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还是有些疑惑:“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唐高宗永徽年间,山中缺粮,已经年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到40里外的丹阳化缘,背米一石八斗,供养寺里300多名僧众修行。因此,牛头山成了吴越之间规模最大的禅修道场,牛头宗也成了禅宗一个重要的分支。
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的要源本自内心,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的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有些人学佛,或者修其他的道,老想避开世人、世事,如果不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道,而是学懒,学问既不会有长进,境界不会有提高,内心也不能真正得到清净。
一日一心得
学佛不等于学懒,能够在闹市里修行,才上得了境界,能够在红尘中一尘不染,才是真正一心清净。比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鲁迅先生的诗句,但这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牢骚话,他并没有真的“躲”起来,而是以笔作“投枪”、“匕首”,积极地跟社会不平现象开战,却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出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如何达到般若境界
南怀瑾语录: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是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
“般若”二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译经人都是直译,不敢翻译。因为一翻译的话肯定是错的。但是人家看了莫名其妙,怎么办呢,只好勉强解释一番。就像老子拿“道”没有办法一样,只好“强为之名”。如果勉强给“般若”安个名字的话,就是“智慧”二字,但它肯定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智慧,而是合乎道的智慧,或者说佛智。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前言超越宗教的大智慧》中说,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据南怀瑾大师说,般若智慧共有五种:
第一是实相般若。
南大师说:“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以此观之,“实相般若”跟老子《道德经》所讲的“大道”,或者跟西方哲学家所讲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等概念是相同的,或者近似。那么所谓“佛法无边”就相当于西方的“规律无所不在”。不知为什么,现代人不太容易接受“佛法无边”而能够接受“规律无所不在”,好像前者是迷信而后者是科学。这是一种心障。实际上,佛学对规律的探索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咱们中国不如西方发达呢?咱们中国发不发达跟佛学本来就没有多大关系。除了唐朝前、中期之外,中国人就没太把佛学当回事。尤其是现在,懂佛学的人已经很少了,以至于日本人说正宗的佛学在日本。中国台湾人不敢跟日本人较量佛学功力,却敢瞧不起大陆人的佛学修养。这并不是人家有钱发飙,咱们大陆人确实没办法跟人家比佛学文化。
第二是境界般若。
“境界”也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如果要勉强解释的话,大概是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认识的深度与处理的水准。通常来讲,你的认识到了这个水准,你才能做出这个水准。
有一个故事:一位修士每天东奔西走,给战争孤儿们募捐。有一天,修士来到一家饭店,请几个在这里打牌的人捐款。其中一人输了钱,情绪很激动,把修士骂了一顿,还将一口浓痰吐在他脸上。
修士取出手帕,平静地擦去脸上的浓痰,微笑着说:“属于我的那一份,我已经得到了。先生,我的孤儿们能从您这儿得到什么呢?”
那人羞得无地自容,他低着头,将身上的钱全都掏出来,默默地放在修士手上。
境界不同的人遇到修士相同的事情,反应会大不一样。有的人会掉头就走,有的人捏紧拳头想打架,有的人气得破口大骂,有的人一本正经地讲道理,有人的打电话找警察……每一种处理方式,都跟各自的境界是一致的,也跟各人对这件事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位修士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我们当然不知道,不过可以猜测一下。他也许想:这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发怒,他只是受到某些事的刺激,想发怒而已。我正好在他想发怒的时候来麻烦他,那么我的遭遇是我命中应受的。就像来到极地必然受冻、走到雨中必然淋雨一样,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也许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境界低者无法理解境界高者的思想,因为他从来没有到过这么高的地方。境界高者倒是有可能理解境界低者的思想,因为他是从低处走上去的,对过去的思想轨迹也许还有印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境界极高者,确实能够“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比我们更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切事情。
第三是文字般若。
文字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何运用文字,更是一种智慧。文字般若高的人写的文章让人百读不厌,说的话能像拨动琴弦一样拨动人的心弦。文字般若极高的人,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比如毛泽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话就把武装的重要性说绝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句话就把身体的重要性说绝了。真有点“一句顶一万句”的味道。这就是文字般若。
佛经具有极高的文字般若,它的文体跟其他任何文体都不一样,它音韵、节奏既优美,又庄重,且恬静,可读可唱,极为独特。很多人迷上佛学,就是迷上了它的文字般若。
第四,方便般若。
南大师说:“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以此观之,“方便”二字,大意是办法、手段。“方便般若”就是办法好,手段高。佛家“方便般若”足以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兵书都装进去,还绰绰有余。试想,无论你用什么兵法,攻城略地,都有一定限度,到了一定地步,就不行了。无论是元太祖还是恺撒大帝,都是如此。佛学不依赖物质条件,不断攻克别人的心灵,至今已成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肯定是有一些办法的。而且佛家采用的任何办法都以一个“善”字为宗旨,不用歪点子、坏主意,不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否则就不叫“般若”。平时人们不择手段,是因为智慧不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好不惜“自伤经脉”,运用“魔功”。但佛家的智慧已经够用,不需要损人害己。
第五,眷属般若。
南怀瑾大师说:“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以此观之,“眷属般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亲和力”、“魅力”、“影响力”。佛家是“内外双修”,既注重仪表,又注重行为,也注重心态,修到一定程度时,既庄重,又和蔼,让人一见就觉得可亲可敬。相处久了,更是崇拜得不得了。因为佛家的“眷属般若”不是表演,下了台就换成另一幅模样。他们始终如一,第一眼看见是这样,每天盯着他还是这样,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所以,学佛即使别的都没有学到手,只要学到“眷属般若”,就能让你一生受益无穷,竞选总统别人肯定优先给你投票,与人相处肯定“粉丝”成群。即使跑到野人国去,也会大受欢迎。
一日一心得
在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眼光里,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可见般若比智慧还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