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肺桂枝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功用】温肺降气。
【主治】肺胀,虚满而喘咳。
【组成】桂枝1.5克,当归6克,茯苓6克,沉香1.5克,苏子4.5克,橘红3克,半夏3.6克,瓜蒌仁12克,桑皮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加姜汁5毫升冲服。
劫痨散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异名】劫痨汤(《景岳全书》卷六十一)。
【主治】心肾惧虚,咳嗽,唾中有红丝,发热盗汗,名曰肺痿。
【组成】白芍180克,黄芪、甘草、人参、当归、半夏(洗)、白茯苓、熟地黄、五味子、阿胶(炒)各6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生姜12片,大枣3个,煎取200毫升,温服,每日3次。
肺痨
补气黄芪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肺痨。饮食减少,气虚无力,手足颤掉,面浮喘嗽。
【组成】黄芪(锉)、人参、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焙)白术、五味子、肉桂(去粗皮)、熟干地黄(焙)、陈橘皮(去白,焙)、阿胶(炙燥)各30克,当归(切,焙)、白芍药、牛膝(酒浸,切。焙)各23克,甘草(炙,锉)15克。
【用法】上十四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9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补虚款冬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异名】补肺款冬花汤(《普济方》卷二十七)。
【主治】肺痨痰嗽,日渐羸瘦。
【组成】款冬花22.5克,人参15克,升麻15克,桔梗22.5克(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0克,白茯苓(去黑皮)22.5克,甘草(炙,锉)4克,干姜(炮)7.5克,柴胡(去苗)45克,天门冬(去心,焙)15克,鳖甲(去裙裥,醋炙)30克,黄芪(细锉)15克,桑根白皮(锉,炒)22.5克,肉苁蓉(酒浸,去皴皮,炙)30克。
【用法】上十四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每日3次。
琼玉膏
【来源】《古今医统》卷四十四。
【主治】虚痨干咳。
【组成】人参360克,茯苓450克,琥珀、沉香各15克,大生地黄5千克(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甚忌铁器),白蜜2.5千克(熬,去沫)。
【用法】先将地黄汁同蜜熬沸搅匀,用密绢滤过,再将人参等研为极细末,和蜜、汁入银、瓷瓶内,用绵纸十余层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浸没瓶头,用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过油,再用单蜡纸扎口悬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气,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5~10毫升,用温酒30毫升调服;不饮酒入,用白汤调服亦可。制此药须在净室中。
新定拯阴理痨汤
【来源】《医宗必读》卷六。
【异名】拯阴汤(《证治汇补》卷二)、救阴理痨汤(《冯氏锦囊》卷一)。
【功用】滋阴益肺,清肝凉心。
【主治】肺痨。阴虚火动,皮寒骨热,食少痰多,咳嗽气短,倦怠心烦。
【组成】牡丹皮3克,当归身3克(酒洗),麦门冬3克(去心),甘草(炙)1.2克,薏苡仁9克,白芍药2.1克(酒炒),北五味0.9克,人参1.8克,莲子9克(不去皮),橘红3克,生地黄6克(忌铜铁器,酒、姜汁炒透)。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枣1枚,煎至200毫升,分2次徐徐呷之。
【加减】肺脉重按有力者,去人参;有血,加阿胶、童便;热盛,加地骨皮;泄泻,减归、地,加山药、茯苓;甚倦,用人参9克;咳有燥痰,加贝母、桑皮;嗽有湿痰,加半夏、茯苓;不寐、汗多,加枣仁。
四、脾胃病症
呕吐
化逆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主治】暑月受邪,郁于中焦,上吐下泻,手足厥冷,筋脉抽掣。
【组成】黄连1.8克,吴茱萸0.9克,厚朴3克,青皮3克,霍香4.5克,木瓜3克,木香1.5克,白蔻1.8克,独活3克,乌药3克,蒺藜12克,茯苓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藿香安胃散
【来源】《脾胃论》卷下。
【异名】藿香安胃汤(《古今医统》卷二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即呕吐。
【组成】藿香、丁香、人参各7.5克,橘红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水350毫升,加生姜1片,同煎至250毫升,空腹时和滓冷服。
橘皮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生姜橘皮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六)、小橘皮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七引《伤寒指掌图》)。
【功用】行滞,止呕。
【主治】干呕哕,手足厥冷者。
【组成】橘皮6克,生姜12克。
【用法】上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下咽即愈。
丁夏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脾胃虚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组成】丁香、半夏各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同煎,温服。
丁香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主治】胃寒哕逆。
【组成】丁香、柿蒂各3克,甘草(炙)、良姜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趁热服,不拘时候。
槟榔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主治】呕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酸水吐出。
【组成】槟榔60克,人参22.5克,茯苓30克,橘皮22.5克,荜拨2.5克。
【用法】上五味,捣筛为散。取生姜75克,连皮捣,绞取汁,加温,入药末3克搅调,顿服之,每日1服;渐加药至4.5克。下痢多则减量,以微利为度。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酢物、生冷、油腻、猪、鱼等。
丁附汤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主治】中脘停寒,食物入口即吐,饮食喜热者。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炮)、青皮、陈皮、丁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黑丸子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消食去积。
【主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或心腹疼痛,中虚积聚,飧泄,赤白痢下。
【组成】乌梅肉7个,百草霜22克,杏仁(去皮、尖,别研)3~7枚,巴豆(去壳并油)2枚,半夏(汤泡7次)9枚,缩砂仁3~7枚。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次服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或姜汤送下。
青木香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功用】行气破滞,祛痰逐水。
【组成】补骨脂(炒香)、荜澄茄、槟榔(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各1.2千克,黑牵牛7.32千克(炒香,别捣末3.6千克),木香6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牵牛末拌匀,渐入清水搅和作丸,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茶、汤、熟水任下,食后服。每酒食后可服5~7丸。
青橘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功用】和胃气。
【主治】干呕。
【组成】青橘皮(汤浸,去白)、甘草(锉)各30克,木香15克,白芷7.5克,枳壳(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各15克。
【用法】上六味,先将甘草炒微黄色,后入诸药同炒褐色,捣罗为末。每服3克,入盐沸汤服。
反胃
丁香煮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脏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咳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反胃吐逆,四肢逆冷。
【组成】丁香(不见火)、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川乌(炮,去皮、脐)、陈皮(去白)、干姜(炮)、良姜(炮、去芦头)各120克,益智仁(去皮)165克,胡椒60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粗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盐1捻,煎至10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滓再煎。病退即止。
螺泥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十六引《经验良方》。
【主治】积热反胃呕噎。
【组成】田螺不拘多少。
【用法】将田螺放入洗净瓷盆中,用水养之,令吐出泥,用米筛张灰于地上,却将绵纸铺于灰上,去已养田螺,令泥水出澄清,旋去上面清水,却将泥倾于纸上,候泥干调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藿香汤下,立愈。
【附注】螺性至凉,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吞以藿香汤,假其辛劳开胃而已。
二汁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主治】反胃。
【组成】甘蔗汁500毫升,姜汁250毫升。
【用法】二味和匀。每次温服250毫升,每日3次。
丁沉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胃寒气上逆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恶心,噫气吞酸,不思饮食,呕吐不止,及反胃嗝气,宿食留饮,心痛霍乱;妇人血气心腹疼痛。
【组成】甘草(炙)、青皮(去瓤,锉,炒)、丁香、白豆蔻仁沉香、木香、槟榔、肉豆蔻仁各150克,白术(锉,微炒)1.2千克,人参(去芦)、茯苓(去皮)、诃子(煨,取皮)各30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裂)各75克,麝香(别研)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麝香令匀,炼蜜和丸,如酸枣大。每服1丸,细嚼,炒生姜、盐汤送下;温酒亦可。空腹时服。
养血助胃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功用】养元气,健脾胃,生血脉,调荣卫。
【主治】呕吐反胃愈后,气血两虚者。
【组成】当归(酒洗)30克,川芎30克,白芍(盐、酒炒)36克,熟地黄(姜汁浸,炒)24克,人参15克,白术(土炒)40克,白茯苓)8克,甘草(炙)9克,山药(炒)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扁豆(姜汁炒)18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打姜汁、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空腹时用白滚水送下。
济急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功用】温中祛寒,化痰止呕。
【主治】脾胃虚寒,痰饮留滞,呕吐不止。
【组成】附子1枚(切下盖,取出肉,纳丁香在内),丁香49枚。
【用法】上药二味,用生姜汁略浸,同入瓷瓶中,重汤煮之令干,捣为细末,过筛。每服3克,含化咽津。
韭汁牛乳饮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主治】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反胃便秘。
【组成】韭菜汁60毫升,牛乳60毫升。
【用法】上药加生姜汁10毫升,和匀温服。
茯苓泽泻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主治】反胃,吐而渴欲饮不者。
【组成】茯苓25克,泽泻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
【用法】上药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纳泽泻,再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每日3次。
吐酸
丁香煮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主治】噫醋吞酸,不欲饮食。
【组成】丁香15克,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白术、白芷、桂枝(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生姜作曲,焙)、甘草(炙,锉)人参各30克,干姜(炮裂)15克,槟榔(锉)、高良姜、肉豆蔻(去壳)各7.5克。
【用法】上药13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9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苍连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郁积吞酸。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30克,陈皮30克,半夏30克(姜汁炒),黄连45克,白茯苓30克,吴茱萸(炒)30克。
【用法】上药研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饭后服。
【功用】清肝解郁,燥湿化痰。
【加减】夏月倍用黄连;冬月倍用吴茱萸。
咽醋丸
【来源】《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主治】吐酸,吞酸。
【组成】茱萸(去枝梗)15克(煮,晒干),陈皮(去白)15克,黄芩(炒)15克,苍术23克,黄连30克(细切,用陈墙壁泥同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
黄芩茱萸丸
【来源】《简明医彀》。
【主治】湿热吐酸。
【组成】黄连30克(陈土炒),苍术23克,黄芩(土炒)、陈皮、吴茱萸各38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6克,津液咽下。
解酒
连葛解醒汤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二引《证治大还》。
【主治】酒积,腹痛泄泻。
【组成】黄连、葛根、滑石、山栀、神曲、青皮、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加茵陈、泽泻、猪苓、肉桂,分利湿热尤妙。
葛花散
【来源】《肘后方》卷七。
【主治】酒醉。
【组成】葛花、小豆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为散。每服2~3克。又时进葛根饮、枇杷叶饮,或先食盐1克,再饮酒亦佳。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御药院方》卷八补。
雄黄圣饼子
【来源】《脾胃论》卷四。
【主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不快。
【组成】雄黄15克,巴豆100枚(去油、心、膜),白面300克(炒,筛2次)。
【用法】上三味,除白面外,余药同研细末,再与面和匀,用新汲水搅和作饼,如手大,以浆水再煮至浮于水上,漉出,看硬软,捣作剂,丸如梧桐子大,然后擀作饼子。每次服5~7饼,渐加至10~15饼,空腹时用茶或酒送下。嚼食一饼,利一行;二饼,利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