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方圆全书
10407400000017

第17章 立身处世要方圆有度(6)

人都有自尊心,都有面子思想,都渴望被人赞美,毕竟赞美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所以,人与人交往,适当、正确的赞美,能让对方感觉到到人世间的温暖,使得赞美者与被赞美者之间达到良好的心理交流。

在玫琳凯化妆品公司,赞美是最重要的,并且贯通到公司整个营销策划中。有一次,公司新进一名美容师,在前两次发表会上,她什么也没卖出去,在第三次发表会上,她只勉强卖掉35美元的化妆品。她几乎丧失信心,准备退出。这时,公司主管热情地对她说:“你已卖出了35美元的产品,实在太棒了!”正是这句话,鼓舞着美容师,后来,她成功了.

正如詹姆斯说的“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赏”,这是一种令人痛苦却持久不衰的人类饥渴。能够满足这种心理饥渴的管理者,就有能力掌握住他人。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魏惠王炫耀:“我有一个宝贝,就是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光芒能照耀十二辆车那么远,你们齐国有宝贝吗?”

齐威王答道:“有!大臣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泅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大臣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官吏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赵国人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大臣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大臣,是我最欣赏的宝贝!”

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巧妙得当的赞扬,齐威王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诸如田忌、孙膑、淳于登等杰出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于是,齐国大治,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在中国,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报知遇之恩”等说法,其实这个“知”就是欣赏与赞美!

一个人被人欣赏或者赞美,就有了人生的信心,做事就能拥有积极的心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无限的潜能,实现很多原本以为实现不了的目标。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翻,被其中一篇叫《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对作者十分欣赏。于是,屠格涅夫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向她表达了对作者的欣赏,热情地赞美道:“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那篇小说本是作者信笔涂鸦而写,因为名家屠格涅夫的如此的赞美,就一下子点燃了作者心中自信,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需要别人的肯定。充满真诚的赞美,是取得他人信任的推进器。因为赞美能够沟通情感、达成理解,是一种高层次人际交流方式,如同微笑,是洒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有人说,赞美是效益最高的投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因此,社会活动家曾推出一条原则“给人一个好名声”,让他们去达到它。他们宁愿做出惊人的努力,也不会使你失望。因为赞美是不会被人们拒绝的。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并以身相许。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赞美的力量。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吝惜对他人的赞美。赞美别人,并不会贬低自己,反而会抬高自己。正如像歌德说的那样,“赞美别人就是把自己放在同他人一样的水平上”。

表象下是真实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有很多事情真实的一面确实隐藏在表象之下。而表象所指的就是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表面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真实,但人生是那么的变幻莫测,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谨慎,看到的东西往往会迷惑我们的眼睛,着急下结论,最终后悔的还是自己。因为真实的一面,往往隐藏在表象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的。

世间百态,想摹驾驭自己的人生,就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总是从这个或那个方面表现本质。而本质也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但这绝不意味着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现象之和等同于本质。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单一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但现象有真相与假象之分,假象并不是本质的表现,它只能掩盖事物的本身。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李洪志所宣扬的“法轮大法”,从表面上讲是所谓的“救世真谛”,而其本质上却是祸国殃民。因此,在复杂的现象中,既有真相又有假象,要把真相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才能看到表象下的真实世界。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人们感知到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如果以为现象的形态和事物的本质是直接合二为一的,那么,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抓本质。本质隐藏在现象之后,并且常常通过现象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假象,它能掩盖和歪曲事物的本质。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一定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同时又能够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并没有隔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有一条由此及彼的桥梁。因此,了解了事物,人们就有了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根据,就可以以现象作为认识事物本质的出发点和向导,进一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走在大街上,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走在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时,会被“行乞”的人死死缠住,虽然令人尴尬,但多数人会感到无奈。为什么呢?我们既然看到的是这个社会上最让人同情的一群人,为什么会尴尬和无奈呢?

社会经历和大量的负面报道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睛在这个时候欺骗了我们,这些行乞的人当中实在没有几个是真正走投无路的“乞丐”。

这种行为不止是在大街上、公园里、公交车上,甚至在校园里都会有这种情况:公园里,一个30多岁的妇女,自言离婚被弃,无法生活。然后就唱了一段黄梅戏,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予她帮助;在火车上,两位“正当壮年”的大汉,不知道什么原因,唱了几首还算说得过去的歌曲,然后就举起手里的“钵”,像出家的和尚一样乞求施舍;走进中学校园,老汉在教室里面对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述说着他的苦痛,天真的心灵被这样的行为震撼了,他们拿出了父母给他们的为数不多的生活费……

而对于以上这些现象,经常出门的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他们会这样认为,要是遇到一个就“捐助”一个,那他早就也要和他们做同行了!面对这种现象,到底谁真谁假?一般人都是很难区分的。

现在的社会,真实的一面总与表象有着千差万别。这些骗局,就是我们尴尬和无奈的直接原因。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他的“弱点”,面对这样的画面,人们大多数都会产生怜悯之心,这就是人的本能。而就是这样的本能,使得一些人用其伪装的表象掩盖了真实,欺骗了世人。看到的不是真的,这也许就是人与人之间“虚伪”的原因。

社会的种种现象,越来越让人无法相信,面对这些,法律成为人们相信的对象。法律面对的是绝对的证据,而不只是眼睛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同样,中国的古代政治家们也一样,大部分的政治家都对真实不感兴趣,而只重权力,对保持权力感兴趣。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一个和平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施行“仁政”,这就给古代的帝王们很大的“安全感”。在“百家争鸣”之后,汉代帝王就推行了“独尊儒术”。让老百姓看到的都是帝王的权威,而忽视了百姓的疾苦,这是帝王术,也是古代的政治术。说得明白点,和平仁政在古代是表象,而真相却是帝王的“横征暴敛”。

看到的表象和真实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判断的眼睛,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我们没有什么是可以完全相信的。

真实的人生其实就是隐藏在表象下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安全概念,他会把自己“安全”地放在表象之下。用句武侠小说中常说的话就是:有人的地方,斗争无所不在。我们可以把这个真实称之为“实质”,它是隐藏在表象下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它代表了表象的结构,把握了“实质”等于把握了幸福。暗伏在表象下的“实质”像个黑洞一样的深不可达,那是一条通往人性真实一面的道路。很多深层次的真理和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我们在每一幅画中,都可以见山,见水,见人物。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这是一般人的观画感,而真正高明的行家却从画中可以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就是表象和真实的区别。

潮起潮落,云展云舒,要看到表象下的真实世界是一件很难的事。无奈之余,历史只好让时间来说话了,但我们不可改变的是真实总是在表象下的。

私欲与奉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私欲总是和奉献对立的,而一旦提起奉献,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雷锋,继而会是乘车让座、敬老爱幼、接济别人;提起奉献的精神,就是替别人洗衣服、给人以无私的帮助等。社会需要奉献,也只有大多数人的奉献才能打造一个发展的社会。但每一个成功的人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奔着奉献而去的吗?显然不是,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的人生是一个为自己而打造的人生。面对这些,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之初,性本私”,是私欲造就了成功的人生。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所有用来鼓励无私行为的手段,恰恰是利用了人的私心。比如宗教以本人将来可以进“天堂”或“赎罪”来吸引大众为别人做“好事”。所有这一切现象,本质上都是以一种私的拥有来交换另一种私的拥有。用现在的捐献或服务交换死后或来生的“幸福”,以为他人或集体所付出来交换奖赏或荣誉(或自己精神追求的安慰)。总之,是以自己愿意拿得出来的“私(拥有)”去交换想得到的“私(拥有)”。试想:如果说“救人的人自己必下地狱”;革命是注定身败名裂、妻离子散,而让别人得到荣华富贵、妻妾成群;“舍己为人”的结果是只能“遗臭万年”,那这些事还会有人愿意去做吗?

社会的发展,引导着世间万物的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世上的每一件物品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如果说,奉献真的是这个社会的主题的话,那么与奉献相对应的就是每个人的“私欲”了。相对于个人来讲,私欲其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强大的原动力,随时随地都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作用。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封建社会占去了一大部分。在封建社会中,帝王们的生活是“私欲”的生活,只要他们过得舒服了,才会稍微地想到他下面的大量平民百姓。而帝王下的大批官员们,也都是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后,才会想到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办事。古代社会,充分体现出了“人之初,性本私”。

那么现代的社会呢?从表面上来说,是一个倡导奉献的社会,但一个社会必然会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领导也是人,不是神。”其实,这也正是说明每个人的私心是与生俱来的,而很多人却不能对这样的私欲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这大部分人就是受了“私欲”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有了私欲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奋斗的成功才能奉献,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应该肯定地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私欲是发展的动力。国家既要保护合理的私利,利用私欲,还要制约私欲,就是限制私欲的无限发展。在有效地利用私欲的基础上,发展私欲利用的空间:比如大到企业实行股份制,从所有制上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小到单位里的奖优罚劣的措施,学校里的评优活动实行奖学金等。运用名利的手段刺激人们主观为实现私欲而努力,而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私欲太多毕竟是不好的,国家必须制约人的私欲无限度发展。私欲的扩大就是犯罪。制约不好私欲就会有各种为了满足私欲不惜损害公利与他利的犯罪行为,对此,有两种控制方法:一是靠制度靠法律,二是靠道德规范教育,靠文化意识形态,靠舆论监督与行为自律。现在,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一些有条件私欲恶性膨胀人的损害,必须拿起法律与道德这两件武器。

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人行为非常低劣,但是,这种行为对于他们可能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可能会从此走向另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另一条成功的道路。因此,私欲也会造就成功人生。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接受道德上的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教育。但人与人之间总会是有差别的,所以,这个社会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富贵,也有贫穷。

科学家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会去努力发现现实,他们只注重现实。社会实践家们也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只注重他们的成果。其实,人类想要生存、发展、创造和改变世界,就需要一种动力,因此,私欲是发展的一个前提。

我们不能否认爱迪生的伟大,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用了他平生的时间作出了最伟大的发明,最终服务到大众,受惠的是全世界。

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他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但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然而,不幸的是他却是一个穷小子,他认为自己不值一文。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为了满足于自己的私欲,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希望自己成功。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订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另外,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