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神经系统常见疾患。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数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症状特点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撕裂样、通电样、切割样、针刺样或犹如拔牙样疼痛,疼痛发生急骤、剧烈,有无痛间歇,间歇期长短不定,短者仅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乃至数日,长者可达数年,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每次发作十几秒至1~2分钟,咀嚼运动、刷牙、洗脸、谈话、甚至简单的张嘴等均可诱发。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阳白、鱼腰(为经外奇穴,位于眉毛中点)、颊车、四白、下关。
2.颈背部:风池、风门。
3.上肢部:外关、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太冲、内庭。
四十八、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指循着该神经径路出现的疼痛性疾病。由于疼痛多继发于肋间神经炎症,所以又有“肋间神经炎”的别名。临床表现为在一个或几个肋间隙出现阵发性剧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呈带状分布,有的可放射到背部及肩部,在咳嗽、喷嚏或深吸气时可诱发或加剧疼痛。相应的皮肤有感觉过敏及肋骨缘压痛。
【拔罐部位】
1.背部:膈俞、肝俞、胆俞。
2.胸部:膻中、中府。
3.上肢部:尺泽、鱼际。
四十九、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经臀部而分布于整个下肢。沿坐骨神经径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称为坐骨神经痛。男性青壮年多见。以单侧性为多,起病多急骤。急性起病的坐骨神经痛常先出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病侧下肢疼痛由腰部、臀部开始,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散,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或间歇性疼痛。弯腰、咳嗽、喷嚏、大便时均可加重;病侧下肢微屈可减轻疼痛。病久者下肢无力、肌肉松软,伴有小腿或足部麻木感。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大肠俞。
2.下肢部:环跳、风市、秩边、殷门、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
五十、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以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多隐匿,最常见的症状为眼肌无力即眼睑下垂。肢体无力以近端为重,患者从椅中站起、上楼,或举臂过头均感困难。讲话过久声音逐渐低沉且带鼻音,咀嚼及吞咽障碍,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肌麻痹及继发肺炎而死去。肌无力症状多于午后或傍晚加重,早晨和休息后减轻。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颊车、人中、禾髎、风府。
2.颈背部:大椎、风池、肺俞、肝俞、脾俞、肾俞。
3.胸部:膻中。
4.上肢部:曲池、手三里、外关。
5.下肢部:足三里。
五十一、老年性痴呆症
本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病理改变以大脑萎缩和变性为主。早期症状为人格改变,患者变得主观、任性、顽固迂执、自私狭隘、不喜与人交往、对家人缺乏感情、情绪不稳、易激怒。有时吵闹,无故打骂家人,缺乏羞耻及道德感等。另一重要症状是记忆力障碍,以近记忆减退尤为显著,例如忘记刚刚做完的事,忘记吃过饭而又要求进餐等。
【拔罐部位】
1.头颈部:哑门、大椎。
2.背部:肾俞。
3.胸腹部:鸠尾。
4.上肢部:手三里、劳宫。
5.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
五十二、神经症
神经症系指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个性特点为基础而引起的轻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躯体或精神的不适感,往往伴有情绪焦虑或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为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而不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其病理体验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但缺乏任何可查明的器质性变化;患者对疾病状态有自知力,并力图摆脱,却无能为力。不管病程反复或延长,患者人格保持完整。本病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女性高于男性。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
2.背部:心俞、肝俞、脾俞。
3.胸腹部:天突、中脘、期门、气海。
4.上肢部:内关、神门、支沟。
5.下肢部:足三里、丰隆、照海。
五十三、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系指精神活动长期持续的过度紧张,使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以精神活动易兴奋和脑力与体力易疲劳为特征,伴有多种躯体不适,大致包括过度敏感、容易疲劳、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疑病和焦虑等5个方面症状。症状特点常表现为失眠、多梦,对躯体细微的不适特别敏感,常感到精神疲乏,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用脑稍久即觉头痛、眼花,还常感肢体无力,不愿多活动。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风府、印堂。
2.胸部:膻中、期门、章门。
3.背部:心俞、胆俞、脾俞、肾俞。
4.上肢部:曲池、内关、神门。
5.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行间。
五十四、呕吐
呕吐是由于多种原因而引起的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导致的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病证,又称“呕恶”。“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两者多同时出现,合称呕吐。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
五十五、反胃
反胃亦称翻胃、胃反,是以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多因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以致气滞、血淤、痰凝而成。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意舍、胃仓。
2.腹部:中脘、关元、府舍。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
五十六、吐酸
吐酸又称噫醋,凡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入而吐出者,则称吐酸。一般说,吐酸是指泛吐酸水的症状,轻者又称泛酸。本证常与胃痛兼见,但亦可单独出现。本证多由肝火内郁,胃气不和而发;亦可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成。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胸腹部:膻中、期门、中脘、章门。
3.下肢部:足三里。
五十七、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证。病邪犯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手三里。
4.下肢部:足三里。
五十八、腹痛
腹痛是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有关脏腑、经脉受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能温养,均可产生腹痛。
【拔罐部位】
1.背部:膈俞、脾俞。
2.腹部:中脘、关元。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五十九、呃逆
又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引起的非特异症状,一般不能自制。本病原因多种,突然吸气、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进食太急而进入冷气都会导致胃气上逆引起横膈膜产生阵发性痉挛而呃声不断。
【拔罐部位】
1.背部:膈俞、胃俞、胃仓。
2.胸腹部:缺盆、膻中、中脘。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
六十、噎嗝
噎嗝又称噎塞,是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噎,指吞咽时哽噎不顺;嗝,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噎嗝的形成,主要由于忧思郁怒以及酒食不节等因素所致。
【拔罐部位】
1.头颈部:天突、廉泉、天鼎。
2.背部:厥阴俞、膈俞、督俞、肝俞、胆俞、大肠俞。
3.胸腹部:膻中、气海、关元。
4.下肢部:足三里。六十一、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或泻下如水样为主证的疾病。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肠间而成。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
六十二、腰痛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而言,亦属患者一种自觉症状。腰的部位在背部第12根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空软处,这一部位所出现的疼痛都属于腰痛。主要由于感受寒湿、湿热或肾虚体弱、气滞血淤所致。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志室、腰阳关、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间旁开3.5~4寸之凹陷处)、秩边。
2.下肢部:委中、承山、太溪、昆仑。
六十三、遗尿
遗尿,是指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的一种疾病。或是指小便前后,部分小便失去控制,遗留残尿于裤中。主要由于脬气未固、脾肺气虚、下焦虚寒、肝失疏泄所致。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膀胱俞、命门、志室。
2.腹部:关元、中极。
3.下肢部:阴陵泉、三阴交。
六十四、淋证
凡小便频数短涩、淋沥不净、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为淋证。多因湿热蕴结、脾肾亏虚、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
【拔罐部位】
1.背部:三焦俞、大肠俞、关元俞、膀胱俞。
2.腹部:中脘、气海、水道。
3.上肢部:太渊。
4.下肢部:曲泉、阴陵泉。
六十五、惊悸
惊悸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常伴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主要由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等因素所致。
【拔罐部位】
1.背部:心俞、膈俞、脾俞。
2.胸部:膻中、周荣、巨阙。
3.上肢部:内关、通里、神门。六十六、失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而言。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中易醒,时睡时醒,重者整夜不能入睡。形成不睡的原因很多、思虚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拔罐部位】
1.头颈部:印堂、太阳、风池。
2.背部:神道、心俞。
3.上肢部:神门。
4.下肢部:三阴交。
六十七、多寐
多寐的特征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睡的病证,也称为“嗜眠”。主要由于脾气不足、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肝胆热盛、淤血阻窍等因素所致。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
2.腹部:中脘、天枢、大横、梁门。
3.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丰隆。
六十八、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健忘又称“喜忘”、“善忘”、“多忘”。主要由于肾气亏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痰浊扰心、淤血痹阻等因素所致。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天柱。
2.背部:心俞、肾俞、膏肓、志室。
3.下肢部:足三里、太溪。
六十九、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或癫痫。其特征为发作时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发出叫吼声,醒后一如常人。发无定时,忽作忽止。主要由于七情、饮食所伤而致。可在未发作时,对病人施行真空拔罐疗法,以预防或减少其发作。
【拔罐部位】
1.头颈部:翳风。
2.背部:心俞、膈俞。
3.上肢部:支沟、神门、间使、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太冲。
七十、黄疸
黄疸是以肌肤熏黄、目黄、小便黄赤为主证的疾病。尤其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多由感受湿热毒邪、饮食失节或脾胃虚寒、内伤不足引起。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三焦俞。
2.腹部:日月、中脘、水分、水道。
3.下肢部:足三里、胆囊穴、阳陵泉。
七十一、臌胀
臌胀指腹部胀大如鼓。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为特征,臌胀又名“蜘蛛臌”、“单腹胀”等。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等淤积于腹内而致膨胀。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2.腹部:建里、水分、天枢、关元。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曲泉、足三里。
七十二、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发生疼痛而言。胁痛主要是由于肝胆的疾病,多因肝气郁结、淤血、痰火等引起。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
2.胸胁部:章门、期门、日月、中府。
3.下肢部:胆囊穴、太冲。
七十三、梅核气
梅核气系指咽喉有异物感,梗塞不适,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症状,但不影响饮食进入。兼见精神抑郁,胸膈堵塞或满闷欲呕,善叹息。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以女性多见,因情志不畅、精神抑郁而起病。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心俞、肾俞。
2.腹部:气海、关元。
3.上肢部:神门。
4.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七十四、奔豚气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表现为病发时有气从小腹上冲直达咽喉,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至抽搐厥逆;或小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其病因病机与七情或寒水损伤心肝肾及冲脉有关。
【拔罐部位】
1.背部:心俞。
2.腹部:中极。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
七十五、郁证
郁证为情志所伤、气分郁结所致。其表现为抑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痛、不思饮食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
2.上肢部:内关、支沟。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