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生代(距今2.45亿年前~66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植物欣欣向荣,动物生生不息。恐龙则是这个迷人世界的主宰。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大约有250种,大的长达25米,小的只有几厘米。它们有些是海生的,有些是会飞的,而大多数则是陆地动物。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1.5亿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集体消失了。多少年来,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特色的解释,但许多解释的本身就像恐龙灭绝一样奇特、惊人。
小行星撞地球
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小行星与地球碰撞而导致恐龙灭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尔瓦兹教授认为,6500万年以前,一颗小行星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与地球相撞,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大量的沙土尘埃覆盖了整个地球,使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大为减弱,导致大多数植物因光合作用暂时停止而死亡,素食恐龙和肉食恐龙也先后因失去食物来源而绝迹。也有人认为,恐龙在碰撞事件后并未马上全部死亡,至少又生存了75万年。后来是因为地球海平面下降,亚洲和北美洲连接起来,大量的其他类动物迁移到恐龙的栖息处,食物供应更加困难,于是恐龙在饥饿中慢慢死去。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
气候变化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当时气候突然发生变化,恐龙无法适应,因而灭绝。以美国的卡特?福赛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生代中期以后,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上不再是常年如夏,而是变得四季分明。大地上的被子植物大量繁衍,并迅速取代了恐龙的食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样四季常青,而是春天发芽,冬季落叶。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秋冬季节无“粮”可吃,最终因饥饿而死亡,而那些失去食物的肉食性恐龙同样也在劫难逃。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当时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均被冻死了。新星爆炸这种说法认为,是一颗新星的爆炸给恐龙带来了灾难。苏联科学家西科罗夫斯基认为,约在6500万年前,太阳系发生了一次稀有的大爆炸,它产生的大量放射线使地球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中。身躯庞大但柔弱乏力的恐龙几乎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防护能力。在放射线的无情侵蚀中,可怜的巨兽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肌体一天天地坏死下去,幼小的恐龙更抵抗不住放射线,只有死路一条。那些体形小的爬行动物,如龟、蛇以及原始哺乳类动物却可以隐藏于地下或洞穴中躲避灾害,因而幸存下来。
众说纷纭
关于恐龙的灭亡,还有几十种假说。如物种斗争说认为恐龙时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这种小型动物由于缺乏天敌,快速繁衍起来,最终吃光了恐龙蛋。大陆漂移说则指出,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被子植物中毒说坚持:恐龙时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被子植物中含有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酸雨说推测,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