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就是在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石达开曾经“释兵表降”。有人说他是诈降,还有人说他是真的想投降,但不管怎样,石达开缴械投降后,还是被无信无义的清朝凌迟处死了,真是英雄末路的悲哀啊!
第一种看法认为石达开是真心想投降清朝,但是这里又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石达开是贪生怕死;另一种认为他是为了救出自己的部下,不想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
根据清朝所记录的石达开口供记载:“达开正欲投河自尽,因想真心投诚,或可侥幸免死。达开想救众人,俱令弃械投诚。”根据这些,有人才认为石达开因为怕死,想苟延残喘于人世,才投降清朝的。当时四川总督骆秉章在杀害石达开后给清政府的奏报中也提到,清军参将杨应刚奉命在位于洗马姑清朝军营竖立“投诚免死”的大旗。石达开见到以后,带着5岁的小儿子和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恩丞相韦普成到洗马姑乞请投降。
但有人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因为石达开在大渡河的位置十分的不利,石达开的军队前面是大渡河,左面是松林河,右面是老鸦漩河,他们被迫困守于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在1个多月中,石达开虽然左冲右突,仍然没有办法渡过大渡河、松林河。军粮也逐渐枯竭,起初还有马可以宰来吃,但是后来弹尽粮绝,竟然到了吃人肉的地步。
在这样的形势下,石达开写诗道:“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投江定不降。”他激励众将士说:“今不幸受土司诳骗,陷入绝地,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为天下笑。”很多人从这样坚决的言辞中可以看出石达开不是真心想投降,但是大军的惨状让他不忍目睹,于是他才投降了清朝,表现出了“舍命以全三军”的王者风范。石达开给四川总督骆秉章的信中说:“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惜一死?”他要求骆秉章“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开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人们评论说他“其心可佩,其志可嘉,其情可悯,其果可悲”。
第二种看法是石达开是被诱降的。清军参将杨应刚劝石达开归降,一起来商量他们归顺后的事宜,当石达开骑马往前走的时候,杨应刚却在凉桥设了埋伏,石达开就被擒获了。《唐公年谱》中提到诱降的主意出自唐友耕,“唐提督商令汉土各营设计诱降,遂生擒石逆”;光绪《越厅全志》卷六中的记载却说诱降的主意出自越巂厅同知周歧源,说周歧源向王松林授以密计,王松林与杨应刚两人对着石达开指天发誓,许诺“待以不死”,“石达开信之,与之订盟”。
第三种说法是说石达开是诈降的。1945年9月《新中华杂志》发表了许亮儒的《翼王石达开溅江被困死难纪实》,根据这份材料,不少学者认为石达开是诈降。当时石达开被困于老鸦漩河,军师曹伟人主张背水一战,不能取胜集体自杀;而宰辅曾仕和则主张到凉桥诈降,然后伺机渡河劫粮。石达开权衡之后,采用了宰辅曾仕和的办法,命令曹伟人写诈降书。曹伟人违心从命,写完降表后,当夜就投江自尽了。第二天,太平军遭到清将王应元的围攻,被追到穷途末路,石达开正要自杀时,王应元果断停止了进攻,石达开于是“释兵表降”。
但清军也不是白痴,他们料到石达开有诈降的可能。《黎雅纪行记》中记载:“骆公虑其伪降以缓我师,乘懈而逸。”许亮儒在《翼王石达开溅江被困死难纪实》中写道:“五月一日,友耕(即指清重庆镇总兵唐友耕)复面达开,亦诳抚之。惟达开见所部阻渡,诈降计绌,阴甚悔恨。”
在《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称》中认为石达开及其余部“皆迫于无奈,亦非真有投诚反正之心”。
还有史料记载,石达开被押送到成都后,见到骆秉章时,只是长揖,并不下拜。骆秉章问他:“你愿投降吗?”石达开回答说:“我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这么看石达开又是诈降的。
“释兵表降”究竟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也许只有清政府和石达开本人才知道吧!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无论结局怎样,他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
顺治皇帝下落不明
导言:历代皇帝有哪个不爱江山?为了争夺江山,兄弟反目成仇,甚至互相残杀的实例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然而,顺治皇帝却是一位深情款款的帝王,他为了美人可以放弃至高无上的国家皇权。那么,顺治皇帝真的是所谓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范吗?这位十分注重感情的皇帝后来的下落如何呢?人们大惑不解。清世祖顺治皇帝,即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承袭父位,当时年仅6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4岁(1651年)亲政。他是在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第一位皇帝。
顺治皇帝在位18年(1643-1661年),在位期间他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历行节俭,使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但是,正当他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之时,在他的宠妃董鄂氏死后不到半年,他也从清宫中消失了。
对于顺治皇帝的下落,人们众说纷纭。一代帝王就这样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实在让人琢磨不透。经过各方面的综合推断,顺治皇帝失踪主要有两大可能:
第一种说法是:顺治病死在了宫中。
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妃董鄂氏及其爱子(即董鄂妃的儿子)相继病亡,顺治帝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驾崩,年仅24岁。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支持第一种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福临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出家,而不久则死于天花。《王文靖集·自撰年谱》中也有记载,王熙奉诏入养心殿,谕:“朕患痘症,势将不起。”《青琱集》中记载,朝廷“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痘”。清史专家孟森亦发表《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指出顺治帝是死于天花。
第二种说法是:顺治皇帝出家作了和尚。
我国的《清朝野史大观》和《清史演义》中曾有记载,董鄂妃死后,顺治帝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万念俱灰,看破红尘,最终抛弃帝位,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这位顺治皇帝真的可以为了一位已故的美人连江山都可以抛弃吗?偌大的江山在这位顺治皇帝的眼里竟然比不上一位妃子重要?
有人认为顺治帝出家的确是因为董鄂妃之死导致的。据说,董鄂氏聪颖俏丽,知书识礼,15岁时应选秀女,不久被顺治之弟襄亲王纳为福晋。后来,她以亲王命妇人侍后妃,屡入宫禁,与顺治帝频频接触。当时,顺治的皇后和妃子都是皇太后的侄女,他与她俩根本没有感情,形同陌路。董鄂妃的贤良温驯、柔媚可人,使顺治一见钟情,董鄂妃对他也萌生爱意,于是,顺治帝凭皇权在握,逼死胞弟襄亲王,占夺弟媳,并将其接入宫中,不久即被封为皇贵妃,备受宠幸。从此,顺治帝原来的嫔妃皆受冷落,这样就引起了她们的不满和皇太后董鄂妃的怨愤。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皇四子,次日顺治帝即宣称此乃“朕第一子”,明白显示此子为皇储,董鄂妃将成为未来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感到此举将对她亲手操纵的满蒙联姻的政治格局构成威胁,对她一手包办的皇位传承是个讽刺,于公于私都无法容忍。于是,便想方设法除掉董鄂妃。当年冬天,正当董鄂妃产后不久,皇太后忽然要去南宛养病。下谕旨让嫔妃及文武百官近前视疾问安。董鄂氏岂敢违旨?只得冒着风雪赶到京郊南宛,“朝夕侍奉废寝食”。董鄂妃经不起如此折磨,面容憔悴,身体衰弱,内心凄苦。更不料,她的爱子只活了4个月就早夭了。这个打击犹如雪上加霜,更使她一蹶不振,从此忧伤郁闷,不到3年便撒手人寰,抱恨西去。后来顺治帝追封董鄂氏为孝庄皇后。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惋惜哀悼不已。于是半年之后这位为爱痴狂的顺治皇帝就下了决心,舍弃大好江山去了山西五台山作了和尚。像顺治这样痴情的皇帝在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顺治帝出家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借对董鄂妃之死的哀痛,来逃避当时宫廷中的尔虞我诈的斗争。据有关史料记载,顺治皇帝自6岁登基之后,国家的一切大权实则掌握在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多尔衮摄政王手里,后来又由自己的母后独断专行、临朝称制。当时顺治帝虽小,但是对于自己作为一名傀儡皇帝来说心理实为不满。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顺治帝逐渐变得喜怒无常、骄顽暴烈,精神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地扭曲。他的一部婚姻史又涂上了浓浓的血腥政治色彩:母后出于统治集团的需要,强加给他一个不如意的皇后和妃子,而带给他极大喜悦的与董鄂妃的爱情却是昙花一现,董鄂妃成了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这一切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哀怨和愤懑!他身为一国之君,却受制于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万念俱灰,世间一切在他的眼里都一文不值。于是,他下定决心毅然走出了深宫庭院,走进了可以享受人间和谐安详的佛堂。
至于后来盛传顺治帝在宫中病死的消息,实则是顺治精心设计的一个假象,以此来掩人耳目。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一个有着九五之尊的皇帝突然出家为僧是行不通的。据《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记载,顺治十八年元旦,朝臣应援旧例庆贺朝见,朝廷却突然下令朝臣免见。然而,顺治却在养心殿破例召见了王文靖,进行长谈。此后一连三天都单独与他密谈。此时顺治才24岁,身体康健,为何紧急磋商?初六日夜,他又被顺治召见,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他三拟诏书,顺治三次过目,钦点,直至第二日中午才算定稿,晚上顺治就去世了。此集作者是顺治最宠信的汉族大臣,他说三次面君内容关系重大,“不敢在书中披露”。据说,初五早晨,大臣们突然发现宫廷异样,撤掉庆贺春节的对联、门神,初七晚朝廷下大赦令,刑狱囚犯几近一空,同时传令民间不要炒豆,不要点灯,不要泼水——这正是当时民间祈福天花患者的风俗。即是说,顺治是出天花而死。可是,继位的人康熙也出过天花。那么,康熙为什么当时却安然无恙呢?这又作何解释呢?难道董鄂妃死了,老天也十分眷顾这位痴情的顺治皇帝吗?
后来,人们都认为,或许顺治帝出家是天命所为,出家为僧是上天安排他了却红尘的一条必由之路。
有关资料记载:顺治帝曾对宫中禅师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还表示:“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他从宫中消失的前几日,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到悯忠寺削发做了和尚。
还有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记载,顺治的儿子康熙,曾四次上五台山,目的就是探视他出家的父亲。前三次上山,必屏退侍人,独造高峰叩谒。第四次顺治已故,他则吟诗哀悼,诗意悲凄。
顺治留下的随身物品也可以作证:康熙年间两宫西狩,途经晋北,在五台山上竟找到了内廷器物,作为供御之用,这些器物当是顺治随身所带的物品。
以上这些记载以及物证都可以说明顺治皇帝当年确实离开皇宫,削发作过和尚。
第三种说法是:最近历史学家提出的炮击致死说,认为顺治在试图征服台湾时,被郑成功的大炮炮击致死。
一代九五之尊顺治皇帝就像在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了,对于他的行踪人们提出的观点都看似有理,但是究竟哪种情况属实呢?我们也不得而知,因此,顺治帝下落如何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桩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