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校累朝《实录》。后因疏请皇太子出御受贺,而这时世宗称疾不视朝,怒曰:“是料我必不起也。”遂被削籍归里,居宜兴山中。
当时倭寇屡犯沿海,明廷遣工部侍郎赵文华至江南督察军情,文华为严嵩亲信,而与顺之有同年之谊,乃上疏荐顺之,于是与胡宗宪同谋讨贼,宗宪亦出文华推荐。顺之以为御寇上策,当截之海外,若任其登陆,则内地皆受祸。乃亲自出海,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后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力疾泛海,登焦山,叹曰:天使吾病,不能展其能。然使一病都堂居海中,则诸将无敢不下海。遂欲从太仓取道常熟居海中,行至通州而卒。崇祯初,追谥襄文。有《荆川先生文集》。
顺之因交结严氏父子,其晚节曾为人诟病,《明史》本传也说“然闻望颇由此损”。王世贞之父王忬为严嵩所害,有人以为是顺之进谗于严嵩之故,顺之所以死于舟中,就是王氏兄弟毒毙的。这固然是无稽之谈,但王世贞确实很憎恶他,称为“毗陵一士大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类,对顺之所以交结严嵩的原因,有较为公允的论断。明《世宗实录》也说顺之弃其长(文学)而暴其短(武功)。但顺之在抗击倭寇的战役中,固亦不失为鞠躬尽瘁。
他的诗,始学初唐,略具清华,律诗较佳。中年谈兵讲学,渐趋险怪,如“若过颜氏十四岁,便了王孙一裸身”,又如“箭箭齐奔月儿里”,“别换人间蒜蜜肠”等。但这与他的文学主张也有关系,他在《与洪文洲书》中就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俗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瑕瑜俱不容掩,此为上乘文字。”话虽如此,作诗毕竟与说闲话不同。
他的七古《峨嵋道人拳歌》、《杨教师枪歌》,写拳术,写枪法,都很生动灵活,也因为他是内行人之故。
他的五绝,也有讨人喜欢的,如《松关》:“月出照松关,松阴正满地。恐有山僧归,终夜不须闭。”《山田》:“从横乱峰里,忽此见平田。不须抱瓮汲,自有峰顶泉。”《听莺阁》:“春催金谷晓,一望百花齐。不作辽西梦,从渠着意啼。”
岳将军墓①
国耻犹未雪,身危亦自甘。
九原人不返②,万壑气长寒。
岂恨藏弓早③,终知借剑难④。
吾生非壮士,于此发冲冠⑤。
【注释】
①岳将军,指岳飞。②九原,墓地。③藏弓,鸟尽则弓无所用。《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致大夫文种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淮阴侯列传》也有类似语。④借剑,西汉槐里令朱云,曾上书成帝,愿借上方剑,以斩佞臣张禹。这里以张禹比喻秦桧等奸臣。两句意谓,并非恨藏弓(退居)不早,原知除奸之难。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七:“信乎去佞如拔山也。”⑤于此句,岳飞《满江红》词(一说系托名岳飞)有“怒发冲冠”语。
【说明】
颔、颈两联,先写死后,后写生前,末则归结到自己。但第二句“甘”字出韵。顾起纶《国雅品》云:“今‘甘’将作‘安’字,稍似理惬意完,不更深乎?”甚是。
亭遇盗次韵①
枕书觉已倦,挺剑忽相求。
惊起游仙梦,虚疑贾客舟②。
赍粮十日少③,载橐一身浮④。
淡泊堪为笑,将何谢尔偷?
【注释】
①亭,不详。,疑应作“岊”或“屺”。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但此诗不知和何人。②虚疑句,意谓强盗误以为诗人是个富商。③赍粮句,意谓他携带的粮食还不够十日之需,借喻身无余物。④橐(tuó),袋子。《诗经·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浮,轻。
【说明】
诗人在旅舍中枕书睡觉,忽然有强盗挺剑而入,惊醒了他的游仙梦,成为有趣的对照。强盗把书生看做富商,结果毫无所得,枉负盗心,反而使诗人感到不安了。诗虽游戏之作,却写得亦庄亦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