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0552600000063

第63章 古迹遗踪(5)

世外桃源——土耳其地下乐园

导言:土耳其的格尔里默地状如月球,光秃秃的地面上矗立着一个个形状奇怪的石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石堡的地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远古城市,地道相通,气孔随处可见。在隧道两旁有住宅、厨房、礼拜堂、作坊、水井、食物贮藏室,还有专用来作墓地的洞室,据估算,这样规模的地下城市可供2万人居住。在远古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是谁建造了如此宏伟的城市呢?又有什么用途呢?土耳其地下城市位于格尔里默谷地的卡帕多基亚。卡帕多基亚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都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形成的。但就是在这些石堡下,人们发现了大约36座地下城市。而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实际地下城市的数量肯定比发现的要多。地下城市相互间都相通,以一系列地道连接在一起。连接其中的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两个城市的地道,就足有10千米长。纵横交错的隧道两旁,是像蚁冢一样排列着的无数住宅、厨房,有礼拜堂、作坊、水井、食物贮藏室,还有专作墓地的洞室。52个通风管道通向地面隐蔽处。几条供逃生用的地道造得尤其巧妙。据估算,这样规模的地下城可供2万人安身。在纯粹手工劳动的情况下,从坚硬的熔岩层中掏出这么大的空间,有可能吗?单从地下清运出那么多的石渣,就要克服多少困难啊。人们只能设想或许是建设者的坚韧精神战胜了大自然,用几代人的工夫把它挖成;又或者是地下存在着火山熔岩隧洞,再加人工拓展改造而成。

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对此,人们众说纷纭。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据记载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为了寻找避难之地来到了此地。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攻打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然而考古学家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因为在他们到来之前地下城市就已存在。

有人说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而它的附近就是火山群。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十分容易被凿空,而火石在这一地区十分容易找到。也许人们就是这样掏空地基的。但是在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难道那时的人可以精确的计算挖掘的厚度,而不出一点错误吗?在地下城市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因此也有人认为是闪米特人建造的,但也没有依据。

更加关键的问题是人们修建这些地下城市有什么用途?他们为什么要躲避在地下?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畏惧。那么,谁会是敌人呢?

根据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的记载,所罗门大帝曾经利用一只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服从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过所罗门的飞行器,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器现象产生恐惧,这是很有可能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纷纷逃进地下城市,以避一时之祸。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传说,如果说人们是惧怕所罗门的飞行器,那么这个飞行器只可能是外星人的“飞行器”。但这似乎毫无根据而言。

还有人认为人们是不是为了躲避战争才开凿了工程如此庞大的地下城市呢?以期平安地生活。或者是某一神秘部落因为生存形式才修建了地下城市,这个部落在原始时代并不知道搭建房屋的方法,反而发现了在洞中生活的动物的生存环境更加安全舒适,于是这个部落就开始在简陋的地下洞穴中居住。到后来,文明进步,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的时代,富有的人就开始营建“豪华”的“地下住宅”,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城市,并且为了与其他人进行贸易、食物交换、结婚等而修建了隧道,以方便人们的来往。

撒哈拉沙漠的古老岩画

导言:撒哈拉沙漠岩画多以表现动物为主,有野牛、角马、条纹羚羊、斑驴……虽然画得十分粗糙,但是惟妙惟肖,似乎就在岩石中行走、跳跃,充分展示了远古人的生活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的面积达到940万平方千米,仅比中国大陆的面积略小些。这片满是铺天盖地的黄沙的土地,极其干旱,植被稀少。放眼望去,一片荒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人们可以在这块古老大陆的山地、悬崖峭壁上发现史前原始岩画。

最先发现岩画的是德国探险家巴尔斯。1850年,他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中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千米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一万幅壁画。

从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约一万至四千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许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这块美丽的沃土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这种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那么,这些岩画究竟出自谁手呢?

在世界考古学界主要流传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岩画是当地土著布须曼人创作的。考古家亚历山大认为撒哈拉地区是布须曼人的文化中心,非洲岩画就发生在这个中心地区,而后向四周传播。库克则认为是非洲许多原始居民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共同完成的,因为他发现撒哈拉人的岩画作于5000年前,霍恩人的岩画作于4000年前,肯尼亚人岩画作于1500年前……

另一种看法是非洲史前岩画是外来文化传播的产物,更有的人说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他们认为是移居到非洲的欧洲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依人把岩画带到了非洲。不过,虽然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确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猜想只是没有经过证实的主观猜测和臆想而已。

也许,这些岩画出自谁手并不重要,岩画的内容和代表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这些岩画已经被证实是非洲原始人类的生活画面,但有些岩画却无法用“原始”来解释。

在这些5000多年前的岩石壁画中,夹杂着一些非常现代的神秘人像。他们有的身穿精致的短上衣;有的戴着头盔,头盔上还有两个可供观察的小孔,头盔用一种按钮与躯干部服装连接。有人说,“显然这是一件宇航服”。在撒哈拉的塔希里山脉,有一些被称为“伟大玛斯神”的岩画,画中的人像戴着圆形的密封头盔,穿着连体的紧身衣,很像现代宇航员的样子。有的学者干脆认为“这只能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其他行星生物早已到过撒哈拉沙漠”。因为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史前人类的即兴之作,还是依据某种原型画出来的。

另一幅岩画“布兰德山的白贵妇”也同样无法解释。据考证,这幅壁画绘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壁画上除了几个几乎裸体的土著黑人之外,竟然还有一位现代打扮的白人女郎。她肤色白皙,鼻梁高而且直,留着现代的发型,身穿短袖套衫和紧身裤,臀部包得很紧,脚登吊袜带和靴子,手持莲花,发型与现代女郎相似,头发上、胳膊上、腿上和腰部还都装饰着珍珠。当著名考古学家艾贝·希留尔经鉴定宣布它是7000多年前的真品时,人们的思维不得不再一次陷入时间和空间上的极大混乱之中。

人们知道,纳米比亚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南回归线横贯国土,这里世世代代只有黑人居住,白色人种的欧洲人只是在16世纪才由葡萄牙人最早到达这里。即使是传说中的腓尼基人,也只是可能在2000多年前乘船从这里驶过。那么,这个白人的贵妇是怎么在7000多年前到这里来的?还有,据考证,人类穿衣服的历史不过4600多年,而纳米比亚的许多土著黑人直到如今还衣着很少。人们不禁要问:远古时代的非洲西南部黑人何以能够超越时空,准确无误地画出几千年后另一种族的人物形象及服饰呢?

马耳他岛上的巨石建筑

导言:马耳他岛仅有246平方千米,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岛上,人们却发现了30多处巨石神庙的遗址。1902年,在马尔他岛盖房子的居民偶然间发现了一座史前建筑,它由多个房间组成。这些房间上下交错,多层重叠。房间之间还有进出的洞口、一些大小不同的壁孔等。中央大厅耸立着由石料雕刻的长度不等的圆柱,支撑着半圆形屋顶。整个建筑被巨大的石柱分成三层,最深处达12米。这样辉煌庞大的史前建筑是谁修建的呢?用途又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一座地下庙宇。但随着挖掘,人们挖出了7000多具骸骨,这些骸骨并不完整,却让人们开始怀疑这座恢宏的建筑是一座墓地,更有人说是墓地与庙宇的合体,既作为坟墓也作为庙宇用。但是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种奇妙的设计在马耳他岛并不是一处。在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几处巨石建筑物。它们都用石灰石建成,各成一种风格。

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大石块建造,里面发现了一些石桌,它们排列在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有些石桌至今未能肯定究竟是祭台还是柱基。神殿里还发现了多尊母神的小石像。这座庙宇大约建于4500年前,它也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

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蒙娜亚德拉”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一个马耳他绘图员仔细地测量了这座神庙后发现,这座神庙实际上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太阳钟。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的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每年的主要节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从太阳光线与祭坛的关系推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这座神庙离现在已经整整1.2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