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10630900000077

第77章 文中品酒(9)

全诗以“无事”二字为其主干,通篇的描写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首句以“几年”写时间,以“江湖”写地点,在时间与空间的组合中,为“无事”创造了更悠闲、更自在的环境,诗篇一开始,便表达了优游自得的气氛,揭示了主题。第二句写无事中的事——醉。醉可以使人忘怀一切,因此“无事”的主人公更加解脱了。黄公酒垆,晋代酒家名(垆,酒店安置酒瓮的土墩,常代指酒店),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王戎等常在此酣饮。诗用“黄公旧酒垆”,以嵇、阮等饮酒者不受羁绊的生活作风取喻,进一步补足“醉倒”,自然也是进一步申说“无事”。“觉后”承“醉倒”。第三句说新月已上,然而诗人却还“不知”,再次显示了他万“事”皆“无”的心理状态。末句的“花影”是景之至美者,“花影”而又“满身”,充分表现了诗人醉倒花前的浪漫气质。“倩人扶”所突出的则是诗人的颓放。这一句描写醉态真是淋漓尽致,令人击节叹赏。

此诗第一句是生活与情操的概括说明,似戏剧中的序幕,一上来先从总体上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后三句专写某次醉倒,则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是首句所述内容的生动再现。这种一、三分段的谋篇方法新颖、别致,李之仪巧用这一形式,使得在二十八个字的短小篇幅中,把情怀抒写得极酣畅。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这首七言古体诗据宋人王十朋注云:“按先生《诗话》云:‘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可知作于徐州任上。又宋人施元之注云:“真迹草书,在武宁宰吴节夫家,今刻于黄州。”

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人还要写月、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诗的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开门见山,托出花与月。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两句大意是说,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而此时,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人。“寻幽人”的“寻”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是主,明月是客,说明诗人意兴极浓,情不自禁地邀月对饮。而在此诗中,明月是主,诗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居然人户来寻幽人。那么,被邀之人,能不为月的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吗?

接下来“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蒴”二句,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蘋的神秘月色。这两句空灵婉媚,妙趣横生。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蒴”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状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镜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涵青蘋”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蒴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蒴,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不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吗!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两句写花与酒。“长条”与“香雪”都是指花。杜甫《遣兴》诗中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白居易《晚春》诗中则说:“百花落如雪”。“花间置酒”两句化用了杜、白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香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花与酒互相映发。诗人此时的情怀,与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从白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燕月随杯”中化出,表明诗人对月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了,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不免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

诗的最后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今夕月下之花如此动人,明朝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诗中显然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与人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接着“明月人户寻幽人”一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诗人因情设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构思的错落有致、变化自如,使全诗情致显得更浓。开篇两句既写花又写月。三、四句重点写月,其中也有写花之笔。五、六句写花、写酒,但重在写花。七、八句写爱月之深。九、十句写惜月之情。最后两句是虚笔,借花的凋零写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通观全篇,诗人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妙趣横生。

诗人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情。这种仙气与诗情,是诗人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苏轼于六十二岁时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当时儋州地处“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的海岛中,一片荒凉。他身为“罪人”,受到种种监视,只有第三子苏过随行作伴,处境非常困难。初期僦居官舍,后来又被逐出。幸而得到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了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要好的友人。

这首诗作于六十四岁时。写作者有一天带着酒后的醉意,遍访“四黎”之家,归途天色已暗,酒意未醒;并且地面上草木丛生,路径不明。他走入“竹刺藤梢”围绕的迷途中,要回家认不了路,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径走,因为懂得自己的家就在牛栏之西。诗篇的最大特点就是敢于把人们认为最粗俗的东西“牛矢”(牛粪)取作诗材,写人诗中。韩愈在《进学解》中赞美良医能博取“牛溲(尿)马勃(药名),败鼓之皮”作为药物,他自己的诗,也好写粗丑的事物;但还没有用“牛溲”、“牛矢”之类人诗。浓德(潜)《说诗晬语》说:“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铜锡,皆归熔铸。……韩文公后又开辟一境界也。”从这首诗看,熔铸的不止是“金银铜锡”,而且及于“牛溲、马勃”之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