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争之火蔓延大半个中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这样的年代,没有救世主,只有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不向死亡屈服的战士。
史可法(1602—1645年)或许不该生在这个年代,如果他生在太平盛世,也许会像班超和马援一样为了家的边防而奋斗终生。但是,既然生在这样的乱世,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那些困难和挫折。
史可法是崇祯元年(1628年)的进士。崇祯皇帝一开始其实是励精图治的,可是生不逢时,他的哥哥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史可法奉皇命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由于平定叛乱有功,在崇祯十年(1637年)的时候,史可法升为都御使,巡抚安庆等地,得到朝廷重用。可是这时的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排山倒海地压过来。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史可法已经随明朝遗臣南撤。随后南明政权建立,史可法因为声望颇高,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之后,史可法努力维护南明政权,将李自成和清军拒于长江以北,故朝廷又命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当时南明虽有史可法等忠臣良将维持,但是毕竟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政权,实力有限,大清、大顺在混战的同时,都伺机想将南明一网打尽。以史可法为首的众臣,还是想借助清军的力量,首先消灭李自成的势力,然后再做打算。其实这只是异想天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再加上南明王朝根本不能够团结一心,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朝中仍然党争不断,官员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连齐心向外也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解除危机以谋后路呢?史可法的方略在南明王朝是行不通的。
南明首辅马士英等为了自己的利益,排挤史可法,史可法失去了在朝中的势力,只好要求督师江北。他前往扬州后,发现江北四镇的将领因为定策之功而居功自傲,根本无法管束他们,导致明军不但不能向前进攻,连抵抗清军南下也做不到。南明覆灭的危机日益加重。
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宁南侯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在武汉宣布“清君侧”,要杀掉马士英等人。马士英竟然命史可法将守卫长江的所有兵力撤回抵抗左良玉。史可法没办法,只能连夜撤兵,导致淮河流域防线空虚。左良玉战败之后,他的部将全部投降清军。史可法奉命北上至扬州抵抗清军。
这时,清豫亲王多铎围困扬州,史可法向朝廷求援,大将刘泽清竟然逃跑了!史可法寡不敌众,防守相形见绌。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佩服史可法的忠义刚勇,于是修书劝降。史可法拒绝投降,在《复多尔衮书》中仍然表示希望和清军一起共同剿灭李自成叛军。整篇书信未见贪生怕死之词,尽是豪迈雄壮之语,史可法早已为了自己的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不卑不亢的精神让多尔衮钦佩万分。5月24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史可法率军死守,入夜之时终于城破,史可法决意自刎殉国,但是被众将拦下。大家搀扶着史可法走下城楼,大声对清军吼道:“这就是我们的史督师!”多铎第二次劝降,史可法对他说:“我意已决,与扬州共存亡,就算被碎尸万段,我也心甘情愿,但是请你不要屠杀扬州城的百姓。”之后,史可法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打扬州城被史可法顽强抵抗,军队伤亡不小,心里恼怒不已,竟然出尔反尔,下令屠杀扬州城的百姓,延续十天,扬州城百姓被屠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的遗体在屠城中下落不明,他的义子后来将他的衣冠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为了表彰他的忠义,南明朝廷追赐谥号“忠靖”,清高宗也追赐谥号“忠正”。
史可法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他的思想中,没有“投降”二字,有的只是他坚持的那份信念,他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