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以恩结之”的谋略,在现实社会里仍然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在现代商战中,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兼并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你面对被兼并企业的员工时,这时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被兼并企业员工,经常会有一种被“征服”盼感觉或者说是错觉。
他们在面对那些新组织的管理机构与领导层的时候,同样有一种看待“入侵者”的感觉。他们往往十分注意并敏感于新组织的任何举措。所以,新组织的领导层,在忙于兼并带来的一系列繁杂工作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被兼并企业原有员工的“以恩结之”即“配有新制度、新纪律的严格管理。”应当及时的了解情况,启用并信任原有员工中的人才;发挥好原有员工中那些德高望众,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头羊”的作用。对广大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以恩结之”的谋略,贯穿着“攻心为上”的精神。古人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为将之道,可以夺心。
人生自在方圆中
“亦方亦圆”是一句古老的口头禅,那么何为“方”,何为“圆”?
自然形成的那就是圆的,人为修饰的就是方的。万木迎春是自然,禁摘花草则为方;漫天飞雪是自然,冰雕雪刻则为方;驾车休闲是自然,交通法规则为方;气质性情是自然,道德约束则为方;个人意志是自然,规章制度则为方;两情相悦是岛然,婚姻法典则为方;谋取利益是自然,税法征收则为方……动为方,静为圆;刚为方,柔为圆。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变是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这方圆之中,而方圆也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方为动,圆为静,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外表要圆——大智若愚,内心要方——清静明志。对己要方——严以律己,对人要圆——宽以待人。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所以,交际时也要亦方亦圆,方中有圆,圆内容方。社会交际中,如果能把圆和方的智慧有机的结合在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左右逢源。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身外的大干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一辈子无非是做两件事——做事和做人。
做人一定要圆。这个圆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洽,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要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要因为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的压力是最小的,但张力却是最大的,圆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强。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人还有什么做不好呢?做人圆,那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更多的时候需要承受一些屈辱、误解。
小的牺牲能换来小成功,大牺牲就会换来大的成功。能做到“方”,“圆”的,同时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那么做事是圆,还有利,你就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一定要方,如果做得刁钻古怪,心狠手辣的话,这个人不能容于天下了。
做事一定要方,就是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个理在中国好像已流传了上千年。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办事就重在原则,还要看站的立场。对人要圆,对己要方。
有圆无方则不立
自尊就是自我规矩,自我规矩便是一种自成方圆。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莎士比亚说:“假使我们自己比于泥土,那我们就将真的成为被践踏的泥土了”。又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等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维护对方的尊严。自尊和自大并没有什么关联,只有自卑和自大,才是联在一起的。有人比喻说:“自卑感与自大狂,乃一手的两面,好似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这个锋刃不仅伤人,还能伤自身。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自作聪明,自以为英雄,好为人师。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这是交际中的规矩。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根本就谈不到方圆了。
求大同存小异
在交际场合中,要想达到外圆内方的境界,那么你必须用“求同存异”的这一个原则。如果只谈和人相同之处,而不去坚持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会失去自我。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看到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对新中国所持的态度不太友好的时候,就在发言中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求同存异来的。会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到中国使团住处来拜访,表达了友好的意思。
刚刚成立的共和国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步和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建立起了外交关系。
方圆有术,纵横捭阖
交际需要交谈阔论,畅所欲言,以传其情,达其意,抒其志,明其志,起到沟通、交流之效,从而协调、融洽在交际圈的关系。但有时也会遇到令人尴尬的局面。
专横的人最渴望别人尊重他,以自己说了算为个性特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哪怕是高见,更容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对这样的人,你说得再透彻、精粹、精彩,而其还是满心厌烦,心怀嫉恨。在这样的人面前,最好是保持沉默,任他声嘶力竭,口沫飞扬,你闻而不语,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法,以柔克刚。还有一些地位、身份较特殊的人,在他们的言谈中时常表现出与其地位、身份相应的某些专横的味道,对他们保持积极的沉默也是必要的,如上级、长辈的训话。
在别人激愤时
有些人发表意见,阐述自己见解时情绪很激昂,言辞也激烈。这种情形,一是他的讲话确实是真知灼见,遍地珠玑,二是他的讲话是偏激,错误颇多,并无过人之处。但不管哪种情形,自我感觉良好,此时你反驳他,他肯定会充耳不闻,或者言语相加,竭力辩驳,弄你一个下不来台。待到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和他理论一番也不迟。
在有理说不清时
在交往中,有时候你会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境地,急于表白,以让真相公之于众。但你面前如果是一个不明世理的人,你就不要对牛弹琴,费那份力气也不值得,多说无用,你应沉默不语,装一次傻瓜,反而显得你更有修养,在别人看来,你不是不对,而是不想与无知之人争论罢了。
在陷入意见孤立时
在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了自己的意见,总希望在某个场合表达出来,让别人也了解接受。你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抵触,正确也好,错误也好,深刻也好,肤浅也好,都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排斥,即使有的人没有站起来与你争个高低,从别人那充满了疑惑的目光来看,你不难发现自己的处境。这时你最好还是不要和人争论,沉默静观,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成功,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切忌背后议论人
在和人接触交往中,都要竭力避免背后议论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不仅失去了交往的目的,反而会伤害同志亲友间融洽的感情。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尽可能避免说长论短。
说话要有分寸、有条理
与朋友、同事相处,有人总是抢话头,放长线,拉长话,没完没了,令人讨厌,时间一长大家会离你远远的。
不显露有恩于别人
同事、朋友之间总会有互相帮助的地方,你可能对别人帮助比较大,但是,切不可显示出有恩于他人,这样会使对方难堪。
不忘别人的恩德
自己对别人的帮助还是不要念念不忘的才是,但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却要挂在心上。无论谁的帮助,不论得益大小,都应适度地向人家表示感谢,这样,不但增进友情,而且也表示了“受恩不忘”的可贵品格。
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对朋友说谎而失去信任,这是最大的损失。所以,新老朋友相交,都要诚实可靠,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不揭穿别人的秘密
不说穿别人的秘密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一些稳私,知道的不要说,不知道的不要问,因为这是于你无益对他人有损的事。
要注意谦虚待人
在同志、朋友面前,不要把自己的长处常常挂在嘴边,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如果一有机会就说自己的长处,就无形贬低了别人抬高了自己,结果被人看不起。
不要憨言直语
要融洽各方面的意见,不要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说出不近人情的话,否。则是得不到别人的好感与赞同的。只有言词委婉,才能融洽感情,办成事情。
要有助人为乐的道德感
正确的道德观是塑造好形象和取得交际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要求大家有正义感,善于区别真善美、假恶丑,毫不犹豫地坚持原则,弃恶扬善。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之手,去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既是互相交往,就应当相互尊重,特别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去侵夺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事业选择、生活方式、志趣爱好。不要随意的去支配他人做什么不做什么,更不要轻率地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要有理解宽容的待人态度
在和人打交道,交朋友的时候,就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痛苦和需要。要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要配合默契,热情有度,要真心待人,以此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和友谊,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
人的心理是很难用法则去规范的。但人心总是有某些共通之处的,因此为人处世也有大致的法则可以遵循。能够体会这些法则的人,便是洞悉人情世故奥妙的聪明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正在做礼拜的教士,突然间烟瘾发作起来,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拒绝和呵斥。后来,另一位教士在祈祷时也来了烟瘾,他却用另一种方式问他的上司:“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笑了笑,答应了他的要求。
为人立世就是如此简单而复杂,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因此,亦方亦圆,方中有圆,圆内容方,能屈能伸,进退自如才成为千百年来备受中国人尊崇的处世哲学。
为人内心要圆,外表要方。办事要讲原则,讲立场。但未必就是见到不好的事情就要说,听到不合理的事情就要讲。不讲究方式方法,其结果往往是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自己。其实,只要能做到凡事使内心走的圆,清净明志,心胸坦荡,淡泊名利,那么,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就大可不必直来直去,一定要弄个非黑即白,情绪激昂。这样既可以在大事面前不糊涂,做事规矩,又可以在小事方面讲讲风格,模糊界限。最终可以使该坚持的就坚持,该放弃的就放弃,该糊涂的就糊涂,该清晰的就清晰,这样才能做到方圆得当,大智若愚,保存好自己的方圆处事。
用人要圆,识人要方。意思是说,在识别人才时,要任人惟贤,举贤不避亲仇。只要符合任用标准,无论地北天南,无论亲疏远近,一律任用。在使用人才时要不拘一格,要克服偏见,要看品质,看主流,看潜力,看大的发展方向,不能求全责备。要允许别人美中不足,个性异同。那么,这需要选人、用人者有着一定的胸襟和谋略,较高的智慧和境界,一定的能力和威望,以及率先垂范、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要能够做到方中求同,圆中求异。大家共同努力,用最小的内耗,去寻求最大的工作效率。所以,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只有人人宽以待人处事,那么才能方圆互映相得益彰。
孟子说过:“规矩,方圆之至也。”人生的方圆就如同终生研究不完的大学问。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与“圆”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它包含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每一个人终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题。
“方”就是做人一定要正气正直;要“圆”就是处世圆通练达;年少时棱角分明可谓为“方”,年长后凝神敛气可谓为“圆”。智谋是方圆的外表,方圆是智谋的内因。方圆无碍者快意人生,方圆无度者跋涉艰难,所以,智欲圆而行欲方。
为人贵在正直,立身之道则恰好相反。文章须要放荡,做人须刚正,不趋炎附势,不巧言令色。“胁肩谄,病如夏畦。”金钱美色引诱不得,权贵势力淫威不得。方是品德,“圆”是智慧。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已经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一种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智慧;“内方”就是“肃若秋霜”的原则。
当圆则圆,当方则方
引申到法和理的范畴,同样也是如此:法就是方的,理就是要圆。在一部电视剧中,包拯说:“律是硬的,情是软的。”比如戏剧中的《铡美案》,陈世美按律当斩。可是杀了他,皇姑就成了小寡妇;陈世美是一名状元,天下只有一个,从保护人才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赦免他。这是“理”,掺入了很大的“人情”成分,无奈法是方的,所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尽管赦免有赦免的理由,但是斩首更有斩首的依据。因此,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在于它的“方”,惟有这种不讲人情。按理处事是不近常理的。“方”才会成就法的尊严。
由此便可以想到《古史辑要》里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元朝的英宗皇帝问宰相拜住:“今有魏征乎?”拜住曰:“盘圆水圆,盂方水方。”这话的意思是,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魏征也不是什么时代都有的,也不是什么君主都能得到的,主明臣直,关键要看君主有没有唐太宗那样从谏如流的风度。当然,这些话是说给手握重权的主宰和官吏们听的,一个地方能否治理出一个好环境,能否带出一支好队伍,首先在于领导者能否以身作则。如果决策者清正廉洁、爱岗敬业,那么就很难想象到那些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的人会有他们生存市场。
纵观人的一生,青少年时代总是刚气露于外,动则怒火中烧,待人处事几多失误。后来教训多了,碰壁多了,苦痛多了,终悟出道理,因此到了中老年,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变得像个太极拳,那外露的锋芒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