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9800000001

第1章 皮肤科(1)

湿疹

地黄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主治】血风疮、旋耳疮迁延日久,血虚化燥生风,身体或耳内生疮如粟米,瘙痒无度,疮面粗糙,上覆痂皮或鳞屑,心烦便秘,夜不得寐。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生)各9克,当归6克,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4.5克,红花、甘草(生)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早、晚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椒、酒、鸡、鹅。

黄芪化毒汤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功用】益气养血,化毒排脓。

【主治】干疥瘙痒,见血无脓。

【组成】黄芪(生)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日久不干,加白术6克,茯苓3克。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睾丸湿痒疼痛,秋冬甚,夏月减者。

【组成】肉桂0.6克,川椒、当归梢、猪苓各0.9克,蛇床子、黑狗脊各1.5克,麻黄根3克,轻粉少许,红花少许,斑蝥2个。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干掺患处。

【禁忌】忌在风寒冷湿处坐卧。

藜芦膏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主治】小儿一切头疮,以及痨疮、癣疮、湿疮,久而瘙痒不生痂者。

【组成】藜芦、黄连、雄黄、黄芩、松脂各90克,猪脂250克,矾石150克。

【用法】上药七味,研末,煎令调和。先以赤龙皮(槲木皮)、天麻汤洗,再涂抹药膏。

脂溢性皮炎

养血润肤饮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主治】面游风,初起面目浮肿,燥痒起皮,如白屑风状,渐渐痒极,延及耳项,有时痛如针刺。现用于皮肤瘙痒症,牛皮癣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红皮症等病久血虚风燥而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舌质红者。

【组成】当归9克,熟地、生地、黄芪各12克,天冬(去心)、麦冬(去心)各6克,升麻、片芩各3克,桃仁泥、红花各2克,天花粉4.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如大便燥结,可加大麻仁、郁李仁各9~15克;如风盛痒甚,加明天麻4.5克,同时宜配合外治,如生猪油或鳗鲡油涂抹局部。

【禁忌】药后禁食荤腥、鱼、虾、螃蟹或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饮食。

神梭散

【来源】《扶寿精方》。

【功用】去风屑垢腻。

【组成】当归、白芷、黑牵牛、诃子、荆芥、侧柏叶、威灵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临卧擦发内,次早理之。

日光性皮炎

青蒿饮

【来源】《洞天奥旨》卷十三。

【主治】日晒疮。

【组成】青蒿30克。

【用法】上药捣碎。以冷水冲之,取汁饮,将滓敷疮上。

柏黛散

【来源】《洞天奥旨》卷十三。

【主治】日晒疮,火癍疮。

【组成】黄柏6克,青黛6克。

【用法】上药各研末。麻油调搽。

漆疮

柳枝膏

【来源】《普济方》卷四〇七。

【主治】漆疮,四肢壮热。

【组成】垂柳枝150克,苦参6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药锉为粗末。每用30克,以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滤去滓,碾入好墨半匙头,拌令匀,再熬成膏,以瓷盒盛,候冷,每用少许,涂于疮上。

冻疮

阳和解凝膏

【来源】《外科全生集》。

【异名】阳和膏(《经验方》卷上)。

【功用】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

【主治】寒湿凝滞所致之阴疽、流注、瘰疬、冻疮、乳癖等阴性疮疡;兼治筋骨酸痛,寒性疟疾(贴背心)。现用于淋巴腺结核及胸壁结核硬结期、Ⅰ~Ⅱ度冻伤、骨与关节结核初期等。

【组成】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活白凤仙梗120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芨各60克,川芎12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用法】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夜油冷后称准分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如神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主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

【组成】川大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新汲水调,搽疮面。

柏叶膏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主治】冻疮。

【组成】柏叶(炙干为末)120克,杏仁(去皮研)30克,头发30克,盐(研)15克,乳香(研)7.5克,黄蜡30克,油700毫升。

【用法】上七味先煎油沸,次下五味药,以发销尽为度,次下黄蜡搅匀,瓷器中收。先以冷开水洗疮,以绵裹干,后以药涂,即以软帛包裹,勿令寒气侵入,每日一洗一换,如疮渐愈,即三四日一换。

黄水疮

川粉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主治】月蚀疮及黄水等疮。

【组成】穿山甲(炒)、铅粉(炒)、轻粉(隔纸微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掺患处;干则用麻油调敷。

升麻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主治】黄水疮。

【组成】当归尾、赤芍药、金银花、连翘(去心)、牛蒡子(炒)、栀子(生)、羌活、白芷、红花、防风、生甘草、升麻、桔梗(小剂各3克;中剂各5克;大剂各6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服。

【加减】若疮生头面,减去当归尾、红花。

青蛤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主治】黄水湿热等疮。

【组成】蛤粉(煅)30克,石膏(煅)30克,轻粉15克,生黄柏15克,青黛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先用麻油调成块,次加凉水调稀,将疮洗净,薄涂患处。

蛇床子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治】肾囊风,干燥极痒,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

【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各15克,缩砂壳9克,土大黄、苦参各15克,老葱头7个。

【用法】上药以水1升,煎数滚,倾入盆内,先熏,候温浸洗。

浸淫疮

螵蛸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湿热破烂,毒水淋漓等疮,或下部肾囊足股肿痛,下疳诸疮。

【组成】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或人中黄、硇砂亦可)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先以百草多煎浓汤,乘热熏洗后,以此药掺患处;如干者,以麻油或熬熟猪油,或蜜水调敷。

【加减】若肿痛甚者,加冰片少许更妙;若湿疮脓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煅过官粉亦可,煅制炉甘石更佳。

燥湿丹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浸淫疮。

【组成】蛇床子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末,干掺患处。

天泡疮

石珍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清热泻火,燥湿止痒。

【主治】天疱疮,日久破烂,疼痛不已,脓水淋漓。现用于急性、亚急性皮炎。

【组成】石膏(煅)、轻粉各30克,青黛、黄柏末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先以甘草汤洗净,后以此药掺之,其疼即止。

玳瑁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主治】时行豌豆疮,及赤疮疹子。

【组成】生玳瑁、生犀角各以冷水浓磨汁200毫升。

【用法】同搅令匀,每服50毫升,微温,一日5服为佳。

柏叶散

【来源】《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主治】天疱疮。

【组成】石柏末4.5克,轻粉3克,雄黄3克,青黛6克,滑石3克,寒水石(煅)6克,银朱4.5克,辰砂1.5克,铅粉6克,侧柏叶末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丝瓜叶汁调涂。

解毒泻心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清心解毒。

【主治】心经火旺,酷暑时生天疱,发及遍身者。

【组成】黄连、防风、荆芥、山栀、黄芩、牛蒡子、滑石玄参、知母、石膏各3克,甘草、木通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400毫升,灯芯草20根为引,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脓疱疮

何首乌汤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功用】清利湿热,祛风解毒。

【主治】湿热风毒,遍身脓窠,黄水淋漓,肌肉破烂。

【组成】何首乌、黄连、防风、金银花、荆芥、苍术、白鲜皮、甘草、苦参、连翘、木通等量。

【用法】上药以灯芯为引,水煎服。或为细末,水叠为丸,每服9克,用淡酒送下。

【加减】溏泄,加泽泻;夏热,加栀子、黄芩;身痒,加白蒺藜;脾胃弱者,去苦参,加赤茯苓。

鲫鱼膏

【来源】《疡医大全》卷七。

【主治】无名肿毒,脓窠疮疖。

【组成】大蛤蟆、活乌背鲫鱼各7个,蓖麻仁360克。

【用法】麻油1千克,同蛤蟆、鲫鱼、蓖麻仁文武火熬枯,滤去滓,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入真轻粉120克,铅粉360克,收藏。临用取膏摊贴。

阴疮

牡蛎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〇一。

【主治】阴囊两旁生疮,阴湿水出,奇痒难忍;或两腋、手足心湿汗。

【组成】枯白矾120克,黄丹(炒)60克,牡蛎粉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遇夜睡时,手捏药于痒痛处擦之,不一时又擦之。三四次后顿减。次夜再擦,虽大减又擦。后日自然平复。如腋汗者顿擦即可。脚汗先擦大减,又擦后装药于靴,或鞋底上、脚板上涂药,或缠脚裹之亦可。

蓝叶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四。

【主治】诸丹发热赤肿。

【组成】白芷、柴胡、知母、杏仁(去皮)、川芎、赤芍药生地黄、川升麻、干葛、生甘草各7克,烂石膏、栀子仁各3.75克,蓝叶(晒干)7.5克。

【用法】上药锉细。每次4.5克,以水煎服。

【加减】热甚,加黄芩、玄参。

癣疮

三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主治】一切癣疾。

【组成】蒺藜子(炒)、海桐皮(锉)、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30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15丸,温水或盐汤送下。

土大黄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惟痒不痛者。

【组成】硫磺240克,生矾120克,点红川椒60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末,用土大黄根捣汁,和前药调成膏。新癣抓损擦之,多年顽癣加醋和擦,如日久药干,以醋调搽,牛皮癣用穿山甲抓损擦之。

土荆皮散

【来源】《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主治】一切风湿癣癞痒风。

【组成】土荆皮、吴茱萸、洋庄、西丁、人信、斑蝥、番八仁、明矾、川椒、细辛、海桐皮、槟榔、胆矾、煅皂矾、皮硝、巴豆仁、蛇床子、烟胶、雄黄、桃丹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烧酒浸搽。

川槿散

【来源】《鲁府禁方》卷四。

【主治】一切顽癣。

【组成】大斑蝥7个(小者10个,去头、足),巴豆5个(去油),川槿皮9克(为末)。

【用法】上药三味,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搽。稍时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马蹄膏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主治】一切癣。

【组成】白马蹄(煅存性)。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取马齿苋捣烂,加水煎成膏,调前末搽之。

马齿苋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主治】杨梅遍身如癞,发背诸毒,顽疮、臁疮,久不收口,及湿癣,白秃、丹毒等。

【组成】马齿苋。

【用法】上药一味,干品每用30~60克,鲜品用60~120克,水煎或酒水煎服;外用捣烂外敷,或取汁用。

玉容肥皂

【来源】《疡医大全》卷十二。

【异名】玉容肥皂丸(《冯氏锦囊》卷十九),肥皂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功用】去瘢润肤。

【主治】白斑,黑点,白癣,诸般疮痕。

【组成】白芷、白附子、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丁香甘松、草乌、杏仁、绿豆粉各30克,儿茶9克,密陀僧、樟脑各15克,白蔹、山柰、猪牙皂各12克,皂角(去里外皮筋并子,只取净肉)12克,轻粉9克。

【用法】先将皂角肉捣烂,入鸡蛋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末同皂角、鸡蛋清和丸。擦面。

必效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年久顽癣。

【组成】川槿皮120克,海桐皮、大黄各60克,百药煎42克,巴豆(去油)4.5克,斑蝥(全用)1个,雄黄、轻粉各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阴阳水调药,将癣抓损,薄敷。药干必待自落。

何首乌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功用】养血祛风。

【主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疥癣瘙痒,或生瘾疹,搔之成疮,肩背拘倦,肌肉顽痹,手足皲裂;并治紫癜、白癜。

【组成】荆芥穗、蔓荆子(去白皮)、蚵蚾萆(去土)、威灵仙(净洗)、何首乌、防风(去芦、叉)、甘草(炙)各2.5千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3克,食后用温酒或沸汤调下。

青金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主治】小儿疥癣眉炼,或延及遍身瘙痒,或脓水淋漓,经年不愈。

【组成】松香60克,真蛤粉15克,青黛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用烛油调搽,或干掺之。

苦参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主治】风湿热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麻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

【组成】苦参100克,荆芥(去梗)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用好茶或荆芥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