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诸葛亮兵书
10670200000008

第8章 将苑(7)

作为将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明察秋毫,警惕敌人的阴谋,准确判断敌情,不被假象所迷惑,做到“佯北勿从”、“饵兵勿食”。哥舒翰做为征战多年的名将却被崔干的诡计所迷惑,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反而轻敌,致使1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能不令人深思。

“饵兵勿食”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用兵八则之一。饵兵,即诱兵,作战时,要谨防敌人以利诱我,不可上钩,免为敌乘。“饵”,作为示敌以利,形式很多。《百战奇法·饵战》云:“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饵兵还有另外几种情况。用小部队或假情况向敌人卖出破绽,引蛇出洞,诱敌就范;为掩护大部队作战,随时派出小部队示机于敌,进而达到纠缠和牵制敌人主力的目的,使敌人为眼前的小利而失掉大的战机。

所以行军作战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能轻敌。

二十二机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注释】

机形:依据形势而把握战机。

逆:此指违背情理。

应:回应,指采取措施。

【译文】

用愚昧而不知用计的人去对抗善用谋略的人,这是违背常理;若用善于谋略的人去战胜愚昧的人,则合乎规律,易如反掌;而才智相当的人进行抗争,就要仰赖于把握时机了。掌握时机有三种方法:一是事情变化,二是形势变化,三是情势变化。事情变化于我有利,却不能采取措施,这不是聪明的表现;形势状况转变却不能决断,这不是贤能的表现;情势有进展却不能顺势行动,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一定要凭借有利的时机来取得胜利。

【心得】

两军交战,智者胜。诸葛亮在此强调,一军之将要善于因势利导、克敌制胜。所谓“善战者胜,不善者则亡”,在作战中,能否致胜取决于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善于把握时机的将帅,往往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旦时机成熟,便伺机而动,刻不容缓,如决堤之水,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在这样的将帅指挥之下的军队将勇猛无比、所向披靡。对于时机的把握,诸葛亮认为主要是掌握“事”、“势”、“情”三方面。

公元910年,晋、梁两军在柏乡相遇,隔岸对峙起来,晋军老将周德威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梁军人数众多,士气正盛,于是建议晋王李存勖不宜马上进击,而应当与之持久相峙,于是晋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过了一段时间,梁军的士气渐渐衰落。周德威便带领3000精兵前去挑战。梁军官兵早已等得不耐烦了,立即倾巢出动,直扑晋军而来。周德威且战且走,将梁军引至野河旁。守卫野河浮桥的晋军放过周德威,又截住追来的梁军厮杀起来。双方交战许久,不分胜负。晋王李存勖忍不住了,又想与之决战。周德威再次阻止了他,劝他等到梁军饥疲不堪,想撤退时,再以精骑出击。当日,梁军将士激战了一天,滴食未进,实在累极了,便开始向后撤退。周德威看在眼里,一声令下,晋军骑兵猛如闪电冲向梁军。梁军哪还有力气抵挡,很快便被杀得尸横遍野,四散逃命。从此,晋军声威大振,在与梁军的对抗中,由劣势转变为优势。

正如诸葛亮所说“以智克愚,顺也”,周德威面对来势凶凶的敌人,善于把握时机,不主张速战,而采用深沟高垒、避战不出的战略,让时间消磨掉敌军的锐气,直到敌军既累又困,既饥又渴,才下令精骑出击,果然大获全胜。古人称赞高明的将领“善治己之气,以夺人之气”,用在周德威身上是十分恰当的。

二十三重刑

【原文】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措,莫不前死矣。”

【注释】

鼓鼙金铎:古代军中用于指挥作战的工具。

容:指军容。

麾:通“挥”,指挥的意思。

【译文】

吴起说:“鼓鼙金铎,是用来威震士卒耳朵的;旌旗麾帜,是用来威慑士卒眼睛的;禁令刑罚,是用来威服士卒军心的。用声音威震耳朵,所以声音不能不清楚;用军容来威慑眼睛,所以军容不能不鲜明;用刑罚威服军心,所以刑罚不能不严厉。三者如果不确立,士卒必然松懈,没有警戒之心。所以,将领指挥的部队,没有不依令而行的;将领指向的地方,没有不拼死前进的。”

【心得】

战争的严酷性让从严治军成为必需。诸葛亮在此指出用兵作战必须严明纪律、加强指挥,透过威目、威心、威耳,让士兵能够做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如果治理军队,不能做到威目、威心、威耳,士兵必然会懈怠,造成军纪不严、军心涣散,进而在作战中难以统一指挥和调度。因此,要严肃军纪,训练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必须透过刑法,申明军令的威严,使将士在战争中能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勇往直前。

蜀建兴五年,诸葛亮在渭水击败魏军20万人,与司马仲达所率领的魏国援军对峙于祁山。汉中之东的街亭是蜀军运输粮食的重要地点,因此街亭的攻防成为这次战争胜败的关键。血气方刚、颇有才气的年轻将领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去镇守卫街亭。诸葛亮告诉他要固守街亭要道,但马谡却不能随机应变,认为应该照兵书所说“凭高势下,势如破竹”,坚持把大军驻扎在大道边的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水源并遭断绝。最后蜀兵大败,马谡和少数兵将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建兴六年,蜀军按兵法处斩马谡。虽然旁人爱惜马谡的才能,纷纷向诸葛亮求情,但诸葛亮认为,马谡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军法不容私情。马谡被带到刑场时,诸葛亮掩面而泣,但为了严肃军纪,不得不斩。历代兵法收揽人心的一大要诀即是“所爱者有罪必罚”、“所憎者有功必赏”,这是作为将帅的基本修养。“孔明挥泪斩马谡”一事,从小处说是为了严明军纪,从大处看则是为了蜀国的存亡,是为训练一支遵守号令、有战斗力的部队。

二十四善将

【原文】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故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注释】

纲:用来维系网子的总绳,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

目:细微的事务。

不舒:不能施用。

谄顽登用:奸佞小人获得重用。

【译文】

古代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有4种:清楚告知前进和后退的原则,使人们知道军法禁令;用仁义去引导,使人们遵循道义;反复强调对错,使人们得到勉励;用奖赏和刑罚来判断,使人们知道遵守信用。禁令、道义、勉励、信用,是军队的主要纲领,只要主要纲领确立了,其他细微事务也就能够施行了!所以作战必定会取得胜利,向敌人进攻必定能攻克。无能的将领则不然,无法控制军队,前进后退也没有节制,所以只能与兵士们一起灭亡;没有勉励告诫,赏罚便失去意义,士卒也不讲信用。于是贤德的人才隐退潜没,谄媚狡猾的小人被升迁重用,所以作战必定失败逃散。

【心得】

诸葛亮在此强调作为一个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4种要件:禁、礼、劝、信,即能令行禁止,能辨别是非,能遵守仁义,能赏罚公平。如能真正做到这4点,军队的一切行动自然纲举目张、秩序井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否则,军队将会不听指挥,人与人之间则变得虚伪狡诈。而当有才能的人隐退时,佞奸的小人就获得重用,将每战必败。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力图变革,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推行新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在新法颁布的初期,百姓并不十分信赖,使得新法的推行很不顺利。于是,商鞅在城南放了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张贴告示:“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的人,会得到10金的奖赏。”但百姓们都不相信会有这等便宜事,因此没有人去搬动那根木头。商鞅再次张贴告示:“有人能移动这根木头到北门的,奖赏50金。”于是有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去,商鞅立刻按告示上面的规定奖赏50金。这样一来,百姓都知道商鞅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此后凡有命令,民众们都认真遵循,不敢有所违背。此外新法中规定:按军功大小决定奖赏的多寡,于是每有战事,将士们都奋力拼杀,争先立功。经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1987年的某日,一位叫路易斯·伯克的顾客路过格林·文逊的商店,格林是加拿大温哥华市的券商,他的商店专门出售加拿大的六合彩奖券。伯克走进商店购买了几张奖券,不过他并不在意是否会中奖,于是请格林和他的员工代自己填写六合彩的号码,临走时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笑着对大家说:“如果中奖了就打电话告诉我,我会分10%给你们。”可是连伯克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竟然中了六合彩的头奖,当格林第一次打电话通知他的时候,他还以为是格林在开他玩笑,直到格林再次用诚恳的口气对他说明,他才明白自己已经成了百万富翁。伯克如数领回了巨额奖金,也履行自己当初的诺言,把奖金的10%分给格林和他的员工们。格林因为恪守券商的信誉,在加拿大商界传为美谈,而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商鞅、格林·文逊都不是军人,都不懂得带兵打仗,但他们却知道“信用”对成功和失败的影响,由此可知,不守信用的人是难以成就功业的。

同时,作为国君或统帅,还要做到赏罚分明,论功行赏。古代帝王在夺取天下之后,为了安定人心,稳定天下,都论功行赏,封功臣、授官爵。有的帝王也要将同姓宗族或亲戚朋友进行赏赐,但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也尽量少封或不封无功的宗族、亲戚,也同样按其功劳封官进爵。《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即位不久,把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三人的功勋列为第一,封为公爵。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对此十分不满,说:“高祖举兵时,第一个率军参战的是我,但论功行赏,却把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列为第一,真让人想不通。”唐太宗却认为,他们三人虽未在战场上立功,但是他们常在营中策划大事,以奠定建国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唐朝之说,并不为过。皇叔与朕虽然是骨肉血亲,但是并不能因为这种关系而紊乱了天下大事。从前唐高祖建国之后,亲戚数十人被封为王,兄弟的封赏更高。由此带来了很多弊端。所以唐太宗坚决推行“无功不受禄”,论功行赏。

二十五审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注释】

因人之势:顺应人心的趋势。

因人之力:凭借众人的力量。

万夫:喻人数众多。

【译文】

依据人心向背的趋势去讨伐邪恶,即使如黄帝般的威势也无法与其相比。凭借众人的力量来决定胜负,其所成就的功业,就是商汤、周武王也无法与他争锋。如果能够衡量局势的变化,掌握人心的动向,再壮盛自己的威势,将使群雄归服,霸业可图。

【心得】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又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德民矣!”战争的胜负与民心向背有根本的关系,因此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不仅把战争胜负的着眼点局限于战场上,同时也采取一切措施争取民众的拥护。

曹操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能够力克群雄、统一北方,与他所采取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是分不开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民迫于战乱,生活流离失所,曹操将流民安置起来,实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生活安顿下来。曹操所率军队号令严明,秋毫无犯。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一麦田,下令“践麦田者斩”的命令,当自己骑马经过麦田时,由于野鸟突然飞起导致战马受惊,践踏了一片麦子。曹操请求部队执法官对自己进行惩罚,最后“割发代首”,号令三军,以示警诫。此举深得民心。

诸葛亮在此强调民众的力量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道”在这里就是指民心的向背、民众的力量。在与一个腐败无道的国家作战时,将会得到民众的支援并取得胜利;反之,如果对一个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的国家发动战争,往往会激起民众的反抗而难以成功。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审时度势,明察制约战争的这些“因”,才可以威胜敌国,所向无敌,霸业可图,功名可见。

夏朝的统治者桀,一向骄侈淫逸,宠用奸臣,对民众和所属臣国部落,进行无情的压榨和奴役,引起民众的憎恨与反对。民众曾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夏的民心尽失,其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商汤制定了灭夏的战略方针。

俗话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夏王朝立国已近400年,即便在面临灭亡之时,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因此,商汤对夏的决战十分慎重,其几经试探和权衡才做出决定。当商汤先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况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次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已难以指挥九夷之师。商汤认为伐桀的时机已到,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地举行誓师活动,一一例举夏桀残酷剥削压迫民众的种种恶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来征伐夏桀,目的在于拯民于水火之中。同时,商汤还宣布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大大振奋了商军的士气。

夏桀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决战。决战中,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使得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不久病死,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汤在夏桀民心尽失、众叛亲离之时,“因人之势以伐恶”、“审因而加之威胜”,在夏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强盛王朝——商。

二十六兵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注释】

五星合度:五星都在正常轨道上运转,没有异象。

慧孛不殃:孛,古书上指光芒四射的彗星。殃,灾祸。此句意谓没有灾祸的兆头。

洪波千里:河流深广而波涛汹涌。

羊肠曲沃:羊肠、曲沃,指地名。意谓小路曲折迂回。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