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9800000018

第18章 内科(12)

清气散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脾胃虚弱,脏腑挟寒,中气不和,清浊不分,停痰积冷,腹内膨胀,肠鸣飧泄,手足厥冷,脐腹疼痛,呕吐恶心,胸膈不快,困倦少力,肢节怠堕。

【组成】缩砂仁、白豆蔻仁、白茯苓(去皮)、诃子(炮,取肉用)各7.5克,人参(去芦)、京三棱、胡椒、良姜(炒)各15克,檀香,丁香(不见火)30克,木香7.5克(不见火),干姜(炮、洗)、橘红各45克,甘松香60克(灸),青皮(汤泡,去瓤)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入盐少许,煎大枣汤调下,或用盐开水冲服亦可,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次服。

一服饮

【来源】《医说》卷三引《类编》。

【异名】二妙香良散(《医学入门》卷六)。

【主治】心脾疼痛,数年不能得愈。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陈米饮下。

强中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健脾益气,和中消痞。

【主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过饮寒浆,以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者。

【组成】干姜(炮,去土)、白术各30克,青皮(去白)、橘红、人参、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制炒)、甘草(灸)各15克,草果仁、丁香各90克。

【用法】上药咀。每次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减】呕者,加半夏15克;食面致胀满,加萝卜子15克。

撞关饮子

【来源】《奇效良方》卷四十一。

【主治】关格不通,气不升降,胀满。

【组成】丁香(不见火)、沉香(不见火)、砂仁(去壳)、白豆蔻(去壳)、三棱(去毛,炮)、香附(去毛)、乌药各4.5克,甘草(灸)1.5克。

【用法】上药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塌气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功用】温中行气。

【主治】寒气郁结,虚胀腹大,手足冷厥,面青气急。

【组成】胡椒30克,蝎尾(去毒)15克,(一方有木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未,面丸如粟米大。每服5~20丸,陈米饮下,不拘时候。

【附注】本方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降气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功用】行滞气,消胀满。

【主治】腹胁气滞,胀满疼痛。

【组成】茴香子(微炒)、木香、桂枝(去粗皮)、槟榔(锉)、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各30克,莱菔子、京三棱(煨、锉)、青橘皮(汤,去白,焙)各25克,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香熟)30克。

【用法】上药九味,捣罗为末,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服。

栀子厚朴汤

【来源】《伤寒论》。

【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组成】栀子9个(劈),厚朴12克(炙,去皮),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2次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橘叶青盐汤

【来源】《医学从众录》卷六。

【主治】肝气胀。

【组成】乌梅3个,鲜橘叶9克,青盐1克,川椒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空腹时服。

吴茱萸汤

【来源】《宣明论方》卷一。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木香化滞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四十一。

【主治】气滞不行,心腹满闷。

【组成】木香、姜黄、青皮(去皮)、砂仁(去壳)、人参、槟榔、白术各6克,白茯苓(去皮),白檀香各6克,白豆蔻、藿香、橘皮、大腹子、桔梗各1.5克,炙甘草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空腹时稍热服;或食前沸汤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硬物。

异香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胃气不和,腹胁膨胀,痞闷噎塞,喘满不快,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气痞,腹中刺痛。

【组成】石莲肉(去皮)30克,蓬莪术(煨)、京三棱(炮)、益智仁(炮)、甘草()各180克,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90克,厚朴(去粗皮,姜汁炙)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盐少许,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候,盐汤或盐酒调均可。

大正气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脾胃祛弱,风寒湿邪内侵,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组成】厚朴(姜制,炒)、藿香叶、半夏(汤泡7次)、橘红、白术各30克,甘草(炙)、槟榔、桂枝(不见火)、枳壳(去瓤,麸炒)、干姜(炮)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2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川连戌己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脾实腹胀,肚腹时热。

【组成】白芍药、甘草、川黄连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呃逆嗳气

顺气消滞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功用】顺气消滞,降逆和胃。

【主治】食后气滞呃逆,连声不止者。

【组成】陈皮6克,半夏(姜炒)6克,白茯苓(去皮)9克,丁香0.9克,柿蒂2个,黄连(姜炒)0.6克,神曲(炒)6克,香附6克,白术4.5克,竹茹12克,甘草2.4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5片,以水煎服。

南极丸

【来源】《鲁府禁方》卷一。

【主治】胃中痰火气郁所致之嗳气。

【组成】南星(汤泡透,切片,姜汁炒)、半夏(制同上)、软石膏、香附(童便浸,炒)、栀子(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临卧时用生姜汤下。

人参复脉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主治】呃逆而无脉者。

【组成】人参6克,白术4.5克(去芦),麦门冬(去心)6克,白茯苓(去皮)9克,五味子1.2克,陈皮6克,半夏(姜炒)6克,竹茹12克,甘草2.4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5片,以水煎服。

橘皮干姜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主治】伤寒哕逆不止。

【组成】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60克,人参30克,甘草(炙)60克。

【用法】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12克,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日进3服。

人参白术汤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主治】气虚呃逆。

【组成】人参、黄芩、柴胡、干葛、栀子仁、甘草(炙)各15克,白术、防风、半夏(泡7次)、五味各等分。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加生姜3片,以水煎服。

除湿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四。

【功用】燥湿健脾。

【主治】周身重着,多食生冷,吐痢俱作。

【组成】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甘草9克,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噎嗝

王道无忧散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噎嗝反胃。

【组成】当归、白芍(土炒)、川芎、生地黄各2.4克,赤芍1.5克,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3.6克,赤茯苓、砂仁枳实(麸炒)、香附、乌药、陈皮、半夏(姜汁炒)、藿香、槟榔、猪苓、木通、天门冬(去心)、黄柏(人乳炒)、知母(人乳炒)、黄芩(炒)各2.4克,粉甘草0.9克。

【用法】上药锉一剂。以水煎温服。

磨脾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功用】温脾消食。

【主治】嗝气宿食不消。

【组成】木香、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草豆蔻(去皮)、干姜(炮)各7.5克,陈曲(炒)、麦芽(炒)各30克。

【用法】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入盐点服,不拘时候。

橘皮麻仁丸

【来源】《李氏医鉴》卷四。

【主治】噎嗝血少,大便闭结。

【组成】橘皮、杏仁、麻仁各90克,郁李仁15克。

【用法】上药以橘皮为末,3仁俱捣,将枣煮取肉,同捣和丸。每服40~50丸,枳实汤下。

九物五嗝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八引《延年秘录》。

【主治】忧嗝、气嗝、食嗝、寒嗝、饮嗝等五嗝。

【组成】麦门冬(去心),蜀椒(汗)各90克,远志90克(去心),甘草150克(炙),附子30克(炮),干姜90克,人参120克,桂心90克,细辛90克(夏月可酌加麦门冬、甘草、人参的用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含化,日3~4次,夜1~2次。若不能贪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尽服之。

【禁忌】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九仙夺命丹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反胃,痰涎壅盛。

【组成】南星(姜制)9克,半夏(姜制15克,枯明矾15克,枳壳(麸炒)30克,厚朴(姜制)15克,人参9克,木香12克,豆豉(洗)30克,甘草9克,阿魏9克,糖球子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老米打糊为饼,如钱大,瓦上焙干,晴夜露过。每服1饼,细嚼,以姜煎平胃散送下。

泄泻

人参豆蔻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八。

【主治】妇人久泄不止。

【组成】人参、肉豆蔻、干姜、厚朴、甘草、陈橘皮各30克,川芎、桂心、诃子、北茴香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90毫升服。

封脐丹

【来源】《惠直堂经验方》卷一。

【主治】痢疾,水泻;妇人白带。

【组成】丁香7个,肉果1个,牙皂60克(去筋),大倍子1个(炒),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醋调和为丸,如绿豆大。用时放入脐内,外贴膏药。

珍宝三生丹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主治】半肢瘫痪,痖疯。

【组成】火麻仁、大黄、山萸肉、山药、菟丝子、枳壳(炒)、槟榔、牛膝各90克,郁李仁、车前子、独活各10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以茶、酒送服。

春泽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二。

【主治】伤暑泄泻,泻后仍渴,小便不利。

【组成】五苓散加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二术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肝强脾弱,气泄,湿泄。

【组成】白术(炒)6~9克,苍术(米泔浸,炒)3~6克,芍药(炒黄)6克,陈皮(炒)4.5克,炙甘章3克,茯苓3~6克,厚朴(姜汤炒)3克,木香1.8~2.1克,干姜(炒黄)3~6克,泽泻(炒)4~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210毫升,空腹时服。

二圣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主治】小儿脏腑不调,时或泄泻,日久不愈,羸瘦成疳。

【组成】川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豆大。海服20~30丸,米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频服,不拘时候。

便秘

参仁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气壅风盛,大便秘结后重,疼痛烦闷。

【组成】麻子仁、大黄各90克,当归身30克,人参2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熟水送下。

三仁粥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脾肺燥涩,便难瘙痒。

【组成】柏子仁、松子仁、甜杏仁各等分。

【用法】上药加用糯米,煮粥食之。

【附注】本方原名“二仁粥”,现据其组成改。

当归丸

【来源】《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二。

【主治】热入血分,大便秘结,三五日不通者。

【组成】当归15克,黄连4.5克(炒),大黄7.5克,甘草(炙)3克,紫草9克。

【用法】先以当归、紫草熬成膏,其余三味研为细末,以膏和为丸,如胡椒大。3岁以下服10丸,8岁服20丸,空腹时用清米汤下,以痢为度。

枳实导滞丸

【来源】《内外伤辨》卷下。

【主治】湿热积滞内阻,胸脘痞闷,下痢或泄泻,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沉实。

【组成】大黄30克,枳实(麸炒,去瓤)、神曲(炒)各15克,茯苓(去皮),黄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各10克,泽泻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