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10630900000013

第13章 高雅文化(2)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这本书去,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笔者此论并不为过。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括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经济。文人饮茶,吟诗、作画;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茶的故事、传说也应运而出。于是茶又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出现茶文学、茶艺术。随着各种茶肆、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而在各种茶仪、茶礼中,又与礼制,甚至政治相联系。茶,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待饮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各种内容,这才是中国茶文化。它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的现象。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门类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结合。比如,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高深的道理,在哲学家那里,是靠纯粹的思辨,在道家而言,要通过练功、静坐中用头脑的“意念”来体会。但到茶圣陆羽那里,却是用一只风炉,一只茶釜。不仅在炉上筑了代表水、火、风的坎(?瘙椾)、离(?瘙楀)、巽(?瘙椻)八卦图样,而且通过炉中的火,地下的风,釜中的水,和整个煮茶过程让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协调的道理。并细致地观察茶在烹煮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通过那饽沫的形状,茶与水的交融,以及茶的波滚浪涌与升华蒸腾,体会天地宇宙的自然变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学家、政治家,是通过读书、作诗、思想斗争来增进自己的修养,而茶人们则要求在饮茶过程中,通过茶对精神的作用,求得内心的沉静。即使在民间,亲朋至,献上一杯好茶,也比说无数恭维的话语更显得真诚。所以,中国茶文化,是以物质为媒介来达到精神目的。

第二,中国茶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又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内容,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两晋南北朝时,茶人把这种文化当作对抗奢靡之风的手段,以茶养廉。盛唐之世,朝廷科举送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兴,发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兴起,又出现反映市民精神的市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夫夫的茶风也走向狭小的茶寮、书室。而当封建社会彻底瓦解之后,中国茶文化又广泛走向民间,走向人民大众之中。因此,中国茶文化研究不应该是简单的“翻古董”,而应该在吸取传统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有所创造。近年来,无论大陆、台湾或海外华人,茶事频兴,这是好兆头。中国茶文化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应,使老树开出新花。这才符合这门学科固有的特征。

由于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内容,决定了它特殊的研究方法。

茶文化是典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的产物。现在人们爱谈“边缘科学”,是说一些新型学科常常是不同门类科学的结合,或各学科之间相互搭界。茶文化学还不仅是“搭界”问题,而且使许多看来相距很远的学问真正交融为一体。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但儒学发展到后来,过分强调伦理、道德,对人和自然的客观属性经常忽略。而近代西方科学又更造成精神与物质的分离或对立。研究中国茶文化学或许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使我们能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既不能离开茶的物态形式,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物态之中,而要经常注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作用。唐代自陆羽著《茶经》开始,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在这部著作中,不仅从自然现象方面讲茶之源、之出、之造、之具,而且总结了历史上的茶事活动和文化现象,在谈茶的生长、烹煮时又溶进辩证思维,提出许多哲理。故唐人关于茶的学术论著多效其法,注重饮茶之道。卢仝描写饮茶的诗句,曾生动地叙述茶对人体发生作用后,人在精神上的不断升华和微妙的变化。著名宦官刘贞亮总结茶的“十德”,既包括养生、健身的功能,又特别强调“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修身”,“以茶可交友”等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所以,中国历史上许多茶学著作,尤其是关于饮茶的著述,既给我们许多具体知识,又可以看作进行思想修养的教材。但它不是理学家空洞说教的,而是通过优美的茶艺,茶人的心得给你许多启发。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继承这种优良传统,要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上多下功夫,要从多学科的结合中去研究。

中国茶文化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人们常说,不吃梨子,不知梨子味道。饮茶更是如此。研究茶文化,就要有茶文化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种茶展、茶节、茶会和茶楼、茶坊的兴起,是茶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人爱坐在书斋里作学问。书斋固然必要,但仅从书中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中国茶道的真实意境的。陆羽一生致力于茶学,他不仅终日攀登重山峻岭,与茶农为友,而且亲自创制烹茶的鼎,完善“二十四具”,当一名真正的“茶博士”。陆羽又不仅仅研究茶,而且研究佛学、儒学、道学、舆地学、地方志、建筑学、艺术、书法。他自幼被老和尚收养,从寺院中体会茶禅一味的道理;他执著于儒学研究,把儒家的中庸、和谐贯彻于茶道之中。他的朋友,有诗人、僧人、女道士,也有颜真卿这样的政治家和书法家。正因为有这样许多学识,并直接进行茶艺的实践,才能悟到茶中之大道。我国的许多帝王好饮茶,最典型的是宋徽宗,他曾作《大观茶论》,达二千八百余言,详述茶的产地、天时、采样、蒸压等,列为二十目。宋徽宗政治上的得失成败且不去论,单就茶文化学而言,一个封建皇帝能对生产状况了解如此之详,也算难能可贵了。封建帝王尚能如此,现代的茶文化研究者总该更高上一筹。所以,茶叶工作者该向文化界靠上一步;而文化和学术研究人员应该向实践更多靠拢。茶文化研究是侧重于文化、社会现象,但这门学问的研究却要两者的紧密配合。天津商学院有位彭华女士,留学日本专攻日本茶道,但研究来研究去,发现茶文化的本源还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于是她从日本茶室中走出来,回到茶的故乡,在大江南北遍访茶的芳踪,领略茶乡的天地与人情。而今,天津商学院已建起一座茶道室。我想,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执著于事业的精神,正是茶文化研究者和一切茶人应有的品德。

中国茶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目前传统的茶文化形式已保留不多。所幸者,中国向来古籍丰富,其中留下了不少茶文化的宝贵材料。尤其是野史和笔记,这些不人正经的著作向以广、博、杂而著称。而正是在这些著作中,保留了有关茶的许多资料。在历代文人的诗歌和小说中,也有许多描写饮茶的内容。《水浒传》中关于王婆茶肆的描写,使我们看到封建时代市民茶文化的一角。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品茶拢翠庵,无论对水质、茶色、器具和不同人物饮茶的心理感受的描写,真称得上是茶道专家了。我们现在进行茶文化研究,就必须首先对这些历史遗产作一番摘择和钩沉的工作。对传统文化,不继承就谈不到发扬。继承中有所选择、汰弃,同时又加以完善、改进,这就是发扬。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优秀的一枝,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瑕疵。即使当时是优秀的,现在也不一定适合于时代的潮流。比如,明清以后,中国茶文化出现了离世超群和纤弱的趋向,一些茶人自以为清高,自恨无缘补天,终日以茶寮、小童、香茗为事,作为一种避世的手段,更多渗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这与当前火热的生活就大不协调。唐代的陆羽在茶炉上还铸下“大唐灭胡明年造”,身在江南,还时刻关注着中原平定安史之乱的国家大事。相比之下,明清的一些茶人便大不如陆羽了。又如,茶文化的出现本来是从对抗两晋奢靡之风出现的。而后代的帝王贵胄,贡茶日奢,金玉其器,也可以说失掉了茶人应有的清行俭德。总之,茶文化的研究应特别注意历史感,要从不断的吸取与汰弃间下一些特别功夫。

民国以后,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上层走向民间。中国茶艺、茶道的高深道理和内容,目前大多数民众知之甚少。但是,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中,还保留了许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比如福建、广西、云南的许多饮茶习俗,还大有唐宋古风。如何深入向民众学习,深入到民间调查,就成为茶文化研究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茶文化源流

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

茶成为文化,是从它被当作饮料,发现了它对人脑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才开始的。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有的说自春秋,有的说自秦朝,有的说自汉代。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自汉代开始比较可考。根据有三:第一,有了正式文献记载。这从汉人王褒所写《僮约》可以得到证明。这则文献记载了一个饮茶、卖茶的故事。说西汉时蜀人王子渊去成都应试,在双江镇亡友之妻杨惠家中暂住。杨惠热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为子渊酤酒。便了对此十分不满,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大哭,并说:“当初主人买我来,只让我看家,并未要我为他人男子酤酒。”杨氏与王子渊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以一万五千钱将便了卖给王子渊为奴,并写下契约。契约中规定了便了每天应做的工作,其中有两项是“武阳买茶”,“烹茶尽具”。就是说,每天不仅要到武阳市上去买茶叶,还要煮茶和洗刷器皿。这张《僮约》写作的时间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汉中期之事。我国茶原生地在云贵高原,后传入蜀,四川逐渐成为产茶盛地。这里既有适于茶叶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又富灌溉之利,汉代四川各种种植业本来就很发达,人工种茶从这里开始很有可能。《僮约》证明,当时在成都一带已有茶的买卖,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种植,市场便不会形成经营交易。汉代考古证明,此时不仅巴蜀之地有饮茶之风,两湖之地的上层人物亦把饮茶当作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