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10675400000006

第6章 管理学第一公理:人性本质公理(2)

所谓观念信息,也就是自我的价值观念信息,是对于主体我的价值需求内容的设定。所谓价值观念,也就是主体我对于自我所缺失内容的认定和优先弥补顺序的设定,是主体我的一种主观判断。其形式就是所确定的必须和应该的选择。但主体我的这种主观认定和设定,是受制于对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把握状况的。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体现的是一种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是不以主体我的意志为转移的,认定为必须和应该是如此,不认定为必须和应该也是如此。但认定为必须和应该的却不一定必然,这就是背离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价值观念是没有意义的,坚持如此就是自我寻墙碰壁。这或者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狂妄,其结果是设定了不可能实现的意志目标,最后遭受必然的惩罚。所以,如果不是基于规律必然基础上的必须和应该,则是主体我的判断失误。必须和应该,但不可能,做出这种判断也就只能是自寻烦恼。但必须和应该,并且可能,也不等于必然。必然是没有选择的判断,必须和应该则是在诸多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体现的是自我意识的作用。但必然又会限定可能。地震对人类危害太大,因此必须和应该制止地震的发生。但地壳运动不接受人类的安排,人类制止地震发生的必须和应该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废话。所以价值观念不能违背必然规律,但可超越必然规律,即通过寻求新的可能而改变必然性。夏暑冬寒是一种必然,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得遭受夏暑冬寒的肆虐,就是这一道理。

这类信息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什么是应该的,必须选择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必须扬弃的?二是什么是重要的,有重大价值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三是什么是可敬的,值得尊重的?什么是可鄙的,不值得尊重的?第一个层次的判断是取舍判断,回答的是取什么、舍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的判断是比较判断,回答的是在都应该选取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取舍的问题;第三个层次的判断是伦理判断,回答的是主体我如何选择追随顺从谁的问题进行的判断。

现境信息、前景信息和观念信息三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现境信息的积累,也就没有前景信息的形成。前景信息是以现境信息为基础由规律必然信息演绎而形成的,而规律必然信息又包含在现境信息之中,是对主体我的现实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把握。而没有现境信息、前景信息的积累,观念信息也就无以形成。价值观念是在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所显示的可能中进行的判断。而没有价值提供判断的依据,也就不知如何进行价值需求的设定,现境信息的四个问题也就无法回答。

2·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原因

自我意识直接是理性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理性也就是目的性选择与最优性取向的总和。所谓目的性,也就是主体我的价值需求的设定,即达成主体我的缺失的弥补,减少主体我的缺失,体现的是主体我认定为必须和应该的选择。这就是趋利避害。这种目的性选择直接表现为主体我不作它顾,认定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就是一切。很显然,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作基础,也就无所谓目的性。所谓最优性取向,也就主体我在行为选择过程中,只要有更好的选择,就不会停止选择,也就是说不会满足次优,即在其行为选择的价值需求满足过程中,不会满足于过得去的满意,而是寻求价值需求满足的最大化。也很显然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没有直接表现为意识活动的比较判断所形成的最优性取向。最优性取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当面临多个价值需求的满足时,是对最先满足什么价值需求的设定;二是当价值需求满足途径多样化时,是对最有效地达成价值需求满足途径的设定。很显然这种最优性取向是以对自我的现境信息、前景信息和观念信息的综合分析比较为基础的,没有综合分析比较,就无所谓最优。

但主体我的这种理性是不完全的,一般人都永远只能达成充分理性,即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不理性的,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人,只要自我意识清醒,他就不会放弃其目的性选择和最优性取向。这就是说基于自我意识的理性具有普遍性,没有人会没有理由地放弃其目的性选择和最优性取向。但因为观念信息的主观性使之成为一种超自我设限,限制了其最合目的性选择。所谓超自我设限则是主体我不自主地暗设了一些背离达成自我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的行为选择限制,进而由这些限制而致使目的性选择和最优性取向无法达成。其内容有三个:

(1)观念设定。

观念是主体我对于自我已有经历、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归纳而形成的判断事物的准则。但它一经形成就伴有再调整更新的惰性,并反过来对自我状况以及背景事物事实的发展变化进行设定,以至于行郑人买履和削足适履的蠢事。一方面影响对事实的判断,另一方面制约对于新获得信息的认知和与原有信息的融和整理加工。尽管这种惰性的大小会因人而异,但除了圣人之外都难以逃避这种观念设定的惰性影响。

(2)情感粘附。

情感只有爱、恨两个内容,其内在本质都一样,都是在爱恨事物上形成粘附,使作为价值需求的目的性选择的目的本身被固化而成为一条道走到黑的固执和愚蠢,不知根据自我状况及其背景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调整作为价值需求的目标本身,致使陷于因爱或恨而不再作最优性取向努力,而对不切实际的,也不再有意义的目标作不计代价的努力,以致与必然性碰撞而受挫导致自我毁灭。

(3)情绪波动。

情绪总是与主体我对于一定价值需求满足状况的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是主体我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条件在事实上或可能上,发生了与主体我的原有预期相左的各种状态的心理反应。圣人宠辱不惊,但常人却得意忘形、失意落魂,致使其行为背离目的性选择和最优性取向而失去理性。

之所以把这三种情况称作超自我设限,是因为这种种设限,并没有体现主体我的意志,往往造成与其所寻求的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目的相矛盾的结果。但它又是自我选择设定的,不过在选择设定时,忘记了自我本身,把自我片面化,限制了自我对其存在的外部世界的感知。在这三种超自我设限的影响下,主体我的行为选择也就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但又未失去理性。因为主体我在当时仍然感觉是在寻求最优而实际上是背离了最优,结果就从完全理性退向了充分理性的不完全理性状态,即既不是不理性,也不是完全理性而处于理性和不理性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一个人究竟是处于接近理性一端的状态,还是处于接近不理性的一端的状态,相对于不同的主体我,往往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对于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等规律必然信息敏感,知其不可为时会迅速调整行为方向;有的人对于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等规律必然信息迟钝,不能判断可为与不可为,盲目行动,或者固执己见。前者更接近理性一端,后者更接近不理性一端。并且相对于不同的事件,相对于同一主体我也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情绪,知其可为时,奋勇不息,知其不可为时,立刻终止,不作无谓的努力。有的人其行为被自己的情感情绪左右,知其可为时因情感情绪影响而不为,知其不可为时,而又受其情感情绪驱使而莽撞行事。前者更接近理性的一端,后者更接近不理性的一端。

3·自我意识的充分理性定律内涵

充分理性不同于西蒙的有限理性,它不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限制而仅仅寻求满意而放弃最优,而是在已有的自我意识状态下寻求的最优,其制约因素是主体我的意识状态,而不是信息的不完全性。所以,充分理性是目的性选择与最优性取向的理性,加上超自我设限导致的与完全理性背离而又不失去理性的一种状态。

在自我意识与充分理性的关联关系中,不是简单地由自我意识的制约导致理性的不完全性而仅仅达成充分理性,构成充分理性的决定因素——超自我设限本身又制约着构成自我意识的观念信息的形成,是它使主体我的观念信息的形成超越于主体我的经历、经验和知识。即超越对于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把握,致使自我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本身偏离了对主体我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归纳和抽象,而直接由超自我设限固化为主体我的价值观念。

所以,自我意识的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积累得越充分,超自我设限越少,其行为选择就越是能充分达成最合目的性的理性要求。反之相反。如果自我意识的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积累得越有限,越是受制于超自我设限,其行为就越是难以达成最合目的性的理性要求。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充分理性定律。

三、痛是自我意识形成的起点

自我意识的起点在何处是必须探讨并做出解答的问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自我意识的本质。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于自我状况和外部环境存在的感知信息的汇总,而感知最深最切的莫过于痛,即主体我的价值需求满足条件被损害,甚至被剥夺,造成的身体肌肤之痛和预期破碎之痛。痛无论作为一种身体感觉还是心理感觉,它都会有对主体我的关注点起到聚焦的作用,让主体我想放弃、想忽略而不可能。因为痛会不断地提醒主体我。痛的发生和存在会让我难受,使主体我的大脑神经不得不对它做出反应,这就是关注。并且痛之愈烈,其关注则愈深、愈紧、愈切。

而正是因为痛的存在,让主体我的大脑不自主地围绕它进行思考探索:哪里痛?为什么会痛?任何一个主体我在找到确定的答案之前是不会放弃思考的。关羽刮骨疗伤,仍能神定自若地下棋,是因为他确知其痛之所在以及痛的原因,所以才可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少疼痛的感觉。痛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哪里痛和为什么会痛的答案没明确之前,谁也不会放弃关注和探索。主体我也正是在这种对于痛的关注和探索的过程中存在的,并由这种关注和探索证实自己的存在。没有这种种痛,就不会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在无痛的情况下,快乐和高兴更是让人忘记自我的存在,这就是得意忘形的状态。笛卡尔论证说“我思故我在”,其实应该向前推进一步,是“我痛故我在”。人之所以思,是痛使然。所以在“我思故我在”之前有一个“我痛故我在”的确证。一个人如果不知痛,就成了死人或死人一样的植物人。痛而不关注其痛处,不探索其痛的原因,这仍然是死人或死人一样的植物人。这也就没有思了,自我的存在与不存在就无法检验,也没有区别。

相对于主体我,其痛不仅限于肌体肌肤,其内心也会痛。总括其痛,可分为三大类:

(1)我的身体健康遭受损害的疼痛。

这就是肌体肌肤之痛,当主体我的身体健康遭受某种损害,形成的肌体肌肤创伤,与之相连的神经系统会通过传入神经与中枢神经连通报告其痛,并通过大脑进行分析,探知回答哪里痛和为什么会痛的问题。在创伤导致痛之前,主体我并不会关注他的身体健康,他的身体肌肤似乎在他的大脑没有任何地位,可以说在他的意识中是不存在的。痛一旦发生,主体我发现了自己身体健康受损的现实,这才关注和确证自我身体存在的现实,担心自我身体健康的消失,因而才亟亟于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在以什么趋势变化的答案探索。

(2)我的本事能耐不彰显的心痛。

这是主体我的主体性被压抑,而感觉到社会关系不平等的痛。任何一个主体我有某种能耐,总希望显摆显摆,以获得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对于他个性特征的认知、认同以确证他的存在,并在这种认知、认同和确证的基础上给予与之能耐大小相对应的地位。我的本事能耐不彰显就是其表现自我存在的机会被剥夺了,被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忽略了其存在。这种本事能耐不彰显的心痛,让他感觉到了社会关系的不平等现实。他感到心有不甘和不满足,所以必然会探索回答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在以什么趋势变化的问题的答案。

(3)我的价值观念被否定的心痛。

这是主体我对于应该与否、重要与否和情感选择的价值判断被否决的痛。这让他发现了社会冲突和对抗的现实,感觉到自身价值在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的丧失,被社会抛弃、孤立,被其社会置于对立面。他这时痛的是脸面的丧失。在此必然会探索回答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在以什么趋势变化的问题的答案,以求改变这种现实。

在这三种痛中,第一个痛,让主体我发现了他的肌体存在,第二、第三两个痛,让主体我发现了他的主体存在。对于三种痛的关注和探索就使主体我关于自我的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积累起来,使之对于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背景变得越来越清晰,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意志行为也就逐渐形成。与此同时,由对于其肌体存在和主体存在的确认,就使主体我感知到自我的存在,主体我也就通过关注我的身体健康、我的本事能耐和我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了主体我的完整意识——自我意识。

四、“三种理性”之间的关联关系

我们的讨论已涉及到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和充分理性三个不同的概念,在此有必要对三者的关系作一辩析。

完全理性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的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思想,有限理性是西蒙和马奇的决策管理学派的管理人假设的核心思想。充分理性与它们二者之间都存在有紧密的关联关系,但其内涵却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