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从夏王朝到秦王朝(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206年),这一阶段为我国传统酒的成长期。在这个时期,制酒曲的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醴、酒等品种的产出,为中国传统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在这个时期,酿酒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受到重视,官府设置了专门酿酒的机构,酒由官府控制。酒成为帝王及诸侯的享乐品,“肉林酒池”成为君王腐朽生活的写照。这个阶段,酒虽有所兴,但并未大兴。饮用范围主要还局限于社会的上层,但即使是在上层,对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为商、周时期,皆有以酒色乱政、亡国、灭室者,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视为“邪恶”,因此使酒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第三阶段,从西汉到北宋(公元前206~1127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齐民要术》《酒法》等科技著作问世,新丰酒、兰陵美酒等名优酒开始涌现,黄酒、果酒、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发展,还涌现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一大批酒文化名人。饮酒风气的盛行,是始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乱纷争,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不少失意的文人墨客,他们崇尚空谈,不问政事,借酒浇愁,狂饮无度,使酒业大兴。到了魏晋,酒业更大兴起来了,饮酒不但盛行于上层,而且普及到民间的普通人家。
汉唐盛世及欧、亚、非陆上贸易的兴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渗透,为中国白酒的发明及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宋代,制酒曲酿酒的技术有进一步的发展。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的《酒经》中,记载了13种酒曲的制法,其中的制酒曲方法与《齐民要术》上记述的相比,又有明显的改进。
第四阶段,从南宋到晚清(1127~184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在发明蒸馏器以前,仅有酿造酒,在中国主要是黄酒。其间由于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从而导致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的发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事实上,当时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有资料提出“烧酒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还有学者认为,其实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中,曾出现过“烧酒”。另对山西汾酒史的考证,认为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已有了白酒。因此,可能在6~8世纪就已有了蒸馏酒。而相应的简单蒸馏器的创制,则是中国古代对酿酒技术的又一贡献。从此,白、黄、果、药、葡萄五类酒竞相发展,绚丽多彩,特别是白酒已深入生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佐餐饮料。
第五阶段,从1840年至今,是我国传统酒的变革期。在此期间,西方先进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啤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国酒在我国立足生根;竹叶青、五加皮、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传统的黄酒、白酒也琳琅满目,各显特色。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酒苑出现百花争艳、春色满园的新局面。
因为有了酒,一部中国历史也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既有商纣王亡国的“肉林酒池”、齐国乘人之危的“鲁酒薄而邯郸围”,也有暗藏杀机的“鸿门宴”、惊心动魄的“单刀赴宴”,还有春风得意的“琼林宴”、玩弄权术的“杯酒释兵权”,等等。
2.中国酒的种类与品评
中国酒的品种丰富,酒的分类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是按酿造方法和酒精含量来分类。
按酿造方法分类可分为:
酿造酒。也称发酵酒,就是用含糖或淀粉的原料,经过糖化、发酵、过滤、杀菌后制成的酒,属低度酒。黄酒和果酒就属于此类。
蒸馏酒。指以含淀粉的原料,经糖化、发酵、蒸馏制成的酒,大多为高度白酒。
配制酒。又名再制酒,是用酿造酒或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配加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或花果类等物质,经过调味配制而成的酒。
按酒精含量分类可分为:
高度酒。酒精含量在40%以上的酒类。
中度酒。酒精含量在20%~40%之间的酒类。
低度酒。酒精含量在20%以下的酒类。
(1)黄酒的种类与品评
黄酒是中国古代最为传统的酒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酒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大,品种琳琅满目,酒的名称更是丰富多彩。对黄酒的分类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法。
在古代最为常见的是按酒的产地来命名分类,如绍兴酒、金华酒、丹阳酒、九江封缸酒、山东兰陵酒等。
还有一种是按某种类型酒的代表作为分类的依据,如“加饭酒”,往往是半干型黄酒;“花雕酒”表示半干酒;“封缸酒”(绍兴地区又称为“香雪酒”),表示甜型或浓甜型黄酒;“善酿酒”表示半甜酒。
也有按酒的外观(如颜色、浊度等)来划分的,如清酒、浊酒、白酒、黄酒、红酒(红曲酿造的酒)。
再就是按酒的原料划分,如糯米酒、黑米酒、玉米黄酒、粟米酒、青稞酒等。
古代还有煮酒和非煮酒的区别,甚至还有根据销售对象来分的,如“路庄”(具体的如“京装”,清代销往北京的酒)。
还有一些酒名,则是根据酒的习惯称呼,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江南一带的“老白酒”等。除了液态的酒外,还有半固态的“酒酿”。这些称呼都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而且大多都是按照黄酒的表面特征或产地来区分,很难揭示不同种类黄酒的内在质量。要想准确知道黄酒的类型,还得依据现代黄酒的分类方法。
在最新的国家标准中,给黄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黄酒。
按黄酒的含糖量将黄酒分为以下五类。
干黄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分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分含量最低。最新的国家标准中,其含糖量小于1.00g/100m(l以葡萄糖计)。这种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3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糖很低。在绍兴地区,干黄酒的代表是“状元红酒”。
半干黄酒。“半干”表示酒中的糖分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分。在生产上,这种酒的加水量较低,相当于在配料时增加了米饭量,故又称为“加饭酒”。酒的含糖量在1.00%~3.00%之间。在发酵过程中,要求较高。酒质厚浓,风味优良,可以长久贮藏,是黄酒中的上品。我国大多数出口酒,均属此种类型。
半甜黄酒。这种酒含糖量在3.00%~10.00%之间。这种酒采用的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到发酵醪中,使糖化发酵的开始之际,发酵醪中的酒精浓度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速度,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少,对发酵醪中产生的糖分不能转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分较高。这种酒,酒香浓郁,酒度适中,味甘甜醇厚,是黄酒中的珍品。但这种酒不宜久存。贮藏时间越长,色泽越深。
甜黄酒。一般是采用淋饭操作法,拌入酒药,搭窝先酿成甜酒酿,当糖化至一定程度时,加入40%~50%浓度的米白酒或糟烧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使酒中的糖分含量达到10.00~20.00g/100ml之间。由于加入了米白酒,酒度也较高。甜型黄酒可常年生产。
加香黄酒。这是以黄酒为酒基,经浸泡(或复蒸)芳香动、植物或加入芳香动、植物的浸出液而制成的黄酒。
如果按照酿造方法对黄酒分类,可将黄酒分成三类。
淋饭酒。是将蒸熟的米饭用冷水淋凉,然后,拌入酒药粉末,搭窝,糖化,最后加水发酵成酒。口味较淡薄。这样酿成的淋饭酒,有的工厂是用来作为酒母的,即所谓的“淋饭酒母”。
摊饭酒。是指将蒸熟的米饭摊在竹篦上,使米饭在空气中冷却,然后再加入麦曲、酒母(淋饭酒母)、浸米浆水等,混合后直接进行发酵。
喂饭酒。按这种方法酿酒时,米饭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批加入。
黄酒还可按酿酒用曲的种类来分,如小曲黄酒、生麦曲黄酒、熟麦曲黄酒、纯种曲黄酒、红曲黄酒、黄衣红曲黄酒、乌衣红曲黄酒。
品评黄酒的最佳温度是在38℃左右,主要从观、闻、尝三方面进行。
首先要观察酒液的色泽,看有无悬浮物、沉淀物。在黄酒中,有的酒品呈两个颜色,称为复色,如红曲黄酒,以黄为主,黄中带红。观色的同时,还要观察酒液的稠黏状况。由于黄酒的含糖度较高,应举杯旋转观察,用流动正常、稠、黏、黏滞、油状等评语评价酒液流动情况。
其次要闻酒的香气。黄酒总的来说应该是香气芬芳、醇香浓郁的。但是由于我国黄酒品种繁多,许多黄酒都有悠久的历史,加上各个地区采用不同的工艺和原料,因此具有传统而独特的固有香气。例如,江南产的黄酒,因使用麦曲、药曲、红曲的不同,给酒带来了不同的曲香和药香,而山东即墨老酒则具有焦廉的特殊香气。评酒时可根据品评者的经验作出优劣的评语。
最后要尝尝酒味。黄酒有甜味,也可以呈现较轻微的酸味,一些品种中还带有苦味或微苦味,这些都是黄酒的正常味道。唐代诗人杜甫诗曰:“人生几何春与夏,不放醇酒如蜜甜。”说明他喜欢饮甜酒。而李白诗曰:“甘露太甜非正味,睡在虽洁不芳馨。”又曰:“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表明他是不喜爱甜酒的,他所称赞的是酒味的醇厚、甘辛。宋代诗人苏轼则说:“酸酒如藤汤,甜酒如蜜汁。”以他之见,酸酒、甜酒均是酒品之美味。
黄酒的风格也因其采用的工艺和原料的不同而各异,同是江南产的黄酒,风格也有区别,而胶东半岛的即墨老酒,风格更是独树一帜。特别是名优黄酒讲究物质成分之间平衡,也就是色、香、味成分的协调,所以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酒的风格。评价黄酒,对酒体的品评不可忽视。
(2)白酒的种类与品评
现在人们通常将白酒分为固态法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三类。
固态法白酒中主要的种类有:
大曲酒。即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酒。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大麦,加上一定数量的豌豆。大曲又分为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一般是固态发酵,大曲酒所酿的酒质量较好,多数名优酒均以大曲酿成。
小曲酒。小曲是以稻米为原料制成的,多采用半固态发酵。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麸曲酒。这是解放后在烟台操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别以纯培养的曲霉菌及纯培养的酒母作为糖化、发酵剂,发酵时间较短。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为多数酒厂采用。此种类型的酒产量最大,以大众为消费对象。
混曲法白酒。主要是大曲和小曲混用所酿成的酒。
其他糖化剂法白酒。这是以糖化酶为糖化剂,加酿酒活性干酵母(或生香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白酒。
固液结合法白酒中的种类有:
半固、半液发酵法白酒。这种酒是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先在固态条件下糖化,再于半固态、半液态下发酵,而后蒸馏制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
串香白酒。这种白酒采用串香工艺制成,其代表酒有四川沱牌酒等。还有一种香精串蒸法白酒,此酒在香醅中加入香精后串的而得。
勾兑白酒。这种酒是将固态法白酒(不少于10%)与液态法白酒或食用酒精按适当比例进行勾兑而成的白酒。
液态发酵法白酒,又称“一步法”白酒,没再分类,其生产工艺类似于酒精生产,但在工艺上吸取了白酒的一些传统工艺,酒质一般较为淡泊,有的工艺采用生香酵母加以弥补。
此外还有调香白酒,这是以食用酒精为酒基,用食用香精及特制的调香白酒经调配而成。
在国家级评酒中,往往按酒的主体香气成分的特征(酒的香型)分类。市场上出售的酒也往往以此标明自己所属种类。其分类如下:
酱香型白酒。又称茅香型。在白酒中酱香型酒为数很少,除贵州茅台酒为代表外,四川古蔺郎酒、湖南常德武陵酒,也属此香型。其特点:酱香柔润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甚至于盛过酒的空杯仍留有香气。酱香型酒发酵工艺最为复杂,所用的大曲多为超高温酒曲。
浓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宋河粮液、沱牌曲酒也属此香型。发酵原料用多种原料,以高粱为主,发酵采用混蒸续渣工艺,用陈年老窖,也有人工培养的老窖。在名优酒中,该香型比较适合全国广大消费者口味,因此在白酒中所占比例最大。四川、江苏等地的酒厂所产的酒均是这种类型。
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比较适合北方消费者的需要。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特制黄鹤楼酒、宝丰酒也属此香型。采用清蒸清渣发酵工艺,发酵采用地缸。
米香型白酒。以广西桂林三花酒、全州湘山酒为代表。其特点:米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味怡畅。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剂。
其他香型白酒。也叫兼香型白酒。这类酒的主要代表有西凤酒、董酒、白沙液等,香型各有特征。酿造工艺采用浓香型、酱香型或清香型白酒的一些工艺,有的酒的蒸馏工艺也采用串香法。
按酒的评比质量分类,应该是现代出现的一种荣誉分类法。以酒的综合质量为标准,分如下几类:
国家名酒。国家评定的质量最高的酒。白酒的国家级评比,1952~1988年共进行过5次,评出国家名酒白酒共17种,即茅台酒、泸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国家级优质酒。国家级优质酒的评比与名酒的评比同时进行。
省、部级名优酒。这是由各省或中央有关部委组织评定的优质酒。
一般白酒。这类白酒占酒产量的大多数,价格低廉,为百姓所接受。有的质量也不错。这种白酒大多是用液态法生产的。
按酒度的高低分类如下:
高度白酒。这是按我国传统生产方法所生产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
低度白酒。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同样一个品牌的酒,可以有高度酒,也可以有低度酒。
对白酒的品评现在已经有一套比较规范的程式和描述语言。一般饮者在欣赏时可以参照运用。
白酒的品评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杯品酒法。也称直接品评法。评酒时采用暗评(不公开品名等情况)的方法,评酒人先品尝酒品,然后评述,可以一种酒样品尝后即进行评价,也可重复品尝几种酒样后,再逐一进行评述。
两杯品评法。也称对比品评法。评酒时采用暗评方法,评酒人一次品尝两种酒样,然后对两种酒的风格和风味等差异,以及各自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品评。
三杯品评法。也称三角品评法。评酒时采用暗评的方法,评酒人员一次品尝三杯酒样,其中两杯是同样的酒,品评人应品出哪两杯是一样的酒,两种酒之间在风味、风格上存在哪些差异,并对各自的风味、风格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