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诗三百首
1050400000021

第21章 高启 (3)

【说明】

高启生长于太湖区域商业繁荣的苏州,他的好多作品,具有市民文学的色彩,此诗即是其一。

诗题所谓“忆远”,实是疑忌怨恨,但写得很婉转,如说“客中谁为缝春衣”,就是以虚掩实,借宾定主,并不是女主人公真正关心的要旨。

为了使家庭生活过得美满些,做丈夫的冒风波之险而出外经商,求取利润,做妻子的本应体惜支持,这时却对她造成威胁。对于当时的妇女来说,这种敏感也是有现实上的根据的,并非多余。“妾今能使乌头白”,表现了这位女子的坚毅果敢,同时又无可奈何。“欲归不归在郎足”,“不能使郎休作客”,这两句便写尽女主人委屈忍受的辛酸心境。

诗人没有将女主人公写得更坚强些,然而也使人读出了历史的真实。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①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②。

钟山如龙独西上③,欲破巨浪乘长风④。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⑤,佳气葱葱至今王⑥。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⑦,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⑧,武骑千群谁敢渡⑨。

黄旗入洛竟何祥⑩,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传说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一说战国时楚威王已置金陵,秦为秣陵。明初为都城,改名南京。雨花台,在南京市南,最高处可俯瞰城关。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于此,天花坠落如雨,故名。大江,古代专指长江。②山势句,谓沿江连绵多山。山势本为抽象,江流则为具象,二者融为一体,遂别有雄奇的壮美之感。③钟山,在南京东北部,即紫金山,三峰中中峰最高。④欲破句,用《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句意。⑤瘗,埋。⑥葱葱,气象旺盛貌。《后汉书·光武帝纪》:望气者遥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王,通“旺”。⑦坐,遂,因而。⑧石头城,三国吴时为土坞,晋时加砖积石,因山为城,地形险固。故址在南京石头山后。⑨武骑句,黄初五年(224),魏文帝伐吴,至广陵,望江水盛涨,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见《资治通鉴》卷七十)⑩黄旗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陈化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问曰:“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化对曰:“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后来吴主孙皓迷信此种旧说,发兵攻晋,并云:“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因途遇大雪而还。?铁锁句,晋大将王濬攻吴,吴人于江中要害处,以铁锁横截之,逆拒晋之舟舰。王濬便用十余丈长的大炬,灌以麻油,燃炬烧断之,吴国因而出降。孙皓举家西迁入洛,所以上一句说“竟何祥”。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前三国,指魏、蜀、吴。后六朝,指建都于金陵的吴(先建都于武昌)、东晋、宋、齐、梁、陈。诗中与三国对举,三国专指吴,六朝专指南北朝的南朝。?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原籍为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帝业的发祥地也在南方。?从今句,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意。?不用句,古人以长江为天堑,使南北隔绝。《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

【说明】

洪武二年(1369),作者三十四岁。明廷诏修《元史》,以左丞相李善长监修,并征求山林遗逸之士十余人一同编修,高启即其中之一,《元史》的《历志》和《列女传》皆出他之手。这首诗便是在京城时所作。他的“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呈馆中诸公》)的名句,也作于此时。

高启既受命修史,而朱明又正当开国之初,自不免对新朝有所颂扬,除了末四句外,开头八句,也有这样的寓意:元末群雄相争,成败未卜,最后江山为明朝所得,建都城于形胜争夸的金陵。秦王空埋金宝,葱葱佳气只有至今才始旺盛。但颂扬中尚无谀媚的习气。

诗用长短句体裁写成,《高青丘集》中专列“长短句”一卷。全诗每四句一转韵,诗境以雄浑涵茫振起,中间插入感慨,这样才于抑扬之中显得深厚。

岳王墓①

大树无枝向北风②,千年遗恨泣英雄③。

班师诏已来三殿④,射虏书犹说两宫⑤。

每忆上方谁请剑⑥?空嗟高庙自藏弓⑦。

栖霞岭上今回首⑧,不见诸陵白露中⑨。

【注释】

①岳王墓,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年三十九,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皆被杀。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九:“狱卒隗顺,负飞尸逾城,至九曲丛祠,潜瘗之,以玉环殉,树双橘识焉。”孝宗时,诏复飞官,谥武穆,改葬栖霞岭,岳云祔其旁。宁宗时,封鄂王,废智果院为祠。“墓上之木皆南向,盖英灵之感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乙集卷十一,载此狱经过甚为详细。②大树句,参见上注,亦含始终不与北方的敌人妥协之意。③千年句,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注云:“诸本作‘千年遗恨’,应以‘十年’为典。”因而竟于正文中改为“十年”,改得令人吃惊。沈氏又将贺知章《回乡偶书》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改为“摧”,同样是多事。

其实只要指出“衰”字是出韵就够了。④班师句,秦桧欲将淮水以北弃与金人,因而令岳飞班师,一日间连颁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三殿,唐麟德殿一殿而有三面,故称。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诏从三殿去。”这里指宋之朝廷。⑤射虏书,古代两国交战时,有所传达,每将文书系于箭上射向对方。这里借喻对敌方的交涉。两宫,指被虏北去的徽、钦二帝。当时力主抗金的大臣,都坚持要金人归还两宫。《宋史·韩世忠传》:金帅兀术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世忠曰:“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⑥上方剑,即尚方剑。见《张中丞庙》。⑦高庙,指高宗。高宗就是庙号。藏弓,用“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⑧栖霞岭,在今浙江杭州市区内。⑨诸陵,指南宋诸帝的陵墓,大多在杭州郊外,元初曾被西僧杨琏真迦盗掘。

【说明】

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六:“宋岳武穆王祠,天下有五。在鄂者乃王开国之地,在杭者王墓之地,在汤阴者父母之乡,赣者立功之地,而朱仙镇者功之极而愤所不能忘。皆著祀典,报王亦宜。”

此诗全首悲壮苍凉,对仗极为工整,音节亦颇浏亮,在吊岳王诗中不失为白眉之作。沈德潜云:“通体责备高宗,居然史笔。”固是,但前人咏岳飞而谴讽高宗者亦颇不少,如《西湖游览志》载陶九成(宗仪)的“逆桧阴图倾大业,昭陵无意问神州。偷安甫遂邦丧志,饮痛甘忘父母仇”,即其一例。最显著的,则推文徵明《满江红》词,如下阕云:“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高宗直是诛心之论。

晚寻吕山人①

小艇载琴行,松花落晚晴。

君家最可认,隔树有书声。

【注释】

①山人,隐居者。

【说明】

时间在雨后的傍晚,地点在松花疏落的溪河边。首尾两句的琴书,点明了吕山人的志趣,诗人于晚间还要乘艇而往,又反衬了诗人自身的情操。书声是吕山人家的特征,如果那里读书的人不止吕山人一个,就不是最可认了。

全诗平淡不华,只是按照诗人的印象感写了下来,却挑起了读者无穷的联想。

秋柳

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①。

此时愁杀桓司马②,暮雨秋风满汉南③。

【注释】

①毵毵,形容细长的枝叶。②桓司马,晋代的桓温,曾任大司马。南北朝时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二大”。③汉南,汉水之南。作者《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亦云:“汉南既老司马树。”

【说明】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领琅邪郡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温所治之琅邪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金城即金陵。《晋书·桓温传》抄录此段文字时,首二句却作“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但若从江陵北伐,何必取道江南?推其致误之故,当因庾信《枯树赋》有“昔年种柳,依依汉南”语,遂疑金城为汉南地。钱大昕《晋书考异》已有考证,但后人因《桓温传》此语而致误的很多。

桓温这两句话本身已含诗意,故《世说新语》入《言语》篇。六朝人物,毕竟吐属不同,何况他这时又要离江南而北征。

秋柳原是熟题,但作者却会想到桓温的话,下即接以“暮雨秋风”,万千感慨,皆悄然自此而出,故亦成为名篇。

王士禛也写过四首七律《秋柳》,其中之一云:“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最难论。”士禛固以神韵标榜,而风神竟不及本诗。

宫女图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①?

【注释】

①夜深句,故作疑问,实是说有人来。

【说明】

旧时笔记多谓高启以此诗犯上而被祸。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小犬隔花空吠影,意何所指?答曰:太祖破陈友谅,贮其姬妾于别室,李善长子弟有窥觇者,故诗云然。李、高之得祸,皆以此也。”(徐《续本事诗》卷二也有类似记载)这倒像宋太宗之逼幸南唐小周后。但李善长及其家属之被杀在洪武二十三年,高启死在洪武七年,时间上即不符合。

高启另有一首《画犬》诗:“猧(一作‘独’)儿初长尾茸茸,行响金铃细草中。莫向瑶阶吠人影,羊车半夜出深宫。”羊车是宫闱中所用之车,晋武帝即因宠妃众多,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三,释高启此诗云:“此则不类明初掖庭事,二诗或是刺庚申君而作,好事者因之傅会也。”朱说可取。庚申君指投降明朝的元顺帝,因他生于庚申年。

唐王涯《宫词》:“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与高诗境味有相似处,而三诗所以借犬吠作衬头,当是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的“无使尨也吠”(原写男女幽会)化出。

苏李泣别图①

丁零海上节毛稀②,几望南鸿近塞飞③。

泣尽白头相别泪④,少卿留虏子卿归⑤。

【注释】

①苏李,指苏武与李陵。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君长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十九年。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苏武始回朝,拜为典属国。李陵字少卿,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任骑都尉,率步兵五千人击匈奴,战败投降。后来苏武回国,李陵置酒相贺曰:“异域之人,壹别长绝。”又起舞而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歌罢,陵泣下数行,因与武长别。②丁零,一作“丁令”、“丁灵”,古代部族名,为匈奴属国。苏武居北海时,丁零部曾盗武之牛羊。此代指匈奴地区。③几望句,匈奴与汉和亲后,汉要求苏武等回朝,匈奴诡言武已死。武属吏常惠密教汉使,诡言汉帝射猎时得北来雁,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使依常惠语以责匈奴,武乃得归。塞,sài。④白头,苏武回汉时约六十岁。⑤虏,古代汉人对其他民族的贬称。

【说明】

此诗原为题画而实系咏史,却不着议论。苏武和李陵至匈奴的时间,前后相隔仅一年。十九年后,苏武终于白首回汉,李陵则仍留塞上。全诗着力处在末句,却又似不费力,七字中两人名字占了四字,要害即在“留”与“归”二字,虽是生离,却成永诀了。

《文选》有李陵与苏武的临别赠答诗,实为后人假托。李诗有句云:“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但苏李之别在沙幕,不在河梁。再就此四句与上引李陵起舞时歌辞合看,风格截然有别,绝不像出自一人之手。但李白《苏武》末云:“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则仍用这篇假托之作为典故。

与高启同时的袁凯也有一首《题李陵泣别图》:“上林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归。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云:“词婉意严,李陵之罪自见。汉臣二字,《春秋》之笔。”

田舍夜舂

新妇舂粮睡独迟①,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

【注释】

①新妇,农家的媳妇。

【说明】

原是极为平淡的日常生活,一经诗人写来,便觉有酽酽的人情味和乡土气,成为诗化了的生活。首句的“迟”与末句的“早”是很有意思的对照,“新妇”与“行人”的关系也颇可玩味(行人极可能即是她的丈夫)。这里也反映了当时农家的贫困:如果家有余粮,何必连夜赶舂。

作者另有《田家行》一诗:“中田有禾穗不长,狼藉只供凫雁粮。雨中摘归半生湿,新妇舂炊儿夜泣。”诗境有相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