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之一,提起他,人们就会想到“七下西洋”。“七下西洋”和郑和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郑和的祖辈说起。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郑和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带着五千多人到中国来朝贡,并申请归诚,于是神宗封他做宁彝侯;郑和的五世祖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郑和的祖先从母姓,姓马,从那时起,马家就成为云南的世袭贵族。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父亲为他取名马三保。马家人虽然在云南繁衍传承了好几代,不管是从生活习惯还是语言文化上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是马家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马三保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遥远的圣地朝拜。小三保也常常听父亲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那些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和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都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而那些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则让小三保深深为之着迷。
正是受到这种家庭精神的熏陶,小三保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他要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不仅想,而且立刻行动起来。他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研读航海史籍,为以后实现梦想做准备。
可是就在小三保十岁的那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小三保的父亲在战争中死去,他也被抓进明军大营。和其他被俘虏的孩子一样,三保被阉割成太监,送入燕王朱棣的府邸,成了朱棣的贴身侍卫。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
公元1402年7月,朱棣登基称帝,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由于那时候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于是朱棣又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在古代,皇帝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可见朱棣对他的信任和看重。
朱棣登基后没多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想要扬国威于海外,并且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此外,作为一个皇帝,朱棣显然还有更远大的梦想,那就是创造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
要实现这些目标,肯定不能急于求成。首先,他就需要一个能让那些远洋小国了解大明的人,从而与大明互通有无。可是派谁去好呢?
朱棣苦思冥想,忽然,他想到那个从十岁起就跟着自己的郑和。对呀,郑和为人正直,这么多年跟着自己南征北战不说,还学了不少关于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务的方法。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这在航海上也能派上极大的用场……郑和的确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于是,朱棣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郑和,郑和欣然领命。在刻苦钻研航海图,通晓航海术、航海相关器械、天文地理、海洋科学和学习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之后,郑和准备出发了。
公元1405年7月11日,三十四岁的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偕王景弘率二万七千八百人第一次下西洋,公元1407年10月2日回国。回国后没多久,郑和又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从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433年,六十二岁的郑和积劳成疾,在归国途中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当时中国国力的强盛,而强大的明朝海军也将国威扬于海外;同时,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世界性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