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10460000000052

第52章 建立原始模型(2)

英国作家伍尔芙夫人,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她的读书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别对待的方法:把好书当朋友,把坏书当敌人。

读书人应读三类书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读书人应该读三类书,少一类,便不能称为“读书人”。

“有关自己专业的书”是老人的首推之书。吕老谈到,这类书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是一定得读的,它们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因此老人即使在早几年“被强迫赋闲”的日子里,也时时走进旧书店去翻翻,掏出仅有的几个钱搬些书回家。被吕老列为第二类的书是“与专业有关的其他门类的书”,“这类书应尽可能多读一点,这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学养、提高理解、判断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类书籍,则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之书”。吕老加重了语气: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新文化,从中发现我们探索、学习的新目标、新起点、新任务,“否则”即使你是位专家,是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但你绝不是个读书人。

华罗庚用猜读法来筛选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有一套独特挑选区别分类读书的方法。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像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大仲马集中精力读精选书籍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度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是够用或应该所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3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才罢手。”在这里,他认为150本书就能囊括“人类的一切知识”,显然不够科学。但是,大仲马注重“读精选过的好书”,却是值得借鉴的。

诗人纪宇谈读书

诗人纪宇在谈到读书时认为,“读书无禁区,思考要独立,博览最必要,精读大有益。”他主要是写诗,读的诗比较多,但也读一切感兴趣的书,不偏食,不忌口,而且在某些时期主要读诗之外的书,爱读美学、艺术理论、杂著、笔记之类的书,尤其爱读其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学青年,多读文学书籍是不必多说的,但也要读一点美学,懂一点艺术理论,这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艺术修养。不学点美学,怎样在生活中感受美、发掘美、歌唱美呢?真正的文学家从来都融会贯通的,虽然不能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决不能像李逵那样,除了两柄斧头就是两拳头。

他重点提到,书太多了,全读不可能。他读书会对书进行不同的区分,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粗读书:浏览,知道书名、著者、主要内容就可以了。用时可以查,能找到就行;

②细读书:动笔墨,圈画,抄重点;

③常读书:爱不释手,几乎有空就看,而且反复思考;每天睡前看一会儿书,外出时也随身带着书,细嚼慢咽。

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尽相同,我们应当挑最好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个规律,读书时应该牢记。

以文会友沙龙交流法是几个人在一起争论磋商问题,可以加深理解知识,巩固记忆印象,纠正记忆错误的一种学习方法。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同样,读一本书,由于受知识面、社会阅历、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每个人的感觉和收获是不一样的。到一起交流一下,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或茅塞顿开,或触发灵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展开思想交锋,真假黑白,是非分明,使正确的得到肯定,错误的显露出来,得以纠正。

在讨论中学习的方法

简单点说,学习沙龙其实是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学习的方法。学习沙龙组织相对简单,各单位都可以进行,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目前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最多的是对英语的学习。各大学、企业、政府等,都有这样的活动。

大学举行的英语沙龙活动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以三峡大学为例,在一次英语沙龙活动中,历时一个月,包括:英语讲座、英语party、西餐文化、英语化装舞会四个部分,其中特别是化装舞会上,吸引了全校学生数百人参加,学校领导和院领导也前来助兴。其活动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样,还吸引了金玉蝶发艺、浪漫婚纱为他们提供赞助。既有热情奔放的恰恰、伦巴,又有浪漫的慢三慢四,还有青春动感的劲舞歌唱。现场的几轮抽奖将舞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舞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英语沙龙活动,对于该校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获得了广泛好评。

英语教学研究也可以采用学习沙龙的方式。例如在一次以学为单位的教研活动中,以论坛的形式,讨论了新教材试卷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在热烈地气氛中进行着,老师们以《新课标》为指导纲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出发,肯定了现行试卷中的一些做法,同时也谈到了试卷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调整的地方。最后,大家对试卷编写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希望这些建议能发挥作用,在以后的试卷编写中得到有效的改进,使这种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扬长避短,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发挥其作用。

沙龙法给创造力提供了契机

在学生的学习中,就是要提倡争鸣式探究性阅读法。所谓争鸣式探究性阅读法,就是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创性地阅读,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之未提。过去我们常抱怨学生鲜有创新意识,其实非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事物、同一段文字的看法、体验不尽相同。课堂上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如教学《林海》中的这样一段:“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大兴安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树的品种多,它们的叶子千差万别,才造成有这么多种绿?鸦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是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树大小不一,有的刚长出来,有的已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老绿新绿层次多,才形成这么多种绿;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树的茂密程度不一,又因为光线的原因,才造成这么多种颜色,这也突出了大兴安岭林木之多。同学们的想法虽不够全面,但都有自己的视角,都很独特,那正是个性凸现之时,创造性萌发之机。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芽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芽”(《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假物”读书法

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提要钩玄”读书法

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己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计字日诵”读书法

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芽”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意求之”读书法

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五类四别”读书法

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五要”读书法

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贵精”读书法

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

这是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