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0488100000037

第37章 战火弥漫,玄机种种——解读枪林弹雨中世界战争之谜(2)

然而英国希望北美永远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而极力压制北美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填补与法国交战引发的国库亏空,英国政府想方设法加强掠夺北美殖民地民众创造的财富,巧立名目,不断征收苛捐杂税。英国的高压政策不断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他们到处抵制英货,袭击收税官吏。英国于是向北美大陆派去大量军队,控制民众反抗的局面。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打伤了6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

1773年,英国政府又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实行“茶叶税法”,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到处抵制英货,费城、纽约、波士顿等港口也拒绝给运英国茶叶的货船卸货,那些船只好停在港口里。1773年12月16日夜里,波士顿的50名青年潜到垄断北美茶叶贸易的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船上,将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全部倒入海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招致了英国的严厉报复,先后通过了四项强制性的法令,但波士顿人并没有屈服,他们反而储藏弹药,准备以武力抗衡。

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军前往搜查,并试图偷袭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两地民兵的军械库。工兵保尔·瑞维尔得知消息后,星夜疾驰,通知各个村庄的民兵组织起来,迎击英军。

1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800名英国轻步兵,在史密斯的带领下,乘着薄雾,偷偷地来到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村边。他们正要摸进村子,忽然发现村前的草坪上列队站着几十个村民。这些人个个手握着枪,怒视着英国人。这时候英军军官要求民兵放下武器。可能由于当时颇有些剑拔弩张的气氛,民兵们的解散进行得非常缓慢,当然也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正在这个时候,突然响了一枪!于是,英军士兵不顾其军官的阻止而随意扫射,民兵也开始还击,直到军官重新控制了局面,8名民兵在冲突中丧生。究竟是谁打响了第一枪,为什么打响第一枪?取证从当时就已经展开,但是现场的参与者以及目击证人众说纷纭,于是制造了这个千古之谜。

第一枪并没有引起进一步的冲突,英军继续向西进发,当天的战事从康科德爆发。在英军向波士顿返程的路上,被各地集结而至的民兵组织围追堵截,死伤200多人,直到波士顿的英兵援军赶到。之后,民兵包围了波士顿,双方发展为军事对抗。

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因此,在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中,波士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莱克星顿的枪声”也不仅仅是枪声的意思,而是转变成一个事件的代名词,即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这一仗,北美民兵共打死打伤英国士兵247人,取得辉煌的战绩。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第一枪的打响非常突然,甚至很可能是枪支走火造成的,但这一枪所触发的是双方多年敌对造成的紧张神经,这枪声像信号一样,很快传遍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从此,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燃遍了北美大地。

独立战争胜利后,人们把莱克星顿当作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赞誉它是“美国自由的摇篮”。美国人民还在莱克星顿镇中心区树立了一座美国独立战争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枪,头戴草帽的民兵铜像。碑下刻着一段铭文:“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

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无论是英国人开的火,或是美国民兵的自卫,都是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的,扣动开关的那根手指,也揭开了美国历史新的一页。这一声枪响的来源或许已经永远无法追查了,但莱克星顿的这一枪,将永远被美国人民所铭记。

英军火烧华盛顿之谜

美国白宫在1792年始建时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被称作“总统大厦”、“总统之宫”。那么它因何成为今天的样子呢?又为何名为“白宫”呢?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定的。1792年6月,一位名叫詹姆斯·赫本的年轻人到费城拜见乔治·华盛顿,希望能参与总统官邸的设计工作。20天后,赫本拿出了设计草图。10月,总统官邸动工修建,1800年交付使用。但在当时,这座建筑并不叫“白宫”。从1800年起,它是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办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在200年岁月中,白宫风云深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白宫建筑群也成了历史性建筑。

既然白宫最初建成的时候是灰色的,为什么现在成了“白宫”呢?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开始了拓疆运动。1803年,美国用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英国政府对此甚为恐慌。为了防范领土面积不断扩大的美国,英国开始袭扰美国的海上贸易,美英矛盾不断加剧。

1812年6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麦迪逊总统的对英宣战提议。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

1814年英国人分兵三路进攻美国,其中第二支是由罗伯特·罗斯统帅的4000名士兵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于1814年8月19日在亚历山大·柯克兰因和乔治·科伯恩两位将军的具体指挥下在马里兰登陆,直奔首都华盛顿。美军集中正规军和民兵7000人迎击,但英军300人的先头部队一发起冲锋,美军便溃不成军,英军因此攻占了华盛顿附近的小村布拉登斯堡。麦迪逊总统及政府成员仓皇逃往弗吉尼亚山区,临走时,机智的总统夫人多莉还不忘从墙上摘下了华盛顿的肖像,带走了《独立宣言》的原件和一批历史档案。

1814年8月24日黄昏时分,英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华盛顿。为报复当年美军焚烧多伦多市国会大厦,英军也放火焚毁了白宫、国会大厦等政府建筑。在英军士兵对白宫点火之前,英军海军上将科伯恩拾取一顶美国总统的帽子和麦迪逊总统的坐垫作为纪念品。他还与其部下享用了为麦迪逊总统和夫人准备的晚餐。大火将官邸的墙壁熏得黝黑,只是由于暴雨突至,白宫才没有化为灰烬。

不管对首都华盛顿被英军无情的焚烧一事的原因作何解释,美国总统麦迪逊及其人民似乎得出了应有的教训。麦迪逊总统从避难地返回华盛顿的白宫时,白宫昔日歌舞升平的情景不见了,只留下了大火焚烧后黝黑的墙面。总统的官邸像国家本身一样,遭到蹂躏和耻辱,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他们把华盛顿被焚视为难以忍受的侮辱。

战争之后,麦迪逊请来当年的设计者赫本,重修白宫。为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赫本用白色油漆将官邸粉饰一新。后来再次重修总统府时,人们干脆用白色的大理石来装饰它,使它成了真正的“白宫”。1901年,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用“WHITEHOUSE”(白宫)一词正式命名这座建筑,“白宫”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名词。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华盛顿遭受如此浩劫呢?长期以来,历史学家虽然苦心寻求其答案,但获得的材料甚少,即使已作出了一些答案,但也众说纷纭,很不一致。

拿破仑为何兵败滑铁卢

法国人历来忌讳提到“滑铁卢”,把它视为法兰西民族的耻辱。直到今天,人们仍把“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那么,拿破仑为何会兵败滑铁卢呢?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回法国,东山再起,很快重新控制了整个法国政权。在法国人民的支持下,拿破仑奇迹般地重又登上皇位。欧洲封建君主和英国统治阶级得到这一消息后,如临大敌,立即组织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又一次向拿破仑宣战,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绞杀。

反法联盟由英俄普奥意五国组成,可用于战场的兵力达82万以上。他们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并计划在6月底7月初攻入法国。6月中旬,心急的英普军队已到达法国的毗邻——比利时,逼近法国。英军由威灵顿统帅,拥有10万军队;普军是布吕歇尔统帅的12万多人的部队,同时,大批的俄、奥军队向法国开拔。

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拿破仑决定要在俄奥大军到达之前结束战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将英普联军各个歼灭,这样就有瓦解反法联盟的可能,从而巩固其地位。因此,拿破仑决意争取主动。6月12日,拿破仑率领12.5万大军进入比利时。16日,拿破仑指挥法军,在林尼村打败了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队。随后,拿破仑命令骑兵将领格鲁希追击普军。他自己则集中7万多兵力马不停蹄,奔赴英军据守的圣让山。17日,拿破仑错误地让军队休息了一天,并决定18日同英军元帅威灵顿指挥的英荷联军在滑铁卢(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展开大决战。而威灵顿指挥的英军早已修了坚固的工事,等待拿破仑。

18日清晨,大雨滂沱,战场泥泞,炮兵和骑兵无法展开,一直拖到中午战斗才打响。战斗一开始,双方用大炮互相轰击,骑兵、步兵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按照战前部署,在英军右翼的法军担任佯攻,遗憾的是,这些部队立功心切,把佯攻变成真正的攻击。消耗了大量兵力,更严重的是,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法军一再猛攻,曾多次突破英军防线,但因兵力不足,未能扩大战果。

正当英军难以支持之时,布留赫尔率领3万普军前来支援,而拿破仑一直相信在英援军到来之前会前来救援的格鲁希元帅的部队却始终未到。形势急转直下,英军趁势变守为攻,对法国军队发起了总攻。拿破仑把最后的预备队近卫军也投入了战斗,仍无法扭转战局。法军最后在英荷和普军的总攻下,全线崩溃。拿破仑仅带1万余名残兵败将逃回巴黎。22日,在强大的联盟武装干涉下,拿破仑被迫逊位,并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直至病死。波旁王朝在哥萨克骑兵的保护之下,回到了法国。

滑铁卢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是拿破仑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战。然而,这一战却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引起了史学家和军事评论家的极大兴趣。

有人认为,是格鲁希元帅的迟迟不到毁灭了整个法国军队,因为当时拿破仑的军队有7.2万人,英军也有7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谁的援军先到,谁将占据优势。天气情况在这场战争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它也可能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此外,如果战斗一开始就按拿破仑最初的正确战略进行,或许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滑铁卢的决战也不会发生。

也有很多人认为拿破仑用兵失误是导致他溃败的重要原因。虽然拿破仑的军事谋略举世无双,但他身边缺少能攻善战、和他配合默契的将领。他培养的一批将才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为自己所用,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后来,拿破仑在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总结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时,先是一味地责怪天气和其他将领,后又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就算有这一切原因,那场仗本来也是该我赢的。”

也许,拿破仑的失败是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结果。以往战无不胜的拿破仑无奈地接受了再一次失败的命运,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失败。

“缅因”号战舰为何突然爆炸

为了运送侨民,美国将“缅因”号军舰停泊在古巴港口,然而它却“意外”地被炸沉,是谁导演了这场事故呢?

1898年1月24日,一艘美国巡洋舰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这艘名为“缅因”(Maine)号的军舰,是美国政府借口保护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侨民的安全,才驶抵这个备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的国度。

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自由,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起义,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古巴的混乱局势给新兴的美帝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趁之机。他们对古巴垂涎已久,早在1805年,美国总统杰弗逊就赤裸裸地表示,一旦同西班牙作战,首先要占领古巴。后来,美国多次企图收买或用武力夺取古巴,都因为西班牙殖民者不愿放弃自己既得利益而未得逞。

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并未直接援助古巴。然而到了1898年初,形势突变,正当古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美国却以“帮助古巴革命”为幌子,以保护自己的侨民为借口,首派“缅因”号军舰,抵达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压力。

1898年2月15日晚,哈瓦那港口一片宁静。在静静的港湾里,美国的“缅因”号巡洋舰停泊在海面上,甲板上的美国海军士兵正在自娱自乐,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来临。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缅因”号剧烈地震颤一下,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军舰变成一个火球。官兵们不知发生什么事情,高呼乱叫,四处逃命。几个镇定的士兵刚拿起水龙头准备救火,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整条军舰慢慢地向右边倾斜。船员纷纷跳海逃生,船上350名船员只有90人死里逃生。

“缅因”号爆炸事件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各大报纸以头条位置报道这个事件。一时间,美国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但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缅因”号被谁炸掉的。

“缅因”号在爆炸前没有一点前兆,真可谓突然爆炸。不久,美国有关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这艘军舰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干脆利索而又毫不迟疑地将责任归在西班牙政府头上,并利用“缅因”号事件大做文章,在全国上下制造反西班牙的气氛,战争的阴云一下子笼罩了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西班牙的关系一触即发。4月20日,美国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逼其全部撤出古巴。西班牙政府断然拒绝,并据理力争,也随即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声称这次爆炸来自军舰内部,与他们无关。4月25日,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就这样爆发了。“缅因号事件”终于成了美西战争的导火线。

历时3个月的美西战争,以西班牙彻底失败而告终。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让出了古巴和菲律宾以及它在加勒比海的另一块殖民地波多黎各。

美西战争早已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事件,而“缅因”号战舰突然爆炸沉没的真相至今不明。当时美西两国都组织了力量进行调查,但双方调查的结论显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