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同甘共苦
战国时,燕国太子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手无策。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要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很高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投笔从戎
【出处】
《后汉书》。
在东汉初期,班超和班固兄弟俩。哥哥班固的诗和文章写得很出色,很早就做了官,是东汉着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弟弟班超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他做事勤奋,喜好读书,但不喜欢死钻经学,总希望能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
在洛阳时,班家的生活十分贫困,班超只好在衙门里帮公家抄写公文信件,挣点钱贴补家用,供养老母。
可是班超不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他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一天,他腰酸背疼地抄完一件公文后,实在忍不住了,将笔猛地一扔,感慨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学傅介子那样杀敌报国,像张骞那样到边疆建功立业、争取封侯才对,怎么能够老是在笔砚之间混饭吃呢?”周围的人听了,都嘲笑他:“穷小子饭还吃不饱呢,野心倒不小。”班超激动地说:“目光短浅的人,怎能够理解壮士的远大志向呢?”在公元73年,班超实现夙愿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北匈奴频频出兵骚扰汉朝,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带兵讨伐匈奴。班超投笔从戎,随军北征。他作战英勇,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窦固的赏识与重用,提拔为将领。
后来班超奉皇帝的命令,带兵镇守西域三十一年,多次平定匈奴贵族的叛乱,积极开发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族人民与汉民族的友好往来,成为卓有功勋的东汉名将。
注释
投:扔掉、放弃。从戎:参军。
释义
弃文就武。
土崩瓦解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商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推心置腹
【出处】
《后汉书》。
在西汉后期,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起义。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有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勇猛。在这次战役中,王莽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他一边在黄河以北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都担心自己将来会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思,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他下令每位降将仍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做自己人,马上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放在别人的腹中(推心置腹),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于是,人们对刘秀都非常服从。
刘秀这种惯于给人以“推心置腹”感觉的本领,帮助他获得了帝位。他称帝后,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诛杀功臣,而是赏给他们封地、钱帛与特权,然后劝他们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不要再过问朝政。他还不时派官员带着异域进贡给他的奇珍异宝,去慰问这些隐退的功臣。这样,刘秀既巩固了皇权,又落得个不杀功臣的美名。
注释
推:取出。置:放入。
释义
把自己的心放入别人的腹中。比喻待人至诚。
退避三舍
【出处】
《左传》。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沿街乞讨,饱受流离之苦。他在楚国滞留期间,楚成王十分仗义,以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两人很要好。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似的对重耳说:“如果将来公子您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回国执政的话,我愿意跟贵国友好,让两国老百姓都过上太平日子。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非交战不可,两军对阵时,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大恩。”不久,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应秦穆公的邀请去了秦国。在秦军的护送下,他终于回到晋国执掌了政权,后人称他为晋文公。
晋国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这时楚国也很强大,经常攻打别国。公元前633年,楚将成得臣率领四国联军攻打宋国,团团围住了宋国都城。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决定派兵救宋。
晋、楚两军相遇后,晋文公果然信守当年的诺言,下令晋军向后撤退。将士们想不通,说:“我们的国君哪能向别国的臣子让路呢!”晋大夫狐偃说:“这是向楚成王表示谢意。怎么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让路呢?出兵作战,贵在理直气壮。如果我们不信守主公当年许下的诺言,就是我军理亏。相反,如果咱们退了,他们还不罢休,那就是他们理亏了。”
众将士觉得很有道理,一口气退了三十里,楚军则逼进了三十里。晋军再退,楚军再逼,总共退了九十里。
成得臣以为晋军不敢交战,更加骄横轻敌,结果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打得溃不成军,但晋文公没有下令挥师追击,他让楚国的败兵活着逃了回去。
注释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释义
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
亡羊补牢
【出处】
《战国策》。
在战国时,楚怀王因不听屈原的劝告,沦为了秦国的囚徒。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即位,他仍然是个不成器的国君,丝毫未吸取父亲的惨痛教训,和怀王一样贪图享乐,不顾国政。
大臣庄辛心中非常焦急。一次,他终于忍不住了,对襄王大声疾呼道:“大王,您整日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四个小人在一起鬼混,吃喝玩乐,不管国家的大事。
照这样下去,国家必定灭亡!”襄王哪里听得进去?大骂庄辛老糊涂,故意耸人听闻。庄辛说:“既然您不愿听,那就允许我躲到赵国去,看我的话会不会变为事实。”
五个月后,秦国果真出兵入侵楚国,接连占领了许多城池。最后,楚都也沦陷了,襄王流亡到城阳,这才相信了庄辛的话。于是,襄王派人到赵国把庄辛请了回来。他恳切地对庄辛说:“过去我没有听先生的话,结果落到这种地步,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庄辛见襄王确有悔过之意,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牧民养了一群羊。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于是,他就围着羊圈转了一圈,原来是圈栏上坏了个洞,夜间狼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把其他的活放一下,先堵上这个窟窿吧!”牧民生气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嘛啊?”第二天早上,羊圈里又少了一只羊。牧民这才后悔未听邻居的劝告,赶快修好了羊圈。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吃羊了。牧民感慨万分,逢人就谈“亡羊补牢”的道理。
庄辛讲完故事,对襄王说:“牧人尚且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何况楚国还有几千里的国土,只要您肯改过自新,还怕治理不好国家吗?”
注释
亡:丢失。牢:牲口圈。
释义
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就及时设法补救。
望梅止渴
【出处】
《世说新语》。
曹操是位有谋略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带兵作战经常会急中生智,出奇制胜。一年夏天,曹操率兵远途出征,去攻打张绣。一天,烈日当空,暑气逼人,将士们已半天没喝一滴水,大部分将士都渴得没力气了,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曹操见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派士兵四下找水。可这地方是一片荒野,没有河流,没有池塘,土地都干得裂开了口。曹操十分着急,怎样才能让部队走出这个死亡地带呢?他眉头一皱,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便勒马跃上一个小土丘,高声对士兵们喊道:“有水啦!有水啦!”
将士们一听说有水了,顿时来了精神,东张西望地问:“在哪儿?在哪儿?”曹操挥动马鞭往前面一指,说:“我看见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现在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大家走到那里便可以大吃一顿了。”
一听说有梅子吃,将士们马上联想到梅子酸溜溜、甜滋滋的味道,嘴里的口水马上流了出来,顿时觉得不那么渴了(望梅止渴)。部队振作起精神,大步流星地往前赶,终于走出了这片荒野,来到了有水源的地方。
曹操凭着自己的机智,带领部队战胜了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注释
望:想像中看到。
释义
口渴时想到梅子而流口水,因而止渴。比喻借空想来自我安慰。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致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望尘莫及
【出处】
《庄子·田子方》。
在南北朝时期,有位叫吴庆之的人,他饱读诗书,知识渊博,世间利弊分析透彻。平常有朋友来请教问题,他都热情讲解。可是,当那些大官到他家拜访时,他却避开不见。一日,大官王琨来请他去做官,他说:“这真是开玩笑,我哪会做官呀?”说完,转身就走,王琨连忙追到门口,但是只能望着飞扬的尘土,没办法追上他了。
释义
比喻远远落在别人后面。
卧薪尝胆
【出处】
《史记》。
在春秋后期,吴越两国交战时,吴军战胜,乘势攻破了越国的都城会稽。赵王勾践为复兴越国,假装投降了吴王。
吴王夫差为了实现霸业,显示自己宽宏大度,决定不杀勾践,将他带回了吴国,让他做马夫。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得给他牵马,吴国的老百姓跟在后面指着勾践说:“瞧啊,咱们大王的新马夫!”勾践忍辱负重,就装做没听见。
就这样过了三年。勾践住在石屋里,整天干着喂马、扫马粪的脏活,百般小心地伺候夫差,尽力装得非常驯服,脸上从不流露怨色。
夫差见勾践如此忠诚,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了,对勾践说:“你待我不错,我放你回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