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10478200000069

第69章 辩论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19)

马克·吐温故意将“一夫多妻”嘲弄地解释成“一夫事奉多妻(多主)”,以此解释替换原来的概念,巧妙地偷梁换柱,如此一来就能把一夫多妻纳入《圣经》关于“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的议论,从而成为《圣经》所禁止的对象。结果,使得那位摩门教徒理屈词穷,顿时哑口无言。

语言的模糊性存在是正常的,而且,也不会影响到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一般来说,辩论语言自然应该准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辩论场合,自己或己方对一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又不能不回答或者一时难以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语言来回答,这样,能够使自己或己方在对方咄咄逼人的发问面前进退自如。

模糊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一对夫妇,丈夫做错了一件事,妻子不但不理解,反而更加唠叨得令人生厌。于是,丈夫火气十足地说:“请别这样唠唠叨叨了好不好,不然,我要在桌子上痛打十巴掌了。”

“关我屁事,打呀,打。”想到肉痛的不是她自己,妻子反而火上加油。

“但是,”丈夫道,“经过这十巴掌的锻炼,第十一巴掌打在肉上可就有些功夫了。”

妻子戛然而止。大概她领会了丈夫内心的火气,不想让脸作为丈夫练功夫的沙袋吧。

遇到不便直言或不能直言的情况下,说话者故意在语言中暗含弦外之音,所强调的往往不是其表面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这种方法更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从前有个大富翁,虽然他很有钱,却是个十足的铁公鸡,一毛不拔,待人很刻薄。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正好有客人来访。他把客人留在客厅里,自己偷偷地溜到里面去吃饭。客人见他这副待客的嘴脸,心中着实不是滋味,便故意大声地说:“哎呀,真是可惜,好好一座厅堂,许多梁柱却被蛀虫蛀坏了!”

主人在里面听到了,慌忙跑出来,问道:“咦,蛀虫在哪里?”

客人两眼朝他身上打量一下,回答说:“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话表面上是说蛀虫,其实暗指主人,主人心知肚明,但也不便发作。

马克·吐温的文章善于讽刺,充满谐趣。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其人亦出语犀利,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情趣。

使用模糊语言控制局面

模糊语言措辞含糊,语义不明确,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很大的变通性,也就是说,一句话,你这样理解可以,那样理解也可以,因而在外交的场合模糊语言特别受青睐。

模糊应答变通性强,可塑性大,攻击力火,可以化解矛盾,应付刁难,摆脱困境。

在一些特殊场合,往往碰到一些不便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如果运用精确的语言,往往表达不了我们的思想感情,此时模糊应对便派上了大用场。

有人问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你为什么嫁给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少女反问道:“如果有人给你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你能不关心支票上的兑现日期吗?”

还有这样令人伤心的对话,一个问:“你和玛丽的婚约撤销了吗?”另一个答:“是的,她不愿嫁给我,嫌我穷。”一个再问:“你没有告诉她,你叔叔很富吗?”另一个再答:“告诉啦,所以她现在是我婶婶了。”

一位驻海外的士兵收到美国的女朋友的绝交信,说她要结婚了,请士兵寄还她的照片。士兵从战友那里搜来各式各样的女人照片,统统装入木箱,寄给见异思迁的女友。女友发现箱子里有一张便条,上面写道:“请挑出你自己的照片,其余的寄回来。”

小伙子在关键时刻缩手缩脚,冲不上去,也会坐失良机,惹得女友鄙视。

丈夫忍受不了凶悍泼辣的妻子的折磨,逃出家门,投宿旅馆。旅馆经理为他打开一个房间,讨好说:“住在这间房里,您会感到像自己家里一样。”这人一听,大声呼救道:“天哪,快给我换个房间吧!”

模糊应对变通性强,收缩性大,攻击力火,是一种常用的舌战技巧,广泛用于外交谈判、生活口辩。

“足够”这个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前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阿凡提当理发师,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想找机会整治他一下。

有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

“好,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嚓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说。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连声说好,又是几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来。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义施展计谋,故意误用,逗得阿訇左右为难,连连上当。

在说辩中,这种有意将对方问句语意分离曲解,以角度奇特的解释做答,借以产生极强的戏谑性效果的说辩效果。这是经常被人们用到的一种说辩技巧。

曲解本意,故意串题

在说辩中,如果你想用幽默来调节一下说辩气氛,这时你得用一种超常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切勿为常理所囿。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这一技巧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论辩中,特别是在关系比较融洽的说辩中,曲解术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因为说辩双方关系的融洽,互相都容易打破礼仪的拘谨,构成对常理的超越。

北齐高祖有一次与儒生集会,会上辩论很是热烈。石动桶问博士道:“先生,天姓什么?”博士想,北齐天子姓高,因而回答:“姓高。”石动桶说:“这是老一套,没有什么新鲜。正本经书上,天有自己的姓,你应该引正文,不要拾人牙慧。”博士道:“什么经书上有天的姓?”石动桶说:“先生你根本不读书,你不见《孝经》上说过:‘父子之道,天性也’这不是说得明明白白:天姓(性)‘也’吗?”

石动桶在这里歪曲经典的窍门是用了“性”与“姓”的谐音。特别是“也”,在原文中是语气虚词,没有任何实义,石动桶把虚词违反规律地实词化了,因而就显得极端的荒谬可笑,因而也就特别的滑稽和幽默。

诚然,我们若运用曲解经典的方法来进行说辩,所曲解的经典必须是对方所熟悉的,是对方能够理解、明白你是故意曲解的。否则,对方若不熟悉,不理解,反而对你的故意曲解,当作无意的错误,还来纠正你,那就无幽默可言了,自然也就达不到运用曲解的目的。

故意串题,以虚应实

妻子对丈夫说:“你经常说梦话,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丈夫笑着说:“还是不用吧,要是治好了这病,我就没有一点说话的机会了。”

妻子本是从关心丈夫的角度出发,实实在在劝丈夫看医生,而丈夫装作不懂,把话题引到妻子话多的问题上,说梦话是生理疾病,说话多是心理习惯,丈夫以虚对实的趣辩表达着他淡淡的抱怨,妻子能在趣辩里领悟丈夫的潜台词。

碰到别人实实在在的话语,不从实际情景出发,而是侧重联想,不给他有关问题的对口信息,将话题转向与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其他事情上,暂时中断对方原来的意念,中断必然引起对方对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品味其中的不协调,产生幽默。

宋朝吕蒙正曾三次为相,有人送他一面据说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二百里的镜子呢?”又有人送古砚给他:“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十担水,也不过值十个钱罢了。”

对别人送的珍品,吕蒙正自然是懂的,他故意用些不现实的、不关痛痒的话加以贬低,别人从实处说礼品功能好,他却故意从虚处理解,礼品的某种功能并不好使,而他设想的功能并无存在的必要,但趣辩的效果却很好,好像不是自己想拒礼,而是别人送的礼品不恰当,趣辩者大智若愚,使得对方啼笑皆非,不好再坚持送礼。

一次服装展销会上,一位营业员正在向众多的顾客介绍服装的式样,突然听到有个顾客在说:“式样不错,老点。”这位营业员一听,马上机灵地接着说:“这位同志说得对,我们设计的服装式样好,又是老店,质量保证,价格公道……”

其实,那位顾客说的是“式样老了一些”的意思,这位营业员怕其他顾客受他这句话的影响,因而灵机一动,利用词的同音关系把“老点”改换成“老店”,岔开了对自己不利的话题,模糊了对方的注意指向,有效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来。

岔题是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但要使岔题成功,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指岔开的话题与原来的话题连得上、说得通。也就是说,岔开的话题与原来的话题要有某种联系,如两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两词语意义相连、两话题概念相近、两景物同处一种语境等。二是岔题要及时。所谓及时,就是指岔题要抓紧时机,找准岔口,在对方话题尚未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离开原来的话题,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新的话题上去。

恰当使用自嘲的方法,能够使自己在论辩中掩饰失态和尴尬,能够显示自己极深的生活修养,能够活跃论辩场面气氛,愉悦人心,赢得听众,同时又兼具嘲笑对方的作用。

自我调侃能缓解压力

“娶个好女人,你会很快乐;娶个坏女人,你会成为哲学家”,是人们关于苏格拉底的笑谈。事实就是这样,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泼妇,常对他发脾气,而苏格拉底总是对旁人自嘲道:“讨这样的老婆好处很多,可以锻炼我的忍耐力,加深我的修养。”一次,苏格拉底的老婆又发起脾气来,大吵大闹不肯罢休,苏格拉底只好退避三舍。他刚走出家门,那位怒气难平的夫人突然从楼上倒下一大盆水,把他浇得像只落汤鸡。这时,被围观的苏格拉底仍然不慌不忙地说:“响雷过后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在论辩中,慷慨陈词、情绪激昂,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令其手足无措,这固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如果对方也激情饱满,侃侃而谈时,双方势均力敌,就容易使论辩成为争吵。这时,你若采取“钝”的战术——调侃术,将会收到更好的说辩效果。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有幽默感的一位,而且,他常常通过自嘲来达到雄辩的目的。

一次,林肯为了黑奴的解放与美国作家废奴运动领袖道格拉斯发生争执。进行辩论时,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人们都知道林肯的面貌很难看,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于是林肯幽默地说:“现在,请听众来评评看,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话,你认为我会戴这副面孔吗?!”

听众和道格拉斯,都被林肯的话逗笑了。作为总统,一国之元首,位于政治漩涡的中心,经常遇到非礼的语言、难缠的对手、棘手的问题、突发的事件等,如果处理不当,轻者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重者会使对方大造舆论使自己威信扫地。而林肯,他则在复杂的情况下,以机智幽默的语言、从容大度的姿态,应付着各种难堪的局面,对付各种难缠的对手,使他在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林肯调侃自己的幽默说辩术,是一种高妙的应变技巧。他用闪烁着智慧的目光看社会、看人生、看自己。他把自己作为调侃对象,并不是自轻自贱,更不是“展览”缺陷,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开朗,显示出他深刻地洞察生活,客观地理解生活的敏锐和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