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期间,吉姆法里每天都要写好几百封信,给遍布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熟人。他每到一个市镇,就跟他所认识的人一起吃饭喝茶,向他们倾吐一番“肺腑之言”。然后又继续他的下一站。结果是:他使得罗斯福获得了众多的选民,进入了白宫。
吉姆法里说:“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因为我很早就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姓名看得惊人的重要。”或许,这就是吉姆法里成为邮政局长的奥秘之一。他看到了人性的一个弱点:对自己的名字是如此重视。
安德鲁·卡耐基是美国的钢铁大王。他本人并非是钢铁方面的专家,但他却知道如何统御手下众多的钢铁专家。他对人们名字的认识可谓深刻之极。
在卡耐基10岁那年,便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怀有不寻常的关心。他就利用这种人类的共通性,得到过许多的帮助。少年时代的卡耐基住在英格兰。有一天,他在乡间玩耍,捉到一只大腹便便的野兔子,没多久就生下一窝小兔子。这些小兔子长得很快,不久卡耐基就面临缺粮的问题。他左思右想后召集附近的孩子,告诉他们谁去拔草喂兔子,就使用谁的名字替小兔子命名。
孩子们当然希望自己受重视,于是都去拔草,卡耐基的问题也就顺利解决。这件事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启示。此后,卡耐基一再运用这种心理作用来开展其事业。他为了向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推销铁轨,便在彼兹保建立一座规模宏大的炼铁厂,以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董事长的名字,取名为爱德华·汤姆森炼铁厂。不用说,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当然向卡耐基购进铁轨。
不少人拼命地以任何代价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且看两百年前,一些有钱的人把钱送给作家们,请他们给自己著书立传,使自己的名字留传后世。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教堂,都装上彩色玻璃,变得美轮美奂,以纪念捐赠者的名字。不言而喻,一个人对他自己的名字比对世界上所有的名字加起来还要感兴趣。
名字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因为它所代表的人是复杂的、有欲求的。出名是许多人向往的,如果你帮助了想出名的人,当然别人也会回报于你。所以千万别小看名字呀!
不只是政治,在生意上、社交上也是一样,牢记别人的姓名,方能掌握成功的机会。拿破仑三世平日忙于政务,他曾自夸,凡经介绍而认识的人,绝不会忘记对方的姓名。他使用的方法非常简单,如果没听清楚对方的名字,便说:“对不起,请您再说一遍。”若是名字不容易记住,便说:“请问,您的名字怎么拼?”然后在和对方交谈时,便一再提到对方的名字,以加深印象。且观察对方的脸部表情、姿态,把他的特征记下来。
对方若是显要人士,就更要用心记牢。独自一人时,便在笔记本上写下对方的名字,集中精神记忆。靠着这种记忆别人名字的办法,使人们感到自己对对方很重要,从而产生对牢记自己名字者的好感,是不少政治家成功的重要韬略。
如果你不重视剐人的名字,又有谁来重视你的名字呢?如果有天你把人们的名字全忘掉了,那么,你也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
“攀亲拉故”赢人缘
有“心计”的人,善于用“攀亲拉故”的方法加深彼此间的关系,会给自己的拜访抹上一层浓郁而亲切的乡情。
科·阿基诺总统访问中国时,首先抵达的不是北京,而是沿着中国血统的菲律宾人当年曾经走过的足迹,直奔祖籍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在那里,拜访叔叔、祭祀祖宗,与乡亲攀谈。她深情地说:“我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国事,也是为个人家事,因为我既是一国首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这个村庄的女儿。”女儿回娘家,娘家自然待以百倍的热情。科·阿基谋的重访故里,为其成功访问北京,拉近了感情距离。
清朝末期赵某,参加科举屡试未中,费尽气力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儿童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赵某虽说不能金榜题名,但博学精深,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必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在那里,西方的知识也有所传来,赵某异常欣赏,遂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无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家财万贯时,他欣喜若狂,满怀希望的前去借钱,却不料这位老乡吝啬异常,一个子儿也不给就把赵某赶了出来。
赵某遇到这种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赵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还非常有用,跟他关系搞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
那时不比现在,现在亲属辈分之间乱了套,大家也不会太在意。那时亲属辈分非常严格。爷是爷叔是叔,就是你比人家大了十几岁甚至更大,但人家辈分比你高,你就得叫人家爷。
赵某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他发现传宗接代下来,自己比这位老乡高了一辈,严格上来说,这位老乡应叫赵某“表叔”,尽管赵某年龄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年龄却有58岁了。
最后,在族谱的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如此嚣张了,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他只有遵循那几千年来的“礼”,而赵某这时说什么话都响多了,最后轻松借到了所需的经费。
赵某在这里可以说出奇制胜,耍了一个花招,钻了一个空子,但从根本来说,就是他找到了与这位老乡的裙带关系,续上了血缘关系,在两重力量的压迫下,那位老乡的吝啬之心也不得不低头了。
攀亲结交的技巧并不复杂,首先应当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运用各种方法拉近与对方的感情距离。感情拉近了,陌生自然会变得渐渐熟悉起来。
大钢琴家肖邦说,他出国时携带来的唯一贵重物品是家乡的泥土;炎黄海外游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也要归国探亲访友,有的千古后还要落叶归根……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的亲切感。拜访中的攀亲拉故,就是用这种美好的情愿,去创造有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环境。
有一位采访陈景润的湖北记者就善于攀亲拉故。他们与数学家的夫人由昆寒暄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是我们湖北人,怎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啊?”(拉故中含赞扬,一举两得,更具魅力)由昆喜悦地回答“是吗?我跟湖北人还是讲湖北话的!”于是,双方都沉浸在“老乡”相识的愉快之中,话语自然多起来,气氛也轻松得多,这正是采访者所需要的。倘若语言生硬,由昆女士保持缄默,采访者怎么可能了解科学家的家庭生活呢?
攀亲拉故,在一定场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冷淡变得亲热,拒绝变成悦纳,阻挠变支持。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它与互话家常同样起着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正是在不同环境里选择了相同的“亲”“故”之景,自然也就缩短了你对别人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一种赢得好人缘的艺术。
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容易找到共。一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
建立自己的朋友档案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平时多交朋友,并建立自己的人脉网,才不会“友到需时方恨.少!”
小张的姥姥被出租车撞死了,小张慌乱之中忙问计于人,别人从没接触过这类的事,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建议他去找律师,他说他过去也认识几位律师,但没继续联络,名片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他一口气说:“人到用时方恨少啊!”
人到用时方恨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经历,如果曾经有过,那么就赶紧亡羊补牢,如果没有,那也要未雨绸缪!
总是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才想起朋友的人,其实是最不够朋友的人。做朋友就应当时时想起,经常联络,这样,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有“心计”的人大多都有自己的人脉网。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面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
广泛与人交往是机遇的源泉。交往越广泛,遇到机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许多机遇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有时甚至是在漫不经心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都可能化作难得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荐、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面的帮助,人们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一个人应该广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办事就很方便顺利。有些人平时也喜欢交友,但就是到了真正需要时却手忙脚乱,甚至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那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建立自己的朋友档案。
怎样建立自己的“朋友档案”呢?其实做法很简单。
首先,你可以把上学时的同学资料整理出来,做一个记录,毕业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你会有很多同学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肯定已经干出点名堂,当你需要帮忙时,凭着你们原来的同窗关系,他们一定会帮你忙的。这种同学关系还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高中、初中、小学,如能充分运用这种关系,这将是你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和财富。当然,要建立起这些同学关系,你平时得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并且随时注意他们对你的态度。
其次,建立你身边的朋友的资料,对他们的专长做个详细记录。他们的住所、电话、工作等。工作变动时,也要在你的资料上随时修正,以免需要时找不到人。
同学和朋友的资料是最不能疏忽的,你还可以在档案中记下他们的生日,并在他们的生日时寄上一张贺卡,或请吃个便饭,这样你们的关系一定会突飞猛进。平时注意保持这种关系,到你有事相求时,他们一定会尽力相助,万一他们自己做不到,也可能动用自己的关系网为你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