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中国的干支纪历有很相似的机理,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分别匹配,一个循环周期即所谓“六十甲子”。卓尔金历是“玛雅甲子”。Kin就是“日”,是所有玛雅历法循环的基本单位。任何一日,都由数码顺序与各专名两个因素组成。具体说,第1日即是llmix,第2日是21k,第14日是11x,第21天是81mi,诸如此类,不断循环。而11mix这种记法要到第261天才会再度出现。
据了解,每个专称日名都与一个神灵相联系,获得保护。这个神灵对于有着相应名称的那些日期具有特殊意义,他们在每日的分别出场导致了每一日的吉凶征兆。正像基督教文化中每七天有礼拜日一样的内在机理,玛雅每一日不相同的吉凶征兆也能起自然调节作用。
玛雅的太阳年相对来说较为次要,叫做哈伯(haab),它的称谓从未单独出现于象形文字经卷、雕刻或历史文献中。它把365日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的5天乃是“禁忌日”(19月)。这些月份都有各自名称,也有着特别的守护神。为了宗教目的,这种民用太阳历也必须与卓尔金仪式历法一起考虑,尽管太阳历的首要功能可能还是较为符合世俗农业历法的路线。
恰如13个数码和20个专称匹配成260日循环周期一样,260日的卓尔金仪式历与365天太阳年的排列产生了一个18980天的更大周期。即一个既定的位置只是在第18981天才重归。于是,在52年(18980+365=52)内指称每个独一无二日期的二元称谓,就叫做“日历周期”。
这个大日历周期也和它内部包含的循环周期一样具有相似的泛中美洲分布范围,对大部分中美洲民族来说,52年的日历周期对确定某一个日期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提供了很高的精确度,毕竟一个人的人生不会有两个52年,就像中国人六十甲子也已够用。但这对于现代研究中美洲民族历史的人说来,每52年重复相同的日历周期位置,则留下了极大的模糊性。只有玛雅人的历法才包括了一种用来在时间长河中固定各个事件的较为精确唯一的机制,这就是他们的累积计日历法。
累积计日法分成9个数量等级,由小到大分别是金(Kin)、乌因纳尔(uinal)、吞(tun)、卡吞(katun)、巴克吞(baktun)、匹克吞(pictun)、卡拉伯吞(calabtun)、金契尔吞(kinchiltun)、阿劳吞(alautun)。除了乌因纳尔是18进位以外,其余都是20进位,即1金代表1天,1乌因纳尔为20天,1吞为360天,1卡吞为7200天,1巴克吞为144000天……一般记日期只用到第5个等级,例如11,9,4,0,1即表示:11×144000+9×7200+4×360+0×20+1=1650241天。玛雅人把公元前3113年看作新的纪年开始,那么这个第1650241天就约代表公元15世纪初。由于有累积计日法,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玛雅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代。玛雅人的历法可以维持到4亿年以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三种历日表达法,就像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构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机制,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记录着逝水流年,每一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每一种又都能影响其他部分。
玛雅历法之精确可以从考古学上找到证据:在奇琴·伊察、提卡尔、科潘和帕伦克等地,巨大的建筑物都是按照令人难以置信的玛雅历法营造的。玛雅人建造金字塔和神殿并非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依照历法规定,每隔52年必须在建筑物上造出数目固定的阶梯。每一块石头都与历法有着相应的联系,整个建筑与天文学的要求是要相符合的。
玛雅人的纪元年代也是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迹。罗马帝国的纪元以它的建立为起点,希腊以第一次古奥林匹克竞技为起点,基督教国家则以耶稣的诞辰为起点。但在玛雅的传说中,他们有好几个纪元,每个纪元都是以地球毁灭性破坏的结束为起点的。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这正是他们在中美洲定居下来的日子;玛雅的上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11000年,那时正好地球上冰河期结束;再往前推,他们还有三个纪元,每个纪元的时间都要以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来计算。公元前3113年这个年份与埃及人的历史开端仅差几百年时间。
对自身历史能有如此幽深的记忆,对一个相当落后的原始部族来说,是如此耐人寻味。到底消失了的玛雅文明隐藏怎样的一个秘密呢?
玛雅纪年柱
导言:玛雅人已经不存在,他们的集体失踪是个谜,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遗产太丰富了,这些丰富而具体的遗产为我们研究美洲的历史,研究人类的历史提供了直接而明确的第一手材料,就看我们能不能准确地识读这些材料。在尤卡坦或危地马拉的热带丛林里残存着的玛雅遗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大小、高矮不一的巨型石柱,雕刻精细,上面涂抹着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宏伟庄严而又神秘莫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石柱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放置位置之重要,令人费解:玛雅人为什么要煞费苦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这么多根石柱呢?它们究竟蕴藏着什么秘密?
玛雅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他们为了记载当时所发生的大事,每隔20年,都要在他们的城镇里立一块石碑或一根石柱,把所发生事情原原本本、仔仔细细都刻在上面。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玛雅纪年石柱。这些纪年柱是研究玛雅文化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石柱,玛雅文化才成为了美洲古代历史上唯一有年代可考的文化。
玛雅纪年石柱,大多是一块长方形的巨石,上部凿成椭圆形,在它一面的正中,刻出人物故事,并在其上侧、两侧或下端刻出作为铭记的象形文字。至今发现的这类石碑与石柱已有数百块(根),在帕伦克、科潘、蒂卡尔等城市遗址中都有发现。科潘发现的36根石柱中,高低大小不一,每根石柱都是用一块整石雕凿而成;石柱正面有祭司雕像,造型逼真,与人体比例协调;石柱的背面和侧面刻有记载重要事件的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周围雕有花纹,图文并茂。在玛雅中部地区的卡拉克穆尔(今墨西哥)发现石柱103根,但其中的四分之一没有文字记载。
现在已知最早的一块玛雅碑,是在危地马拉境内的蒂卡尔发现的。这块石碑被美洲考古学家命名为“Stela29”,石碑高80厘米,正面刻着一位青年的王子。它的纪年相当于公元292年7月6日。最后一根刻有年代的石碑是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端的图罗姆城邦于公元1516年竖立的。由此可知,玛雅不仅是古代美洲唯一的有纪年历史的奴隶制国家,而且玛雅人立柱记事的传统也保存了长达1200多年之久。
如今已被破译的玛雅文字危地马拉玛雅蒂卡尔神庙石柱,立于468年6月20日,恰好是玛雅日历的第十三年。石柱上的文字主要叙述了蒂卡尔城第十二代统治者坎阿克和他家属的一些事迹。石柱上的文字还告诉我们西阿恩·查阿恩·卡韦尔于公元411年11月27日成为蒂卡尔的统治者,他于456年2月19日死去,并在458年8月9日安葬。蒂卡尔城是由一位叫雅克斯·摩克少克的玛雅人所建,他是坎阿克的祖先。经过100多年的统治,坎阿克家族把蒂卡尔城变成了当时最为辉煌的城市。
玛雅纪年历望着这些屹立千余年的纪年柱,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玛雅遗址上众多气势磅礴的石造宫殿、金字塔、庙坛、观星台。如今,大多已只剩下断壁残垣,需要人们靠想象去修复它们原来的壮观和华美。但是,这种普遍的对石建筑的热衷似乎表达了一种对永恒的追求。
现代玛雅人中,社会较高阶层的人住石房子,较低阶层的人住草木屋。在草木丛生的热带雨林中,无生命的石头就与枯荣兴替的草木成了对比,为人类记录历史的愿望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材料。
考古学家推测,玛雅人最初是用木料或其他植物材料记录文字的,根据就是目前发现的石碑。其中年代较早的一块发现于乌瓦夏克吞,石碑背面刻有代表玛雅日期8,14,10,13,15(公元328年)的象形文字。玛雅人用石碑记事一般是20年一次(有时也有5年或10年一次),直到最后一块纪年碑为止,这一传统始终不变。但是,考古学家们发现,在最早的石碑上所记录的文字已经自成系统,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没有文字过渡时期的痕迹。从记录年代的数字符号体系来说,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全形式化的、精致的工具,没有发现尝试性的偏差和错误。总之,没有初级阶段。
某些较具有科学幻想小说倾向的现代人头脑里,不由得产生了外星人传授文字的念头,但这毕竟不能当作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考古学家们推测玛雅文明的形成时期可溯至公元前,其精美的历法、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没有留下记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充当记录材料的可能是木制的或其他易腐蚀的物品。当他们的天文学、数学知识达到组织一套复杂的历法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文字也逐渐定型之后,他们逐渐发现了更能保存下去的材料——石料。并且,开始以极大热情留下尽可能高大的石块、尽可能深刻的雕琢。
玛雅石碑在这些石块堆中间,有许多观星台高耸入云是为了高过周围的大树,望见遥远的地平线,有许多祭坛和宫殿只是为了显示威仪和奢华;然而,也有许多庙字、石柱、金字塔是为了体现玛雅人祖先关于春分和秋分的知识,有许多石碑是为了记录社会大事之用。
玛雅人留下的书不多,这是西班牙人视之为“魔鬼之作”而加以焚烧的结果。现今留下的少数书本实际上是些图谱,讲述神话与王室的家史,也许玛雅祖先早就在森林大火或他们自己为了玉米种植焚烧林木的大火中,体会到火的毁灭性力量。现在,能烧的都烧了,留下的只有这些石头。虽然经过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尘土掩埋,这些镌刻在石头上、凝结在石头中的历史印证仍然伫立于创造者的家园。它们好像一首凝固的史诗,即使记录它的经书失落了,口传它的人民不在了,却仍能在故土的上空回响,让所有踏上这片土地的人感受到这个民族不朽的文化,仿佛古老的主人仍然存在,这些城市仍然存在。
事实上,这些石刻的人像、建筑是如此庞大,以至于许多游访者在感慨之余,怀疑它们非人力所为!神乎其神的猜测愈传愈多,玛雅人在这种追思中被抬高到介乎神人之间的位置。不过,只要我们回到这几百块持之以恒的石碑,回到这些纪年纪事中所描绘的现实世界中来,我们将不难发现,这些石头所见证的历史,完全是人文的历史,完全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智慧。
玛雅人的“圣井”
导言:玛雅文明的特点之一是不与大的河流联系在一起,所以生活用水就成了他们时刻关心的问题。雨水和水井在玛雅人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但雨神分外受到崇奉,水井也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干旱地区的玛雅人,生存的第一问题是水,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天不下雨。于是,玛雅宗教史上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出现了——雨神恰克日益受玛雅人崇奉,地位大有凌驾第一大神天神伊扎姆纳之势。这就好比说中国常为祈雨操心的古代农民变得不敬玉皇大帝,专奉龙王爷一样。玛雅祭司们的主要工作变成了求雨。地处尤卡坦半岛北部干旱地区、辉煌的奇琴·伊扎城就建在两个大型石灰岩蓄水池边上,开口呈50米至63米的略不规则的椭圆,井壁陡峭,一层一层的岩层叠压在一起,仿佛是一道道密排的环圈。从井口到水面有20多米,水面之下到井底也有20多米深度。这两口天然井成了玛雅人的“圣井”。奇琴·伊扎若逐字转译,即是“伊扎人的井口”。
这两口圣井中,南井为饮水井,北井则为玛雅人祭神专用的“牺牲之井”。也有一种说法,圣井只指北井。传说每逢旱灾之年,玛雅人便在祭司带领下前往圣井,献上丰盛的祭品,甚至包括活生生的美丽少女,祈求井底诸神息怒。1877年,美国探险家爱德华·H·汤普森打捞了这口圣井,一眼望去,这是一个装满脏水、石块和千百年积下的烂草枯木的黑洞。从井底臭气熏天的淤泥里,一件件期盼已久的珍宝露面了,有玉石、金饰、花瓶和翡翠碗等,伴随它们的,是一具具少女骸骨。这一切都证明那古老的传说其实是千真万确的史实。
“圣井”的神秘价值在于当把它们连成一条直线时,那座被称为“螺旋塔”的天文观象台的顶部,恰恰在这条直线的中部,而且非常准确,两口井距天文台的顶部都是900米。
关于圣井,人们知道的也许就这么多,而实际上,它还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神奇传说。
11世纪初,玛雅潘、奇琴·伊扎、乌斯马尔三城结盟,玛雅历史开始三雄鼎立、合三而一的进程。几个世纪的角逐、融合的结果,就是使这一地区因最强盛的玛雅潘而得名。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这一系列历史偶然事件都可以归到一位史诗人物名下,而他传奇的经历就发端于奇琴·伊扎的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