懂得维护自己的信誉,以“信”取胜,打出自己的名誉品牌,就会朋友满天下,人脉四通八达。
互赖原则
古人云:“观千里不能自顾其耳,举千钧不能自拔其身。非目不疾、力不及也,势也。”大意是,一个人就是千里眼,也看不见自己的耳朵;能举起千斤重的物品,也不能把自己100多斤的身体举起来。这不是眼力和力气达不到,而是因为“缺乏依赖”。当今有些人和企业之所以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目不疾、力不及”的问题,而是“缺乏依赖”。就像一个小小的螺丝,如果没有螺丝刀,就会拧不紧或打不开。不是没有这个力气,就是因为“缺乏依赖”。
由此可见,“有依赖”与“无依赖”可谓是天壤之别。世间的人和事都是一样的。封建时代皇帝的儿子生下来就是王爷,被老皇上看中了的就是太子。几岁的孩子让太监抱着就可以登基,接受群臣的跪拜。为什么?因为他依赖于血统上的优势。现在有些有背景的学生,走出校门不久,就能当上科长、处长或者是企业的经理、总经理,而另一些人奋斗终身也拼搏不到他们的起跑线上,就是因为他们“有势可依”。如果“一无可依”就完全两样了。常言说:“马瘦毛长肥四蹄,落翅凤凰不如鸡;老牛掉井力无用,虎入平川被犬欺。”这就是形容它们不得依赖时的情形。骏马本来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却因为瘦而失去了光彩;凤凰这种高贵的神鸟本来应该是翱翔高空的,却因为落翅结果比鸡飞得还要低;老牛掉到井里,浑身是力也没有办法使出来了;兽中之王的老虎出了深山,连狗都敢欺负他。在动物园笼子里,小朋友都可以拿着面包去戏弄老虎。不是这些动物没有能力,而是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优势。就像蚊子可以戏弄大象,蜘蛛可以斗斗大蟒。并不是大象和大蟒斗不过蚊子和蜘蛛,也是因为“缺乏依赖”。
没有“可依赖”的人或者“可依赖”的势时该怎么办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需要相互依赖。唐代诗人王之涣有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为了看得更远,就得去得更高。为了涉水过河就得去打造船只;为了跑得更快、走得更远,就需要借助于车马这些古代交通工具。否则,就不能获得优势。就连狡猾的动物也知道寻找依赖。如人们常说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等,就是它们寻找依赖的表现。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依赖拓展到政治、军事和商业贸易上来了。如历史上的“水淹七军”就是依赖了水势,如“借东风”就是依赖了风势。清朝的大贪官和坤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就是依仗着乾隆皇帝的宠爱之势。胡雪岩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被钱庄解雇的小伙计,发展为一代“红顶商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左宗棠、王有龄等这些人的权势。
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许多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同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因此改善,这些植物比单独生长时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其个别承受力的总和。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类,但并非万无一失。只有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才能众志成城。
互依互赖的正确意义,是互助而非倚赖。例如有甲、乙两人,如果“甲的义务,即系乙的权利;同时乙的义务,亦即甲的权利”,互消而又互益,便是互助。推而至于分工合作,成为更复杂的互助。
中国象棋的16个“成员”最能体现互赖的精神。虽然它们各自可以独立作战,不必也不能依赖他人,但是它们之间,却是互助合作的。车固然可以保护马,马也可以“看”住车,不让它平白遭受对方的攻击。士、象当然是将的心腹,随时保护着将的安全。然而紧急时期,当士或象在将的行宫里受到袭击时,将也可以给予适当的保护,甚至奋勇地挫败来犯的敌人。卒的威力较小,而在适当的场合,照样可以攻死对方的帅,或者保护自己的车、马、炮,依然有其发挥互助能力的时刻。
“红花亦需绿叶来陪衬”。任何事业,都不是个人独力所能够完成的,有赖于同仁的互助合作,因此,我们要树立“合则彼此有利,分则大家倒霉”的意识。共同努力,一起来担负责任,才能群策群力,达到真正互依互赖的境界。
分享原则
分享是一种最好的维护圈子的方法,分享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越分享越多的:一是智慧、知识,二是人脉、关系。正如萧伯纳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每人至少有两个思想。同理,你有一个关系,我有一个关系,如果各自独享则每人仍是一个关系,如果拿来分享,交流之后则每人拥有两个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李嘉诚的生意经:假如一笔生意你卖10元是天经地义的,而我只卖9元,让他人多赚一元。表面上看是少赚了一元或者亏了一元,但是,从此之后,这个人还和我做生意,而且交易越来越大,而且又介绍他们的朋友与我做生意,朋友又介绍朋友来与我做生意。所以,我生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的朋友圈子也越来越广。
你分享的东西是对别人有用有帮助的,别人会感谢你。你愿意同别人分享,有一种愿意付出的心态,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正直的人,别人愿意与你做朋友,愿意与你打交道。
坚持原则
坚持不放弃的人,才能有更多正面思考的时间、更坚定屡败屡战的信念,从而赢得更多成功的机遇。在经营和开发人脉资源的过程中,很多人缺乏坚持的韧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二是遭到拒绝之后,没有勇气坚持下来,结果错失“贵人”相助的良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坚持就是胜利,你如果只坚持了三天、五天、一个月、两个月,当然是无法做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而到达胜利的彼岸。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坚持不懈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
坚持,可以让我们在困惑时柳暗花明;坚持,可以让我们在人际圈子中游刃有余;坚持,可以让我们在贵人助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上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正是胜利者对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因为他们深知:对前途失去信心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唯有不断奋斗,坚持到底,辛勤耕耘人脉的沃土,才会构建广袤的人脉天地网络,最终达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人脉境界,实现“振臂一挥,应者云集”之大成人生。
用“心”原则
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当我们以一种诚恳的态度请一个人贡献他的意见的时候,这个人一定很容易对我们产生好感。这就是使别人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关注的最简单的方法。许多事实表明态度诚恳地向别人请教,是对对方最好的恭维,它胜过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和赞美。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像政治家那样,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礼仪表示给我们所希望合作的人。日常生活中,我们仅仅是就对方感兴趣的问题向他请教,并与之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就能很容易地获得他人的好感了,因为“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一个刚刚从乡下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法夸尔就是应用了这种策略,获得了与当时纽约最有势力的人物见面的机会。
法夸尔首先想方设法进入了鼎鼎有名的雅各布·阿斯特的办公室。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请教您一下,如何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百万富翁呢?”
这句话并非一点也不着边际,法夸尔内心十分清楚,什么样的话能引发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兴趣。果然,阿斯特听了此话之后,他看到居然有一位忠实的“粉丝”满脸敬重与诚恳地向自己请教成功经验,感到又诧异又高兴。他不仅耐心地和法夸尔聊了起来,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许多的著名人物,如菲什、斯图尔特、贝内特等。法夸尔靠着这种诚恳地向成功者请教的方法,获得成功人士的指点,在事业中一帆风顺,比别人少走了许多弯路,最终也成为了百万富翁俱乐部中的一员。
很多有才干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也采取了一些类似法夸尔的策略。人们发现,成功人士并非恃才傲物,他们会就一些问题很诚恳地向别人请教,询问对方的意见,夸奖对方的才智,使对方真正感觉受到了恭维。
“即使是一个外行,当他来向你提出一个建议的时候,哪怕这是一个很不中用的建议,也得鼓励他几句。”这是著名的企业家约翰·沃纳梅克关于如何对待职员的著名格言中的一条。在确保手下职员的忠诚和热心方面,约翰的这种待人以诚恳的态度确实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那些聪明的领袖都会想办法让下属觉得自己很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按照他们的意见来行事。只要有可能,他们更愿意使自己的计划看起来似乎就是下属提出来的,而丝毫不会表示这些意见其实就是他自己的。
许多事实都已经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有才干的人,都会用种种不同的方法,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而我们如果也照此去做,也会拥有像成功人士一样的事业。
宽恕原则
在社交中要记住,你所相处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人,而是一个个充满了偏见、傲慢、虚荣和自负等情绪的人。假如你想激起一种反抗,使人痛恨你数十年甚至到死,你只要求一时痛快地发表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批评就可以了。假如你想获得友爱、理解,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供你选择,那就是学会宽恕,哪怕对方是你的敌人。
印度有句俗语:“热爱真理,但要宽恕缺点。”宽恕就是要容得下对方的缺点。不能宽恕,就是拆自己要过的桥。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由于表现好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在训练时进步最快,耐力也更持久;由于表现不好而受处罚的动物,其进步速度和耐力都比较差。
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人类。我们用批评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他人,反而常会因此引起愤恨,因为没有人喜欢受人指责。
心理学家汉斯·希尔说过:“太多的证据显示,我们都不喜欢受人指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们面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给予理解和宽恕,而不是针锋相对地指责和批评。我们要学会宽恕别人的过失或错误。因为,批评只会引起愤恨,常常会使员工、家人和朋友情绪低落、做事没有精神,甚至激化矛盾,引起更大的纷争。这根本不利于改变现状。
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的争论,并且由于他们的互相攻击导致了共和党的分裂,而伍德罗·威尔逊借机成功入主白宫。受到抨击的塔夫脱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他含着眼泪说:“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到底错在哪里?”其实,他不能宽恕自己的竞争对手西奥多·罗斯福,白白地耗费了个人精力,无法去做更重要的事,让第三者收获了渔翁之利。
自私的天性,使得人们在做错事时只愿意责备别人,绝不责备自己。其实,我们要明白:批评好像是家鸽,最后总会回家。我们需明了要矫正及谴责的人,都会为他自己辩护,并反过来谴责我们。
林肯在印第安纳州湾谷的时候,年纪尚轻,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还写文章讽刺别人。后来有件事却改变了林肯的一贯做法。
1842年秋天,林肯在报上发表了匿名文章,猛烈地抨击詹姆士·希尔斯,说他是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希尔斯因此被全镇人当作笑料。希尔斯当然愤怒不已,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庆幸的是,在最后一刻有人劝阻了双方,才避免了一起流血事件的发生。
这件事让林肯懂得了与人相处的艺术,那就是学会宽恕别人。从此以后,他不再写文章抨击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林肯开始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任命的将领——马科科兰、博普、伯恩赛德、胡克和米地相继惨败,几乎使林肯陷入绝境。有许多人无情地指责林肯用人不当,但林肯“毫不怨天尤人,宽容地保持缄默”。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的夫人极力谴责南方人。林肯劝慰夫人说:“不用责怪他们,这样的情况换作我们也会如此。”
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开始了,7月4日晚上,南方叛军的李将军带着败兵逃到波多马克河边。林肯命令维得将军歼灭李将军率领的叛军。
但是维得将军一拖再拖。不久,洪水退了,李将军带领军队越过波多马克河逃走了。
林肯闻知此事,给维得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但后来林肯想:如果我身在战场,像维得一样每天看见许多人流血,也许就不会急着要进攻了!如今大错已经铸成,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我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
于是,这封信被永远地收藏了起来。林肯以海洋一样的胸怀宽恕了自己的下属。
在罗斯福执政时期,只要一遇到难以决断的问题时,罗斯福就会望着墙上的林肯像自问:“要是林肯处在我现在的情况,他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林肯的宽恕成为罗斯福及许多后来人学习的典范。这样的方法在你想要指责他人的时候也不妨一试。
诗人托马斯·查特敦年轻的时候因为直率的性格而历经坎坷,后来才变得善于处世,进而成了美国驻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诀是:“我不批评人,我只夸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