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诸葛亮兵书
10670200000013

第13章 将苑(12)

古代行军打仗,也要善用“激励机制”。在此强调如何鼓励士兵,增强战斗力。诸葛亮指出,可以用爵位、财物来吸引人才;用礼仪、信用笼络人才;用恩威来征服人才。同时,作为一军之将必须身先士卒,亲为表率。而“小善必录,小功必赏”,有才能之人必然深受鼓舞,也才能“士为知己者死”,为国效忠。

《纪效新书·卷首·纪效或问》:“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曹操次子曹彰,从小就善骑马射箭,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曹操曾告诫他说,你不爱读书而光喜好骑马射箭,这只是匹夫之勇,不足贵。曹彰说,大丈夫应当学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征战沙漠,长驱数10万众,纵横天下。干吗要当学究呢?曹操曾经问他的孩子们都有什么志向,曹彰说他想当将军。曹操问他怎样能当将军,他回答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后来,曹彰作战,果然能身先士卒,英勇异常。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段颖任破羌将军。在征讨西羌的路上,他非常关心部下,以仁爱之心对待士卒。如果士卒受伤,他会亲自去探视,为其治疮。征战10余年来,常常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对有功的士卒,都能论功行赏。所以全军上下都愿为他而死战到底。

公元576年,齐军围晋州(即平阳),楼堞都被打坏了,城墙只剩下7尺来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残酷,周守军梁士彦慷慨自若对部众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部众见主将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皆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百。

公元917年。晋将李嗣源率军救援幽州,过了现在的北京房山县西北,沿山间小河前进。李嗣源派部将李从珂率3000骑兵为先锋,到达山口时,遇契丹骑兵万余人堵住山口,李从珂将士失色,部队进退两难,在此危急时刻,李嗣源带领百余骑跑到队伍前头,奋勇前进,反复三次攻入敌阵,斩契丹酋长一人。晋军跟随,一齐进攻,迫敌后退,晋军出得山口。

古代将帅治军,都很重视“身先士卒”。我们现在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也是这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帅身先士卒,实在是一支军队杀敌制胜的法宝。

在现代商战中,公司想要在竞争中获胜,同样需要激励员工,使之真心真意为公司的发展尽力。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老板岛井信治郎先生在创业之初相当艰苦,公司员工寝室的卫生条件很差,还不时有臭虫出现。有一天,岛井信治郎听见员工抱怨寝室的臭虫太多,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当夜,在所有的员工进入梦乡之后,岛井信治郎拿着蜡烛轻轻走进员工的寝室,到柱子的裂缝中、柜子的空隙里为大家抓臭虫。此时恰好有一名员工偶然醒来,看见老板岛井信治郎的举动,激动得热泪盈眶。另外,桑得利公司有位叫作田的员工在进入公司后不久,父亲不幸去世,他不愿意惊动公司的同事,想自己悄悄地把丧事办完。但是他没想到在出殡的那一天,岛井信治郎带着全公司的员工来帮忙,令作田感动万分。所以,桑得利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工作中都特别卖力,所以公司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之中。

战乱之秋,军队需要让士兵拼死作战才易获胜;和平之世,企业需要激励员工的工作斗志,才有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岛井信治郎为员工捉臭虫来激发大家对桑得利的感情,看来一向严厉的日本人也深谙励士的诀窍,那么日本在商业上的成功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十一自勉

【原文】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言,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注释】

则天:以天道为准则。

法地:以自然法则为效法的对象。

则古:以古代为标准。

自奉:自我标榜、自我夸耀。

【译文】

古之圣者以天道为法则,贤者以自然法则为效法对象,而智者则以古人为镜。骄傲自大的人易招致毁灭,狂妄无知的人则自找祸端,夸耀其词的人没有信用,自我标榜的人刻薄寡恩,奖赏没有功劳的人会使众人离心,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会使士卒抱怨,喜怒无常的人则会导致灭亡。

【心得】

为将贵在有自知之明,要不断的进行自勉。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自警自勉的重要性。特别是为将者,更应注重言行,熟知言行不当的危害。“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只有讲究信用、先人后己、赏罚分明,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减少祸患,加强向心力和战斗力。

三国后期,司马懿奉魏主曹睿之命,统领20万大军直扑祁山。祁山蜀军大寨中的诸葛亮推断司马懿必先取街亭,因街亭是汉中咽喉要地,街亭若失,蜀军粮道则断,陇西一带将不再稳定。参军马谡请命带兵去守备街亭,虽然先帝刘备在生前曾告诉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但见马谡胸有成竹、信誓旦旦,于是让马谡立下军令状,派上将王平任其副将,统率2.5万精兵去坚守街亭,并嘱咐他们安营扎寨一定要在要道之地。

马谡和王平率兵马到街亭,观察地形后,王平建议在五路总口安营,马谡却坚持要在路口旁边的一座小山上扎寨。王平说:“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10万,不能通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马谡笑着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王平又劝他说:“如果魏兵断了山上的水源,那我军就会不战自乱。”马谡反驳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真的断我水源,我军必会死战,以一当十,定会大败魏军。”王平无奈,只好带5000人马在山下安一小寨,与马谡成犄角之势。

果然不出王平所料,司马懿率军到达街亭后,大笑马谡是个庸才。他一面派大将张郃领兵挡住王平,一面派兵断绝了山上的水源,自己率大军把马谡扎营的小山团团围住。马谡下令军兵向山下进攻,但兵士们看见漫山遍野都是甲明盔亮的魏军,竟然不敢下山;不久,山上滴水皆无,蜀军更加惶惶不安、军心散乱。司马懿眼见时机已到,便下令放火烧山。蜀军一片混乱,马谡杀开一条血路,拼死往山下冲去,幸得山下的王平和前来增援的魏延的接应,才侥幸得以逃命。

街亭失守虽然诸葛亮难辞用人失误,但像马谡这种骄傲自大、夸大其词、狂妄无知的将领,如果不招来祸端,那才是千古奇谈。

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其“哀兵必胜”这一军事用语起源于周代李耳(即老聃)《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心相惜而不趋利避害,故心胜。”)老子并非军事家,却充分认识到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巨大作用。两军对垒,群情激愤,同仇敌忾,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定能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作战篇》云:“杀敌者,怒也。”《百战奇法·怒战》云:“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这就把“哀兵”上升到了军事艺术、兵家权谋的高度了。“哀兵”的运用形式,不仅是以上讲的,还有如:本来能攻,故意作不能攻的样子;本来能守时,故意作不能守的样子;本来有战斗力,故意假装成没战斗力。以此迷敌、骄敌,陷敌于被动地位。

一般说来,作战双方都想求胜,都想在作战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示以“哀兵”之形,往往会造成敌方骄纵轻敌心理,而己方因处于受压迫、受侵凌的地位,必然怀着满腔悲愤求胜争强,则可以积极准备,见机而作,战而能胜。

四十二战道

【原文】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注释】

偃戢:掩护、收藏。

舟楫:古代指船。

潜:隐藏。【译文】

在森林中作战的方法是,白天遍插旌旗,夜晚多使用锣鼓,利用短小的兵器,巧妙地设置埋伏,有时进攻正面,有时进攻背面。在丛林作战的方法是,利用刀剑盾牌,在交锋之前,先分析敌军路线,10里设一个大哨,5里设一个小哨,且必须掩藏好旌旗、锣鼓,再突然袭击使敌人措手不及。谷地作战的方法是,巧妙地设置埋伏,以勇猛出击,身手矫捷的士兵从高处出击,敢于拼命的士卒保卫后方,并摆开强弩向敌人射击,手持短兵器的士兵接替于后,使敌人不能前进,而我军也不攻过去。水上作战的方法是利用船只,必须操练士兵去驾驭,往船上要多张挂旗帜来迷惑敌军,或用凌厉的弓弩阻挡敌人,或手持短兵器去交战,并设置栅栏防止敌人入侵,同时顺着水流的方向去攻击敌人。夜晚作战的方法是,保持行动机密,可以偷偷地派遣军队突袭敌军,也可以多用火把、战鼓扰乱敌人的耳目,只要能迅速攻击敌人,就可以取得胜利。

【心得】

这里主要列举的是在不同地点所采用的不同作战方法。其关键在于利用作战地方的特点,巧妙地设兵布阵,扬长避短,以其克敌制胜。

公元817年10月15日,风雪漫天,气候出奇的寒冷,受命于唐宪宗的李愬认为讨伐叛军吴元济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他召集将领,发布了向东进攻的命令,命李祐为先锋、李进诚为后军,自己则为中军统帅,但对目的地却暂时秘而不宣。行至夜晚,李祐的先锋部队进入叛军所占据的张柴村,李祐奉军发起突袭,一举歼灭了这股叛军势力。此时,李愬才宣布继续向东,夜袭蔡州吴元济。行军至了半夜,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快到蔡州城下时,李愬看见城外有一个养鹅鸭的大池塘,于是让士兵去驱赶鹅鸭,用棍棒把鹅鸭打得嘎嘎乱叫,以便掩盖及混淆大部队行军所发出的声音。当李愬的大军借着风雪的掩护到达蔡州城下时,吴元济守城的兵士还在梦里浑然不觉。李祐奉先带兵爬入城墙,悄悄杀死守门的士兵,城门被打开后,李愬率领全军长驱直入,最后在吴元济居住的牙城将其擒获。此后,李愬又击溃或招降了吴元济部的残余势力,各地叛军土崩瓦解。

公元627年,秦穆公不听老臣百里奚和上大夫蹇叔的劝告,派百里奚的儿子孟士明、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秦军不远千里去远征郑国,却中了弦高的计谋,无功而返。郑国西面的晋国自然不会放弃消灭这股秦军的好机会,就在东壳山、西壳山之间和壳陵关裂谷雨侧的高地设下大批伏兵,只等秦军进入伏击圈。当疲惫不堪的秦军抵达壳山时,因为壳山地形险恶,山路蜿蜒崎岖,山道狭窄,特别是东壳山和西壳山之间的山路,连士兵行走都很困难,更别说车马的行进更是难上加难了。望着险峻的山谷,深知晋军极有可能在此地设下伏兵,孟士明和私西乞术却苦于山道太窄,无法把拉得太长的队伍聚拢,只得涉险而过。突然,先是晋国附庸羌戎的强悍部队冲向秦军,随后由晋军大将先轸率领的大队晋军也一拥而出,利用险恶的地势,将秦军分割、包围、消灭。孟士明、西乞术和白乙丙全被晋军俘获。

不同的地形、地势、地域,应有不同的作战方法;甚至在不同的天候之下,也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战术。李愬雪夜袭蔡州,自然就此秦军企图冒险通过壳山的决策要高明得多。

带兵打仗,指挥员必须要侦察了解地形,企业经营者同样也要有很强的地形观念。古人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库不盈”,就是讲的自然条件对经营的影响。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各种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因素,对于各种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可能的条件下,经营都要尽量运用地利。

四十三和人

【原文】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注释】

自战:自己作战。

慝:暗中伤人。

匹夫:指普通百姓。

【译文】

带兵作战的方法,关键在于全军团结和睦,若全军团结和睦则不需要劝勉就会自行投入作战。如果将领官吏互相猜疑,士兵们就会不服从指挥,忠诚有谋略的人未被任用,人们私下议论纷纷,而谗言与恶语迭起,则即使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聪明才智,也无法战胜一个普通的人,更何况是一般的人呢?

【心得】

在此诸葛亮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早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语。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可见人和的力量不可低估。历代亡朝灭国之祸多半都是失去“人和”所致。人和,则军士不劝自战,奋勇争先。失去人和,则险象横生,军队上下二心,士卒不服,智谋不用,即使有通天的智慧也不敌匹夫之勇,岂不悲乎?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阳已经一年,汉军的外援和粮草补给的通道也完全断绝了。在此内外交困的关键时刻,刘邦的大谋士陈平献出了一条绝妙的计谋:“项羽为人心胸狭窄、猜忌信谗,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等人才是他所依靠信赖的心腹之人。而且,每次论功行赏时他又吝啬爵位和封邑,所以有很多人不愿再为他效力。如果大王愿舍数万金,使其上下互相猜疑、谗言四起,到那时我军趁机反击,必能大获全胜。”于是,陈平从刘邦那里取得4万金,他用这些钱收买了楚军中的将士,指使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战功赫赫的大将,因为不能得到项羽的封赏,欲与刘邦联合。谣言传到了项羽的耳中,他果然起了疑心,不再与钟离昧、龙且他们商量军机大事。之后,项羽派往汉营打探虚实的使者也中了陈平的计谋,使项羽对亚父范增也失去了信任,范增又气又恨,终于离开项羽。在陈平设计使刘邦逃离荥阳一年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建立汉王朝。“和人”之重点在于团结和睦,以及彼此信任。陈平之计,旨在使敌方内部失去团结、互相产生猜忌,从而乘虚而入。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和杨端兵分两路进攻赵国,赵国著名将领武安君李牧和大将司马尚率兵阻击。王翦虽然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但李牧亦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双方交战达一年之久,互有胜负。然而秦军远离本土、长时间的拉锯战,不仅使士兵们的厌战情绪高涨,而且后勤补给也发生困难,于是秦王想出了一条妙计以求尽快赢得战争。赵国有一位叫王敖的谋士,其实是秦国埋伏在赵国的奸细,他在接到秦王的命令后,就开始在赵国四处活动,并买通了赵王最宠幸的大臣郭开,到处传播李牧有二心的谣言,终于使赵王对李牧产生怀疑,最后并强行用赵蔥接掌李牧的兵权。但赵蔥指挥无能,军事才能根本无法和李牧相比,最后赵军一败涂地,秦军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