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很有兴趣地谈到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或他的业务成果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要求,在这样的时刻,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成功率最大,这是经过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实验所证明的。当你有求于人时,就去赞美他,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
宋某是一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妻子两地分居10多年了,钱花了很多,礼也送了不少,可就是没办法将妻子调过来陪他。这事搞得宋某精疲力竭,又无可奈何。此时,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又换局长了,新上任的是从外地来的朱局长,宋某听说这位朱局长能急人之急,为群众办事,他先了解了几个受朱局长帮助的例子,然后登门拜访。
他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赞美朱局长,说他比较突出的政绩。朱局长也很谦虚,直说:哪里、哪里,的确他们有困难,有的已经分居好几年了,就是不能在一起,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到了这个关口,宋某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朱局长,我也有点小事,需要麻烦你,我和妻子已经两地分居10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本来不打算找了,听大家都提起您,心中仰慕,来请您帮帮忙。”接着宋某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朱局长让他回去静候佳音。果然,一纸人事令到手,宋某全家团聚。
在这个事例中,宋某是有求于人的,他所求的正是这位局长的分内之事,并且这位局长也因之名声远播。宋某首先对局长进行赞美,使局长在兴头上轻松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像有些人,只知道自己诉苦,让别人帮忙,激发别人的同情心,这是不够的。
求人办事,赞美对方的能力和权威,如果他不能帮你办事,他就会在自尊心上受不住,脸上无光。只要你赞美得当,抓住对方的弱点,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没事常联络
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时时刻刻都要在群体活动中度过,没有群体活动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社会交际、朋友间的联络便成了人生的焦点问题之一。人际交往是简单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个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都离不开与别人交往,联系和交往是那样地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同时它又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自我的心理特点,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欲望的。每个人都有难以把握的心理因素,有着猜不透的秘密。因此在进行交往和联络的过程中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和艺术。
人脉关系需要精心经营和维护,在与朋友间的交往中需要培养一种习惯:没事的时候也要记得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络。如果平时连一声问候也没有,到了有事相求时才找出尘封已久的名片簿查找别人的联系方式,与别人联络,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试想,如果你的一位10多年前的小学同学,其实你们住同一城市,彼此都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但是在逢年过节或者你遭遇不顺时,他从来都未对你问候过。突然有一天,他主动地打电话过来要你帮他一个忙,你会怎么想呢?多少还是会有那么一点不太乐意去帮他吧。反过来,如果你与他或许有几次的联络,在节日或你的生日时问候过你,在你患难的时候关心过你,这时他打电话过来寻求你的帮忙,你心里就乐意多了吧。
观察各种性格的人,哪种人的朋友最多呢?为人细心、周到、热心肠的人拥有的朋友比较多。因为他们关心朋友的感受、平时愿意主动去联络朋友的感情、去关心别人,并让朋友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关心。
朋友之间的感情发展,就像银行业务中的零存整取,平时一点儿一点儿的储蓄,到了一年、两年后就有一笔钱了。朋友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维护和经营,平时互相不来往,相当于不存钱;有事才想到找朋友帮忙,相当于从存折中取钱,只取不存,存折迟早会空的。以这种方式对待朋友,朋友之间的情感最终会枯竭,这种情况肯定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平时要多与朋友联系,感谢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要适当地拜访朋友,主动关心朋友、帮助朋友,这样可以增进了解、培养感情。交朋友有功利性目的,但并不是朋友间的每一次来往都是以利益来估价的。朋友间的大部分交往还是出于增进感情的目的,需要一点点地累积,这其实也就是不断地为你的人脉关系添加润滑剂,使你的人际交往更自如。
当年刘备读私塾时,十分聪明,讲义气,经常帮助同学,即使后来大家分开了,刘备仍与同学常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个叫石全的朋友,十分真诚,家中很贫苦。刘备不嫌石全家贫,常邀石全到自己家做客,谈论天下局势。
后来,刘备在一次战役中兵败,受到敌人的追杀,是石全冒着生命危险将刘备藏了起来,救了刘备一命。
可见,朋友有时在很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能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朋友关系的维系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在与朋友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联系,那关系的维系也便无从谈起。所以,只要你有这份心、这份情,能够真诚地维持分开之后的朋友关系,你的人际面就会更加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出几条。
感情来自交流。平时多加强联系,是加深朋友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
尽管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认钱不认人”。但是“人情生意”从未间断过。因为人是有情之灵物,人人都难逃一个“情”字。
圈内人之间在平时人际交往中也需“感情投资”。
所谓“感情投资”,就是在平时交往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和沟通,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相助。即使遇到不顺当的情况,也能够相互体谅——“生意不成人情在”。
例如,你在生意场上遇到了彼此之间比较投缘的人,有了成功的合作,感情也自然融洽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缘”的人。有缘自然有情,双方为了加深友谊,会为对方付出,但是只有懂得保护和持续这种朋友关系的人,才能继续爱护它、增进它,使双方的友谊天长地久。
当然,就算双方有“缘”,彼此能够一拍即合,要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相互关照的关系也不那么容易,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感情投资”。
在商场上,这种问题表现尤其突出。每个人都为各自的利益做事,彼此都晓得商人多诈多奸,人与人交往不能不防,所以很容易互相起疑心。结果“缘”就会由合作转为对立,人情变成了敌意。最好的朋友常常会变成最恨的人,这在商场上也屡见不鲜。相互最仇视的对手,往往是原先最亲密的伙伴。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双方忽略了“感情投资”的结果。一些人常犯这种毛病:一旦与对方建立了良好关系,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往往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堆积成难以化解的矛盾。
更有甚者,在与对方成为朋友之后,总是一味地向朋友索取回报,而不继续进行感情投资。这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别人对于自己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这种做法必然会损害双方的关系。
生活告诉我们,友谊之花需要爱心的滋润,否则它会枯萎。朋友之间的“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并非可有可无的。人们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要从小处、细处着眼,事事落在实处。
如果你是企业领导人,“没事常联络”所包含的对象就更扩展了一层,在没事的时候不仅要与自己私人的朋友经常保持联络,而且要与政府、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相关群体中的重要部门或人员联络,增进彼此的感情。尤其要重视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与政府合作,主动与政府常来常往,主动向政府汇报自己的构想、计划,企业的情况、困难,并经常向政府提供有关企业的资料,让政府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通过长期来往可以培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感情,积极地消除或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与摩擦。这对企业或自己事业的成功都非常有用。特别是当在这种公共关系交往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对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企业问题的解决以及个人事业的成功都是很有帮助的。
多帮助别人
前面提到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是在平时的交往和联络中建立起来的,没事相求时也要想到与圈子里面的人们交流一下思想、道一声问候。在这种交往、联络过程中我们更强调真心和坦诚,而不是一种形式和纯利用的商业化关系。如果你只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刻意去培养友谊或者纯粹把它作为促进自身事业的一种手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与你周围的人关系良好,你对别人也友善热情,但别人一旦发现你的意图之后,就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在你经营失败或遇到灾难的时候,那些表面的朋友都会一个个离开你,原因就是你平时不是真心待别人,而是在利用别人,从未不求回报地帮助过别人。如果想交到真正的朋友,建立牢固的人脉关系,还必须努力培养一些高尚的品质,比如宽宏大量、发自内心深处的友善和施恩不图报的乐于助人的精神。
许多人在谈及自己的提升或最初的成功时,都忘不了说到自己乐于助人,林肯在这方面就有突出的表现。他乐于助人,他在任何场合都能与别人打成一片。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亨恩顿先生说:“在林肯先生的住所住满了人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床让给别人,然后他自己就到店里的柜台上睡,卷一卷布当做枕头。似乎谁有困难都会想到向他求助。”他的这种品质就像一块磁石,可以吸引别人的目光,吸引别人的心。
如果你是怀着一颗诚恳的心与别人交往,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别人,虽然忘掉了自我,忘掉了提供帮助和友爱能给你带来的好处,但是,正如著名企业家吉田所说:“播种善的人也会得到善,善会循环给我们,让善不停地循环,大家都得到善的恩惠。”
所以不要老是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应该想我能够给予别人什么,付出什么样的服务与价值来让对方先获得好处。当你能持续这么做,并且大量帮助别人获得价值的时候,也就是你成功的时候了。因为那些获得你帮助的人会慢慢累积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回馈你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有人说,社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它能一直都保持公平,给予就会被给予。如果你作为一家企业的经营者,尽管获利是你经营企业的目的,但如果你愿意本着施恩不图报的心地提供部分免费或超低价好商品给顾客,你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大于你施予别人所带来的损失。
名古屋有一家叫做“加它”的店,它是一家因制造咖啡用新奶酪而闻名的名古屋制酪公司。这里的社长日比孝吉先生十分乐善好施,无论是什么都免费或超低价供给。
一种无味大蒜是由一个拥有此项开发技术的人推销到日比先生这儿的。据说日比先生自己试过后感觉很好,于是就买下了这项技术,然后让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来的研究人员对其效能进行研究。原来这种特别方法制成的无味大蒜中含有一种叫“阿霍安”的物质,它能净化血液,除了对预防癌症有效之外,还有助于白内障、高血压、哮喘等病的治疗。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要点儿过年用的咖啡。“那么,这个也给你,一起用着试试看。”日比先生顺手将无味大蒜也给了这位朋友一些。没想到这成了一个开端。据说到现在为止,这种无味大蒜已经派发给了全国25000余人。
结果,有感谢信寄来:“这种无味大蒜效果惊人。”其中还有人写信来联系道:“哪怕只付邮费呢?”“不能白白接受啊!”
这正是有趣之处。对后者,日比先生进行了劝服:“那样的话,就请多多使用本公司的产品,或帮助宣传一下‘加它’的产品就行了。”
派发给25000余人,简单算算,这需要多少经费呢?每年竟然要超过25亿日元。
但是,自从派发这种无味大蒜以后,公司的营业额迅猛增长,1994年年收入超过了700亿日元。日比先生说想把派送给无味大蒜的人数增加到10万人,考虑一下,据说成本花费达到100亿日元,“可是,那个时候公司的营业额也会达到3000亿日元吧”。
虽然都知道提供这种服务可以吸引更多顾客,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几个呢?
日比先生说过:“给予就会被给予。报恩方式可以促进公司发展,我只是对此做了一下实践而已。”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需要施恩给顾客。同事与同事之间,即使互相是竞争对手,也同样需要有施恩不图报的思想去帮助同事完成某项任务,同事除了一方面敬佩你的干练,另一方面对你的帮助也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助人一臂之力,这会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存下一份善果。
在同一个办公室中,小王拟了一份项目策划书,内容很有价值,但可能不合经理胃口,要被拒绝。小王正在犹豫不决,旁边还有人冷嘲热讽,挤眉弄眼。下班后同事小张过来帮他看了看策划书,为小王提了一些合理的建议,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之后交给了经理。后来这个项目策划被经理采纳了,还给小王加薪奖励。小王对小张的帮助牢记在心里了。
过了一段时间,小张想申请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按经理的风格,这个申请批准的可能性有点小,但笔记本电脑对他经常外出出差又很必要,这时小王给小张出点子,劝小张在申请书上注明:“这台电脑将在与我们有业务往来的那家公司,以最低价格购买。”结果小张的申请被批准了。
小张和小王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对方完成自己的心愿,擦亮周围的人脉,赢得同事的尊重和佩服。
当然,你对别人的帮助应落到实处,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有行动,并彻底帮助他人解决实际的困难,让你付出的帮助能真正起到实效。比如有一位盲人在大街上着急地用拐杖敲着地面,是在说他不知道该怎么走了。好心的你走上去,想帮助他,告诉他左边是北,右边是南,他其实仍然分不清楚,他需要你拉着他的手,带着他走一段路。
毛泽东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要做到无私地、诚恳地、不求半点回报地帮助别人已经很难做到,如果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别人就更难了。所以,无私地、始终如一地帮助别人,一直是受到社会普遍尊敬的优良品质。如果你能达到这种境界,能够毫无私心地帮助别人,并且坚持不懈,这将会为你的人脉添加一个重要砝码,赢得朋友,赢得权力。
有福要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