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书店的记账员因为书店的账目不清,就连续三个星期夜以继日地查账,但最后还是没有发现错在哪里。账面上明明有900元的亏空,却怎么也查不出来。他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每一笔交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一遍又一遍地把账目核对后再加起来,直到最后快要把他逼疯了,但还是查不出到底错在哪里。
最后,书店的经理单独把他叫去的时候,他此时已经是心力交瘁、几乎崩溃了。经理和他两个人重新翻开了账本,从头到尾又核对了一遍,但是900元账目的亏空还是查不出所以然来。
于是,他们就把当班的书店营业负责人叫了进来,然后大家再次核对这900元的账目。这一次,没费多大的工夫,他们就查出问题所在来了。
“看,是这儿,这里应该是1000元!”那个营业人员说,“但是,怎么就把它记成了1900元呢?”
经过仔细地检查才发现,账本上粘住了苍蝇的一条腿,正好在1000元数额上第一个“0”的右下角,于是1000就变成1900了。
从细节处识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胸怀和志向,如通过歌声来听人心。
说话注意场合
说话必须要讲究场合,不注意这一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气氛的话,往往与初衷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从不说谎的人,什么事情他都实话实说,但奇怪得很,他不管到哪儿,却总是不受人欢迎。他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修道院长向他问明原因以后,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能干活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他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诚实的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诚实的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干吗要把他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诚实的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诚实的人讲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对这位诚实的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诚实的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古时的唐伯虎能诗善画,也能作对联。有一次,一位官商请唐伯虎为其写一副对联。唐伯虎知道这位官商是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的人,就提笔为他写了一副:
生意如春风
财源似流水
商人一看,面有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没有把发财的意思表达出来,要求唐伯虎另写一张,并提出要求,要有财源广进的意思,文字差一点倒不要紧。唐伯虎稍加思索,于是提笔重写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输进输出
柜里铜钱,好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这回商人满意了,眉开眼笑,叩谢而去。
商人只是附庸风雅,所以他在乎的只是“专利”。因此,后一副对联虽有捉弄的嫌疑,但却让商人满意。
秦朝末年陈胜在山东起义。使者将这件事报告朝廷,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们问道:“从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攻打蕲县进入陈地,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三十多位博士儒生上前说:“这是臣民图谋叛乱,叛乱就是对皇帝的反叛,反叛之罪不可赦免。希望陛下马上出兵攻打他们。”秦二世听了这话,气得变了睑色。叔孙通快步上前说:“皇上,诸生说的都错了。现在天下一统,毁掉了郡县的城堡,销毁了兵器,天下不再有战争。况且上有英明的君王,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哪还有敢反叛的人呢?陈胜这批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郡尉正在捉拿他们归案,哪里值得忧虑!”秦二世听了高兴地说:“好!好!”他让儒生们都发表意见。儒生们有的说是反叛,有的说是盗贼。讨论结束,秦二世命令御史按察儒生,凡是说反叛的儒生一律交官府治罪,由于这不是他们该说的话。凡是说盗贼的都不予追究。因为叔孙通说话符合皇上的心意,就赐给他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并任命他为博士。
汉高祖二年,叔孙通归附了汉朝。
当叔孙通投降汉王的时候,随从他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但叔孙通没有向朝廷推荐过任何人,却专门推荐从前群盗中的壮士。弟子们私下都埋怨他说:“我们服事先生几年,有幸随他投奔了汉王,如今他不推荐我们,反倒全力推荐巨猾之徒,这是为什么呢?”叔孙通对弟子们说:“汉王正冒着箭林石雨争夺天下,各位儒生能够带兵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推荐能斩将拔旗的勇士。各位暂且耐心等待时机,我决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为博士,号称稷嗣君。
汉王五年(前202年),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奉汉王为皇帝。汉高祖废除秦朝苛细的礼仪和法规,一切力求从简。
他手下的大臣大多数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少的人还是他小时候的朋友,都不大讲究礼貌仪规。而且,这些人都有战功,认为天下是他们打出来的,居功自傲,放纵言行。汉高祖逐渐意识到,应该制定一套朝廷礼仪来规范文臣武将,以便树立起皇帝的权威,治理好天下。叔孙通对儒家礼仪制度非常熟悉,起先,他知道刘邦不好儒学,不敢进谏。这时,他观察出皇上有建立礼制的想法,便向皇上说:“那些读书人,打天下时难以有用武之地,治理天下是少不了他们的。陛下想制定朝制礼仪来约束臣民的言行,真是高明之举。鲁地是礼仪之邦,我请求到那里征招一批熟悉礼仪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们共同起草朝廷礼仪,使文武百官有章可循。”汉高祖说:“制定礼仪好是好,只怕难以推行。”
于是,叔孙通奉命到鲁国征召儒生三十多人。晋国有两位儒生不肯应召,说:“您服事的君主将近十位了,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而得到亲近和富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人还没有埋葬,伤员还没有康复,您又要制定礼乐。礼乐的产生,积德百年,然后才能兴起。我们不愿意做您所做的事,您所做的事不合古道,我们不去,您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的名声!”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迂腐的书呆子,不知道依照时势的变化办事。”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局势下,要顺应时势才能成功。
透过心灵看本意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读一个人,首先就要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最不会说谎的器官。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在《孟子·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
汉朝末年,王莽在朝为官,在他未篡位之前,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勤劳肯干、节俭自律。但是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后来,王莽果然篡权,建立“大新”,成为乱臣贼子。
一般来说,心虚的人,往往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本能地躲闪他人的注视。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派刺客去见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当时下手,并且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合刘备的意思。
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辞上厕所。
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的势力。”
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良惧,视线低而时时露出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经跳墙逃去了。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道:
“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
一个人的视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首先,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一个关键。其次,对方的视线如何活动,或者是视线刚接触立刻就挪开,他的心理状态是有所不同的。第三,视线的方向,即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观察自己的。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是否在专心致志地看自己。第五,视线的位置,通过对方视线的方位移动,来考察他的内心动向。
有识之士是知人有所思、知人有所为的,他们知道处世的最难之处,莫过于识人;而且为人处世中的识人,自古就是为难之事。人是不容易被人所了解与认识的,当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人时,就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表面与实质,而这些又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辨别一个人的言行真伪起,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无不渗透着人的精力与智慧。而轻浮地对待人际关系,就不能真正做到认识人。
人际关系作为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一,要求人们之间需要沟通与理解,而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隔阂这堵墙,要拆除“心墙”,就必须了解对方,否则,沟通与理解都是枉费心机。
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征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李密涣散的目光已经泄露他的底气不足,败局已定,所以魏先生通过对他的观察看出他气数已尽。
通过眼睛,可以很容易看出对方的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学会看懂对方眼神中传递出的信息可以让你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及他是怎样的人。
在谈话的时候,如果有一方眼光不断地转移到别处,这说明他对所谈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另一方意识到这种情况以后,应该想办法改善这种局面。
当一个人看另一个人时,用眼光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不住地打量时,表示了他对对方的轻蔑和审视。而且这个人有自我优越感,有些清高自傲,喜欢支配差遣人。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他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多会用一种带有幸福、欣慰、欣赏等感情交织在一起的眼光不住地打量对方。
关键时刻见人心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才能知道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赵喜是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人。更始失败,赵喜被赤眉军围困,十分危急。他爬上屋顶逃走,与好朋友韩仲伯等数十人,带领着一帮小孩及年老体弱者,爬山越险,一直逃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县东)。韩仲伯的妻子年轻貌美,韩仲伯怕有人强暴妻子而连累自己,就想将妻子遗弃在途中。赵喜极力劝诫他不要这样做,可是,韩仲伯还是丢下妻子,自己逃命去了。赵喜就用泥土涂抹在韩仲伯妻子的脸上,遮盖她的美貌,并让她坐在小车上,自己推着她走。路上每次遇到强盗,或者有人想强暴她,赵喜就谎称这女人得了重病,因此幸免于难。赵喜带着众妇女弱小到了丹水县后,见更始帝的亲属都赤身露体,满身污垢,饥饿困顿得不能再前进了。赵喜悲感交集,就把所带的衣帛资粮全部给了他们,并把他们送归乡里。
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召集内戚宴会,夫人们纷纷称赞赵喜笃义多恩。她们告诉皇上:“当年遭赤眉之祸逃离长安,全靠赵喜救助才得以活下来。”光武帝十分赞许赵喜讲义气。后来,光武帝征召赵喜入京为太仆。光武帝夸奖赵喜说:“你不但为英难所保荐,连妇女也怀念你的恩德呢。”对赵喜厚加赏赐。
具有救人于危难之间的品质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甚至是敌人的尊重。
晋代有一个人叫荀巨伯,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卧病在床,这时恰好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带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荀巨伯:“我病得很重,走不动,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荀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能扔下朋友不管呢?”说着便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荀巨伯却端药倒水安慰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这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士兵冲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为什么不跑?”
荀巨伯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并正义凛然地说:“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敌军一听愣了,听着荀巨伯的慷慨言语,看看荀巨伯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怎么好意思侵害他们呢?走吧!”说着,敌军撤走了。
患难见真情,荀巨伯在危难的时候没有弃友人而去,他的诚心让敌人感动,救了友人和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