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9800000037

第37章 儿科(2)

吹喉青黄散

【来源】《白喉条辨》。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去涎。

【主治】白喉。喉间红肿而痛,甚则颈项亦肿,痰涎较多者。

【组成】飞青黛、西牛黄、老式大泥冰少许(新式者不可用)、西瓜霜、西月石、濂珠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用吹喉中。若咽燥者,用上白蜜,或鲜嫩侧柏叶捣汁调敷。

加减滋阴清肺汤

【来源】《喉痧症治概要》。

【主治】疫喉白喉,内外腐烂,身热苔黄,或舌质红绛,不可发表者。

【组成】鲜生地18克,细木通2.4克,薄荷叶2.4克,金银花9克,京玄参9克,川雅连1.5克,冬桑叶9克,连翘壳9克,鲜石斛12克,甘中黄2.4克,大贝母9克,鲜竹叶30张,鲜芦根(去节)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血府逐淤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上焦淤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淤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淤斑或淤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淤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淤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青凤散

【来源】《喉症指南》卷四。

【主治】白喉及喉风一切热证。

【组成】青果炭9克(烧存性)、川贝、黄柏、儿茶、薄荷叶各3克,冰片2.4克,凤凰衣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再入乳钵内和研匀,收储瓷瓶封固。用时取少许,吹患处。

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卷上。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喘促气逆,甚至鼻翼翕动,脉数。

【组成】大生地6克,麦冬3.6克,甘草1.5克,元参4.5克,贝母2.5克(去心),丹皮2.5克,薄荷1.5克,炒白芍2.4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体虚,加大熟地;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语迟、不语

鸡头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主治】小儿诸病后,六七岁不能语者。

【组成】雄鸡头1枚(烧灰),鸣蝉3枚(微炒),甘草15克,(炙微赤,锉),川大黄30克(锉,微炒),麦门冬30克(去心,焙),当归23克(锉,微炒),黄芪23克(锉),芎23克,远志15克(去心),木通15克(锉),人参15克(去芦头)。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候服。

菖蒲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五。

【主治】外感风寒,客于哑门,卒不能语。

【组成】菖蒲、桂心、远志(去心,甘草水煎)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3克,以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鸡胸、龟背、牙齿不长

加减葶苈丸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功用】清肺泻火。

【主治】小儿肺热,致成龟胸,其胸高起状如龟样者。

【组成】大黄(煨)、天冬(去心)、杏仁(去皮、尖,另研)、百合、桑白皮(炒)、木通、甜葶苈(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末,以蜜调和为丸。滚白水送下。

龟背丸

【来源】《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异名】龟胸丸(《婴童百问》卷五)。

【主治】饮热伤肺,肺气胀满,而成龟胸、龟背。

【组成】大黄0.9克(炒),天门冬(去心,焙)、百合、杏仁(去皮、尖,炒)、木通、桑白皮(蜜炙)、甜葶苈(隔纸炒)、朴硝制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食后用温汤化服。

枳壳防风丸

【来源】《婴童百问》卷五。

【异名】枳壳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主治】小儿龟背。

【组成】枳壳(麸炒)、防风(去芦)、独活(去芦)、大黄(煨)、前胡(去芦)、麻黄(去节)、当归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10丸,食后米汤下。

追风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功用】祛风邪,清头目,利咽嗝,化痰涎。

【主治】新久偏正头痛,头晕目眩,心悸烦热,百节酸疼,鼻塞声重,项背拘急,或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研)、甘草(炙)各30克,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锉)、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15克,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黄(细研)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5克,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前服。

疝气、夜啼

调中散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主治】婴孩盘肠气,腹内筑痛。

【组成】青木香、川楝子、没药、白茯苓、上青桂、杭青皮、莱菔子、陈枳壳、尖槟榔、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入葱白6.6厘米,盐3克,水煎,空腹时服。

刘寄奴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一。

【主治】小儿夜啼不止。

【组成】刘寄奴15克,甘草3克,地龙(炒)7.5克。

【用法】上药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时时与服。

万全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七引张涣。

【主治】婴儿脏寒禀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烦闷,状若神祟者。

【组成】沉香、丁香、人参、五味子、当归(焙)30克,赤芍药、白术各15克,桂心7.5克。

【用法】上共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时滴口中。

大安神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异名】大惊丸(《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功用】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心热,夜啼烦躁。

【组成】人参(去芦)、茯苓各15克,甘草30克(炙),僵蚕(去丝)7.5克,白术15克(煨),桔梗尾7.5克,辰砂15克,全蝎5个(去毒),金银箔各6片,麦门冬(去心,炒),木香各15克,酸枣仁30克(汤去皮、壳,蛤粉炒),大赭石15克(醋煮)。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丸或蜜丸。急惊潮热,竹青、薄荷叶煎汤下;夜啼,灶心土煎汤下;伤食,荆芥煎汤下;疹痘,蝉蜕(去足,翼)煎汤下;搐搦,防风煎汤下;常服,金银花薄荷煎汤下;慢惊,冬瓜子仁煎汤下。

蝉花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主治】惊风,夜啼,咬牙,咳嗽,咽喉肿痛。

【组成】蝉花(和壳)、白僵蚕(直者,酒炒熟)、甘草(炙)各7.5克延胡索5.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一岁小儿每服0.25克;4~5岁,每服1.5克。食后蝉壳汤下。

钓藤饮

【来源】《婴童百问》卷三。

【主治】小儿腹作痛,夜啼不歇。

【组成】钓藤勾、茯神、茯苓、川芎、当归、木香、甘草白芍药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略煎服。

【加减】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症,去木香,加朱砂末3克研和,每服3克,木通汤调下,或锉散煎服亦可;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

脐风、脐湿、脐疮、脐突

复生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主治】小儿脐风撮口。

【组成】牙皂、僵蚕、穿山甲各1.8克,麻黄、防风、胆星、半夏各1.5克,甘草0.9克,大黄3克(后入,略煎一滚)。

【用法】先即以此儿脱下脐带,煎五六沸去滓,再入前药煎。临服加入姜汁、竹沥各20毫升,麝香少许调匀,徐徐以匙灌之。以通利则有生机。

黄柏黑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

【主治】小儿脐中有渗出液,久不愈。

【组成】黄柏(炙)30克,釜底墨1.2克。

【用法】上二味,捣和为散。以粉洒于脐中,即愈。

蚕号散

【来源】《婴童百问》卷一。

【主治】初生小儿,7日不食乳,名曰撮口。

【组成】僵蚕4个(去嘴,略炒),茯苓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蜜稠调,抹儿口内。

神效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主治】小儿脐部肿烂。

【组成】黄连、郁金、黄柏各3克,轻粉0.75克,白矾1.5克(枯用)。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葱煎汤,洗净患部,然后用药掺脐上,一日3~4次。

辰砂全蝎散

【来源】《古今医统》卷八十八。

【主治】小儿初生口噤。

【组成】辰砂(水飞)1.5克,全蝎(去毒,炙)20枚,硼砂、龙脑、麝香各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乳母唾调涂口唇里及牙齿上,或用猪乳少许调入口内。

渗脐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主治】小儿脐湿。

【组成】枯矾、龙骨(煅)各6克,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干撒脐中。

二豆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主治】婴儿脐突,脐忽肿赤者。

【组成】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芭蕉汁1.5毫升,调敷肚脐四旁,每日2次。

胎黄、胎风、胎毒

沆瀣丹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导滞。

【主治】小儿一切胎毒,胎热胎黄,面赤目闭,鹅口口疮,重舌木舌,喉闭乳蛾,浑身壮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麻疹斑痧,游风疥癣,流丹瘾疹,痰食风热,痄肋面肿,十种火丹,诸般风搐。

【组成】杭川芎(酒洗)、锦庄黄(酒洗)、实黄芩(酒炒)、川厚朴(酒炒)各27克,黑牵牛(炒,取头、末)18克,薄荷叶13.5克,粉滑石(水飞)18克,尖槟榔23克(童便洗,晒),陈枳壳13.5克(麸炒),净连翘(除去心隔,取净)、京赤芍(炒)各18克。

【用法】上十一味,依方炮制,和匀焙燥,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月内之儿,每服1丸,稍大者2丸,俱用茶汤化服。但觉有泄泻,则药力行,病即减矣。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3服,以愈为度。

【禁忌】服药期间,乳母切忌油腻;胎寒胎怯,面色青白者忌服。

断痫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异名】断痫丹(《袖珍方》卷四引《汤氏方》)。

【主治】小儿胎风,久为惊痫,时发时止。

【组成】蛇蜕(微炙)9厘米,蝉蜕(去土,炒)4枚,黄芪(锉)、细辛(去苗、叶)、钓藤钩子、甘草(炙,锉)各15克,牛黄(研)1.5克。

【用法】上七味,捣研为末,和匀。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一岁小儿服2~3丸,二三岁小儿服10~15丸,人参汤下。不拘时候。

蒋氏化毒丹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主治】孕妇过食辛热之物,热毒凝结,蕴于胞中,以致小儿初生,头面肢体赤如丹涂,热盛便秘者。

【组成】犀角、黄连、桔梗、元参、薄荷叶、甘草(生)、大黄(生)各30克,青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白蜜为丸,每丸重1.8克。每次1丸,用灯芯汤化服。

一抹金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小儿遍身生疮、溃烂如糜梨,脓汁不干。

【组成】藜芦(净洗,焙)、蛇床子(去土)、红丹(火飞)各15克,硫磺、赤石脂、明矾(火飞)、五倍子(去内虫屑)、黄柏(去粗皮)各6克,轻粉少许。

【用法】上药将前八味共研为末,同轻粉研匀,用生猪油和药末捣烂涂;或清油调搽。

天竺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主治】小儿胎风惊热,手脚急强。

【组成】天竺黄7.5克(细研),牛黄3.7克(细研),胡黄连7.5克,犀角屑7.5克,天麻15克,蝉蜕7.5克(微炒)。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不拘时候,以新汲水调下0.3~0.6克,2岁以上加药服之。

脾胃虚弱、口涎

调中正胃散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九。

【功用】健脾温中。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吐逆烦闷,神困力乏,饮食不美,虚弱思睡,睡不安稳。

【组成】藿香叶、白术、人参、白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山药、白扁豆(炒)、半夏曲、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大枣半个,煎2~3沸服。

助胃膏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功用】补脾健胃,温中理气。

【主治】小儿胃气虚弱,乳食不进,腹肋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色青,或时夜啼,胎寒腹痛。

【组成】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参、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术、藿香叶、缩砂仁、甘草(炙)各60克,橘红(去白)、山药各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成膏。每服如芡实大1丸,用米饮化下,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