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10493500000013

第13章 机遇故事(3)

垃圾堆里的发光物

1912年,英国冶金学家亨利·布里尔利受英国政府军工部兵工厂的委托,研究改进步枪枪膛易磨损而引起射击不准的缺点。这个任务非他莫属。他的思路是,在普通钢铁中加入另外一种金属,以此来增加钢的硬度,使之成为一种不易磨损的适于制造枪管的合金钢。他试着将铬掺入钢中冶炼,但结果却不能如愿以偿,冶炼得到的合金仍不耐磨,他大失所望,他只好心灰意冷地把它们扔入垃圾堆中。

许多试验失败后的合金堆在那里,垃圾越堆越多。那些废钢铁日晒雨淋,日子一久,全都生锈了,连地上也留有褐色的锈迹。大家一边清除垃圾,一边为还没有制出硬度较高的钢而苦恼不已。忽然间,布里尔利发现,垃圾堆中有几块金属在闪闪发光,这在一堆锈铁中特别耀眼。仔细一看,正是那几块原来扔掉的合金。大家争先恐后地拿过来看:样子就像普通的钢嘛,可为什么它偏偏不一样呢?他很奇怪,为什么其他的金属都生锈了,只有这几块金属没有生锈呢?它们的成分组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丢弃的东西都是乱放的,没有编码登记,他们只好将这块“奇钢”进行仔细分析,结果是:碳占0.24%,铬占12.8%,其余为铁。这就是著名的不锈钢。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锈钢就是这样被布里尔利发明出来了。

不锈钢是一类能抵抗酸、碱、盐等腐蚀作用的合金钢的总称,任何一种不锈钢都不能抵抗各种介质的腐蚀。能抵抗何种介质腐蚀,由不锈钢中的组成部分决定。常用的不锈钢有铁铬镍不锈钢和铬不锈钢两种,但具体因含量不同又可分为很多种。那种是否被磁铁吸引而鉴别不锈钢的方法是靠不住的。1915年,布里尔利取得了这一发明的美国专利,并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把不锈钢刀具;1916年他又取得了这一发明的英国专利;他还与莫斯勒合办了一个生产不锈钢餐刀的工厂,这种餐具很受欢迎,轰动欧洲,后来又传遍全世界。从此,布里尔利被尊称为“不锈钢之父”。至今各类不锈钢的产品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其实,布里尔利并不是不锈钢的惟一发明者。在20世纪初,法国居耶和波鲁兹已经发现铁中掺有铬后的金属可抗腐蚀,但他不知道能用这种合金来做什么,没有加以利用。1912年,美国赫莫斯也产出不锈钢制品,同时,德国舒特劳斯和毛勒发明了铁铬镍不锈钢,这和布里尔利不锈钢中金属的种类是一致的,也是至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不锈钢。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更没有申请专利,因而与荣誉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失之交臂,令人遗憾。

炼金者的小便

布朗德曾是一位不走运的商人,早年当过兵,行过医,后来经过一位炼金家的游说,决定放弃经商从事炼金术,企图炼得一种能点石、铜、铁等为黄金的“哲人石”,进而成为亿万富翁。他变卖所有的家产,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如锡、铅、水银和硫磺等,在一间破房里架起炉子,安上风箱,动手干了起来……锻炼点石成金的“哲人石”本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许多人都因此而误入歧途,布朗德也因此浪费了不少时光。他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不仅没有炼出“哲人石”,反而耗去了他的许多资金。幸好他岳父家很有钱,经常在经济上接济他,而且他的妻子也很贤惠,不但不抱怨他,反而经常帮助他研磨药品,拉风箱烧火,不然布朗德早就半途而废了。有了这个好的环境,再加上他那实现炼出“哲人石”的梦想,就算在实验一个接着一个地失败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死心。1669年春天,异想天开的布朗德准备从人尿中提炼一种物质以助成功。他采取先蒸馏浓缩,后过滤的方法,从大量的新鲜人尿中提取出一种黑色的粘稠状物质。然后,他把这些物质放入地窖中让其自然腐败。几个月后,他又在这些物质中加入两倍的细沙,搅匀放入曲颈瓶中干馏。经过处理后,布朗德获得了一些白色的蜡状固体,他把它们分别装在几个瓶子里备用。这时,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布朗德的妻子怕他劳累过度,匆忙赶到实验室,想劝他早点休息。可是,当她打开实验室的门,一阵怪风吹进实验室,把所有的灯火都吹灭了,实验室变得一片漆黑。布朗德急忙转身准备去点灯,他突然发现,从尿中提炼出的那些白色蜡状物,发出了晶莹美丽的蓝白色亮光,闪闪烁烁地照亮了实验台和药品。与此同时,不慎撒在地上的星星点点白色蜡状物,也在闪闪发光,就像汉堡郊外古战场上的“鬼火”一样,飘飘忽忽,时明时暗。奇怪的是这些物质尽管像火一样燃烧,但并不发热,百是一种“寒冷的火”。见此情景,夫妇二人大为震惊,立即跪倒在地,连连向“上帝”祈祷。布朗德兴奋地对妻子说:“亲爱的,快感谢上帝吧!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上帝赐与我们的冷火!”夫妇二人起身继续观看,越看越兴奋,越看越有趣,就这样,他们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布朗德发现“冷火”之后,孔德尔等人也用类似的方法制出了“冷火”。由于能发出奇妙荧光的“冷火”物质炼制十分困难,当时“冷火”的价格比黄金还昂贵!所以布朗德也因此挣了不少钱。

与他同时代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听说布朗德发现了“冷火”,立即加快了他的研究。不久,他用化学方法也制出了“冷火”,同时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详细研究,证明了“冷火”是一种化学元素——磷。

磷是一种极易自燃的物质,汉堡郊外古战场的鬼火,以及一切野外荒山、坟地中的鬼火之类,都是由于动物(包括人)的尸体分解以后,游离出来的磷在空气中,由于它的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就能燃烧。鬼火、冷火都是磷火。

炼金家布朗德虽然一直到死也没有炼出“哲人石”,但却意外地发现了化学元素磷。美国著名化学史家在谈到这段史实时诙谐地说:“炼金术可以比作《伊索寓言》里一位老人。波义耳就是在布朗德发现‘冷火’的基础上,确定了化学元素磷的。”

天花板上的蛛网

古希腊有三大数学难题,困扰了许多天才的头脑长达300年。这三大难题是:三角等分、化圆为方和不改变正立方体的形状,把它的体积增大两倍。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此呕心沥血,进行毕生的探索,问题始终悬而未决。为什么呢?他们总离不开传统几何的途径,用圆规和尺子去求解难题,结果劳而无功。直到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创立了解析几何,把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才为解决三大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勒内·笛卡尔于1596年3月31日生于图伦一个贵族家庭,他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经过多方面查询,替笛卡尔选择了当时全欧洲最著名的教会学校——拉夫雷士耶稣教会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笛卡儿因为孱弱多病,只能早晨在床上读书,由此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1612年,17岁的笛卡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此时,他已经在哲学和数学方面显示出了特殊的才能,并且与许多著名的学者成为了好朋友。

1617年,笛卡尔取得了普瓦捷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但他并不满足已掌握的书本知识,决心要走向社会,“去读世界这本大书”。他说:“除了我能够在我自己或者‘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科学之外,我绝不寻求别的科学……我决定研究我自己并竭尽全力来选择一条我应该遵循的道路。”于是,笛卡尔毅然到荷兰投身于奥伦治公爵的军队。

一天,他所在的部队开进了荷兰的布雷达城。无所事事的笛卡尔漫步在布雷达的大街上,忽然他看见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原来大街的围墙上贴出了一张几何难题悬赏的启事,能解答者获得本城最优秀的数学家的称号。好奇心驱使他将题目抄了下来。回到军营后,他开始专心致志求解这道题,经过冥思苦想和无数次运算,两天后,笛卡尔求得了答案。由此他的数学天才初露锋芒。

荷兰多特学院院长、学者毕克曼得知后,非常赏识笛卡尔的数学才华。他劝笛卡尔:“你有深厚的数学基础,才思敏捷,很适合从事数学研究。结束戎马生活吧,我相信你将来会成功的。”

毕克曼院长的良好建议对他起了重大影响。虽然笛卡尔并没有离开部队,可是他从此再没有间断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他早在拉夫雷士耶稣教会学校读书时,就听说过古希腊几何三大难题的故事,为什么将近两千年来这一问题还不能解决呢?

那时,每当他躺在床上冥思时,总是不满意他正在学习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认为“它只能使人在想像力大大疲乏的情况下,去练习理解力”;也不满意当时的代数学,感到它像“一种充满混杂与晦暗、故意用来阻碍思想的艺术,而不像一门改进思想的科学”。这些深奥的数学问题,对于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还来不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当离开学校迈入军营生活后,他忽然感到自己对此竟是如此地感兴趣!

笛卡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在认真总结前人的大量解题教训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两千多年的教训,是不是说明有些作圆题按尺规作圆公式,根本就作不出来呢?圆规和直尺毕竟是一种工具,世界上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万能的工具呢?事实上,笛卡尔已经找到了这把开启自然宝库的钥匙,这就是代数之应用于几何,即解析几何。笛卡尔已经向几何三大难题的解决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621年他退出了军界后,与数学家迈多治等朋友云集巴黎,共同探讨数学和其他科学方面的问题。当时的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势力还很强大,性格一向谨小慎微的笛卡尔,慑于法国宗教势力的淫威,于1628年移居荷兰。那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社会比较安定,思想自由,是搞学术研究的好地方。笛卡尔没有想到,这一去会长达20年之久,又是他一生中科学研究的最辉煌的时期。

他潜心于数学研究,发现两千多年来,人们在探索几何三大难题的解决时,一直在从“形”上去探求它的答案,还不曾有人怀疑这种方法的可能性。那么能不能把“形”化为“数”来研究呢?“形”和“数”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自从来到荷兰后,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

艰苦的脑力活动,使体质虚弱的笛卡尔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却依然在思索着数学问题。突然,他眼前一亮,原来天花板上,一只蜘蛛正忙忙碌碌地在墙角编织着蛛网。一会儿,它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一会儿又顺着吐出的银丝在空中移动。随着蜘蛛的爬动,它和两面墙的距离,以及地面的距离,也不断地改动着。这一刹那,一种新的数学思想萌动了,困扰了他多年的“形”与“数”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了。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性格一向很内向的笛卡尔兴奋得不顾虚弱的病体,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迫不及待地将这一瞬间的灵感描述出来。

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在平面上放上任何两条相交的直线,假定这两条线互成直角,用点到两条垂直直线的距离来表示点的位置,就可以建立起点的坐标系。

就像数学中所有真正伟大的东西一样,这个发现的基本概念简单到了近乎一目了然的程度。这样应用坐标的方法,就建立了平面上点和作为坐标的数对(x,y)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构成了平面上点与平面上曲线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把数学的两大形态——形与数结合了起来。不仅如此。笛卡尔还用代数方程描述几何图形,用几何图形表示代数方程的计算结果,从而创造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题的一门崭新学科——解析几何学。

解析几何的诞生,改变了从古希腊开始的代数与几何分离的趋向,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巨大进步。17世纪以来的数学重大发展,其中包括古希腊三大几何难题的解决、微积分理论的建立等,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笛卡尔的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它恰好提供了科学家们早已迫切需要的数学工具。17世纪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天文、航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要确定船只在大海中的位置,就要确立经纬度,这就需要更精确地掌握天体运行的规律;要改善枪炮的性能,就要精确地掌握抛物体的运行规律。而在这些研究中,涉及的已不是常量而是变量,这些变量还是相互联系的,是传统的孤立、静止的数学方法解决不了的。

解析几何正好满足了科研的这种需要,因为它可以用字母表示流动坐标,用方程刻画一般平面曲线,用代数演算代替古老陈旧的欧几里得纯逻辑推导而求出数量关系来,这就是说,解析几何使变数进入了数学,亦即使运动进入了数学,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正如后来法国数学家格拉朗日在其《数学概要》中说的:“只要代数与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解析几何,正是笛卡尔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科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