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105509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军史谜团(4)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兵将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但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随后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遣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他也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淝水之战受到历史学家的肯定,几乎对它“以少胜多”的史实没有怀疑过。但有人详细参考了史料,认为淝水之战双方的兵力相当。

前秦并没有百万之众。从当时的北方情况来看,前秦一国拥有百万之众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了。但就算是有,苻坚也不可能将其全部投入战斗,至少要留一部分驻守各城镇。最重要的是苻坚所带来的士兵并没有全数参战。这就让苻坚号称的百万之众骤然缩减了不少。

当时聚集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弟弟的30万兵马,而这30万兵马也没有全部投入战斗,只是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500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附近的最多不过10多万,而苻坚仅从项城带来几千人马,加在一起,还是不过10多万。而且发生战争时,这些军队也不会全部投入战斗。

晋军本来在长江中下游布置的人数就很多,后来又新增10万,使得晋军与秦军交锋时人数达到20万。如果再将前秦军队由于长期跋涉,士兵疲累等因素考虑进去,晋军不仅没有占弱势,还有了一定的优势。因此,有专家认为无论从哪方面看,淝水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大体相当。

长期以来,在许多历史资料中,秦晋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如果淝水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大体相同,那么就要改写对这一战例的评价了。

忽必烈为何两次都没有征服日本

导言:蒙古的铁蹄曾经横扫欧亚大陆,让人闻之丧胆。但为何忽必烈两次征战日本都失败了呢?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曾经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但是两次入侵日本均遭到惨败。蒙古人进攻日本的起因是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俯首称臣,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屈服,但是日本都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这当然让忽必烈十分不舒服和点燃起他要征服日本的决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向日本发动了征服战争。

第一次进攻日本是在公元1274年,被日本称为“文永之役”。进攻日本的蒙古远征军由朝鲜驶往九州岛,远征军一共25000多人,蒙古人和高丽人各占一半,还有一些女真人和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而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日本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20多天,直到远征军弹尽粮绝,他们不得已只能回到船上,在返回朝鲜的路上,远征军又遭遇了风暴袭击,但大部分还是平安回国。

第二次进攻日本是在公元1281年。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便着手准备第二次进攻日本。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从江浙和朝鲜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更为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5000艘,军队人数约20万,其中蒙古人45000,高丽人50000多,汉人约100000,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力量。六月上旬,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不仅击溃了高丽军主力,还将高丽军统帅洪茶丘杀了,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告罄,看此情形,蒙古也会和上次一样最终撤退。但在8月1日,太平洋上忽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了4天,元军舰船基本损毁殆尽。元军指挥官眼看回天乏术,只得丢下大部队乘着残余的船只逃走,而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10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法冲破日军的防线,只能等死。几天以后,日本人将元军残军驱赶到一狭窄地区,然后开始屠杀。大部分的元军被杀死,剩下的2万人做了俘虏。第二次战争也以蒙古战败而结束。日本人称之为“弘安之役”。

专家分析两次战役后,认为第一次蒙古没有征服日本是因为当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汉人也不是此次攻日的主力。而当时的日本人的战术虽然比较落后,但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据当时参战的高丽人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另外,虽然当时的蒙古士兵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吃苦耐劳,必要时他们可以生吃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就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因此这也是使蒙古军失败的一个原因。

但是第二次忽必烈投入了比第一次多九倍的兵力,为何还是惨败在日本人手中?有人说第二次攻日战争中,日本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日本人的说法相印证。但也有人说根本不是蒙古军战斗力比日本人的差,而是飓风让元军失去了退路,造成军心涣散,才大败于日本。

总之说法很多,强大的蒙古大军铁蹄所到之地无不为之丧胆,但为何蒙古不能攻陷日本呢?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兵败之谜

导言:明朝末期,清朝开始走向强盛,意在夺得明朝天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明朝为镇压后金势力,联合朝鲜李王朝兵在内共11万余人向后金发起进攻。虽然努尔哈赤只有几万兵马,却大败明军。这场战役被称为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被努尔哈赤打败呢?有许多的说法。萨尔浒战役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春,后金军在萨尔浒山(今辽宁抚顺东)及其附近地区,集中兵力击败明军进攻的著名反击战。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六年,举兵反抗明朝统治,先后攻克抚顺、清河(今抚顺东南)等城堡。明廷为镇压后金势力,从各地征调兵马,连同朝鲜李王朝兵在内共11万余人,号称24万,未及休整,即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在辽阳誓师,兵分四路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自开原出三岔口;西路为主力,由总兵杜松率领,自沈阳出抚顺关;西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率领,自清河出鸦鹘关;南路由总兵刘铤率领,会合朝鲜兵,出宽奠(今宽甸)。辽东经略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努尔哈赤探悉明军分进合击的企图后,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辽左兵端》)的对策,集中八旗军精锐6万余人,先破明西路军,以少量兵力抵御其余三路,尔后相机各个击破。

是年三月初一,明西路军突出冒进,通过萨尔浒山谷时,后队遭到后金军伏击。杜松乃分兵为二,留大部在萨尔浒扎营,自率一部攻界凡城(萨尔浒山东北)。傍晚,努尔哈赤侦知杜松部兵力分散,阵势混乱,即派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等率两旗兵至界凡阻击杜松,自率六旗兵猛攻萨尔浒明军大营,予以歼灭。得胜后,努尔哈赤挥师转向界凡,与代善、皇太极等合击明军,杜松战死,明西路军覆没。初一晚,明北路军到达尚间崖和飞芬山(萨尔浒山西北),闻杜松败,乃就地扎营。次日清晨后金军乘其分兵防御,逐点围攻。明北路军大败,副将麻岩战死,总兵马林只身逃回开原。初三,努尔哈赤得知明南路军抵达阿布达里冈,北距赫图阿拉约50里,便自率4000人守卫都城,命众贝勒率主力日夜兼程奔赴南线迎战刘铤部。初四,代善令士兵乔装明军,接近刘铤兵营,突然发动猛攻;同时,皇太极自山上驰下奋击。刘铤战死,部众被歼。初五,朝鲜兵在富察战败,投降后金军。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西南路李如柏部火速撤退。该部在逃回途中,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

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努尔哈赤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五天之内,在三个地点进行了三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结果,后金大胜,明军惨败。这次战役对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随之增长,由防御转入了进攻。明朝衰亡,后金兴起,皆源于此战。萨尔浒之战歼灭明军约6万人,成为战争史上一个出色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