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南怀瑾全集
10700000000028

第28章 领导的智慧:以智慧和风度赢得人心(3)

张公默然良久,若有所失。过了一会儿,又问:“你为什么不假装不认识我呢?”

老僧跪在地上,拜了一拜,然后说:“死罪死罪!我正盼望您问这句话。您治理郡务,不亚于汉朝名臣龚遂、黄霸,要说稍有让百姓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太喜欢微服私访了!您这样做,不仅那些大奸大恶之人能预先定下蛊惑您的计谋,即使是乡里的小民,谁没有亲友,谁没有恩怨呢?走访甲那方的人,必定会说甲有理而乙无理;走访乙那方的人,必定会说乙有理而甲无理。走访当事者的仇人,当事者一定是错的;走访当事者的恩人,当事者一定是对的。至于妇女、小孩子,道听途说;老太太、老先生,言语糊涂,他们讲的话,哪能作为办案的依据呢?您亲自走访,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派人走访,虚假不实的东西会更多。况且,私访的危害,不仅影响审案,对其他兴利除害的事,也会带来偏听偏信的弊端,在开挖河渠堤堰方面尤为严重。小民只考虑一己一家的私利,水有利就截流,以浇灌自家的田园;水有害就以邻国为壑,不怕别人遭灾。这都是他们成天算计的事,谁肯根据地形特点,顾全大局,作永久根除水患的考虑呢?老僧是方外人,本来不应该干预尘世间的事,何况是官家的事呢?但佛法以慈悲为本,舍身济众,只要有利于众生,就应该冒死进言,希望您明察!”

张公沉思良久,竟取消了私访的计划,返回了衙门。

我们平时看电视,看见乾隆微服私访,就觉得这是一个好皇帝;看见某个官员微服私访,就觉得这是个好官。原来这里面也有弊端。所以,领导者理当重实据而轻意见。对某人的意见,如果想作为下决定的依据,就去细心查实,这样大概就可以少受欺骗。

一日一心得

《增广贤文》云:“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个公式的准确率也许在60%以上,但仍有例外的情况,有的人讲他人坏话,并无阴险目的,可能是无话找话,可能是以讹传讹,可能是一时情绪冲动,也可能反映的是真实情况。所以,轻易相信和简单不信都可能偏离真相,需要慎听和慎察。

厚积本钱方能建功立业

南怀瑾语录:一个人想成大功立大业,或者修道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有本钱啊,本钱就是你的风。很多年轻人老是想:要是我呀,就要怎么样怎么样。想了半天,有没有本钱啊?一毛钱也没有。没有风,还飞个什么?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养才行。风力不够,没你的事,本钱积累厚了,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在生活中,很多人并非没有谋大事、创大业的志向和才干,却一辈子也不能实现心愿,原因何在?资源不足。俗话说:“手里没网看鱼跳。”明明看准了机会,胆量已经够用,本领大概也够用,只因没有本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擦身而过。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先准备创业条件,不愁没有创业机会。如何准备创业条件呢?这就好比招兵一样,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本领。

当年萧何最大的本事却是招兵。刘邦大小七十二战,逢战必败,输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连漂亮老婆和白胡子老爹都落入敌手。如果不是萧何将训练有素的新兵源源不断送上前线,刘邦早就垮了。最后论功行赏,萧何居功第一,可谓实至名归。

项羽特能打仗,逢战必胜,但招兵的本事差得太远。常言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这胜利不是容易得来的。招不到兵,麻烦就大了,最后他就是这样活活让刘邦耗死了。

南怀瑾老师认为,通常一个人需要的成功资源有如下六种:

一是智力资源。构成智力的诸要素中,知识和经验只是基本素质,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你随时更新知识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你安身立命的真功夫。

二是人力资源。你掌握了客户,就意味着你有很强的营销能力;你掌握了有价值的朋友,意味着你比别人有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

三是形象资源。外表漂亮和相貌平平的人,机会是不一样的。好在天赋不足,可通过气质、修养、言谈举止来弥补,这是后天努力能够改善的,值得我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四是环境资源。骏马应该奔驰在大草原,来到繁华的城市,将失去所有的优势;雄鹰应该飞翔在天空中,关在笼子里,不见得比鸡鸭猫狗高明。环境有利有不利,人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而回避不利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

五是品牌资源。它包括一个人的品行所积累的名声和信用。这是最重要却最易为人忽视的资源。从长远来看,品牌资源越丰富,成功机会越多。

普通人没干什么坏事,不等于有很好的品行,也许只是“想腐败,没机会”,到了需要勇、义、仁、智、信的时候,未必经得起考验。每个人都将得到好品行的好处,也将得到坏品行的坏处,不是“好人没好报”,而是好人做得还不够。

其六是金融资源。它包括你现有的经济实力,以及赚钱和融资的本领。只有钱,不会赚钱和筹钱,还不能说这项资源很丰富。反之,赚钱和筹钱的本领很强,基本上不用为钱犯愁。

以上六种资源,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是否够用,就很难说。资源少不要紧,有意识地去积累,总是越积越多。可惜很多人没有资源意识,经常浪费自己的宝贵资源,比如得罪朋友、放弃学习机会、做影响声誉的事,等等。这不像“败家子”拿着钱不当钱一样吗?

有一句话说得好: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先把本钱积厚了,你就能像大鹏鸟一样,借力而行,一飞九万里。

一日一心得

想创业却没有资源,就跟打仗没有士兵一样,一个光杆司令怎么玩?成功的要点,归根结底两句话:获得资源,利用资源。相对来说,获得资源更重要一些。“有了老婆不愁孩,有了木匠不愁柴”,只要掌握了资源,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

从大路上求富贵

南怀瑾语录: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富与贵,重不重要?有的人会说不重要。但孔子这个大圣人认为很重要。他当上鲁国高官后,人们看他的眼光就变了。他感慨地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

南怀瑾老师认为,孔子的话肯定是肺腑之言,因为中国人的老习惯是“以成败论英雄”。你赢了就是英雄,输了就是狗熊,你发财了就是有能耐,你当官了就是有本事,你要是个穷光蛋,肯定是个大笨蛋。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头一天还在讲某人的傻事、笑话,第二天他收到委任状了,或者收到高中皇榜的喜报了,人们的眼光就全变了,他所有的傻事、笑话都变成了趣味逸事,变成了父母要求孩子学习的成功方法。其实这个人第二天的能力、品行跟头一天仅差毫厘,得到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可见人们的评价是跟着富贵走的,而不是跟着人走的。

孔子虽然是个大圣人,没当官前,他的学问难免让人半信半疑,比如他讲什么“学也,禄在其中”时,同学们肯定心里嘀咕:您老人家在学问方面下的功夫不少了,禄又在哪里呢?比如,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断粮,学生们病倒了一大片。子路就满腹牢骚地跑去问孔子:“老师你天天讲道德、讲学问,讲了半天,结果怎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做君子有什么用呀!”

孔子官有了,禄有了,人们就不会有疑问了:他的学问肯定是真学问!跟他学准没错!

所以说,只要你在意他人的评价,富与贵就真的很重要。只有庄子这种超然物外,不把别人的评价放在心上的人,才会视富贵如粪土。

孔子既然认为富贵重要,他也确实有很多得到富贵的机会,为什么他跟富贵结缘的时间却那么短暂呢?因为他强调“以道得之”,在机遇面前,他宁可选择道义而抛弃富贵,这正是他人格伟大的地方。

一般人经常权衡职业是否“高尚”,如果是“低贱”的工作,即使很赚钱也不干。如果要他去捡垃圾、擦皮鞋,他宁可喝掉一大瓶农药。孔子对职业却不抱成见。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能正当致富,拿着马鞭赶马车他也干。如果不正当,请他当官也不干。

《说苑》曾说:没有地位没有钱,不是贤士的耻辱,品格不突出,才是贤士的耻辱。贤士并不是喜欢死亡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贵喜欢贫贱,按照正当的方式,尊荣富贵落到自己身上,贤士也不会推辞。

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富贵观的精髓。

儒家所谓正当,主要是一种自我要求,不完全是法律与道德的规范。通常来说,儒家的自我要求高于社会行规范。它对于“正当”的富贵,有如下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无功不受禄。对别人有贡献,接受别人的报酬,这是公平的;无功而受惠,在贤士看来不是正道,不屑于接受。

有一次,孔子去见齐景公,齐景公想把禀丘这个地方送给他。孔子辞谢不受。出来后,他告诉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才受禄,现在我游说齐景公,他不接受我的主张,却把禀丘送给我,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辞别景公走了。

孔子的做法可能让人想不通。其实类比一下就不难理解。假设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产品,孔子上门推销,如果人家接受产品又照价给钱,这是正常交易,孔子肯定很乐意。人家不要产品却给钱,这显然不是正常交易,有的人可能乐意,孔子就不做这种无本万利的交易。

第二个要点:烫手的钱不拿。用违反法律道德的方式赚钱,可能受到惩罚和谴责,这明显是烫手的钱,贤士肯定不拿。有的钱虽然没有违反法律道德的嫌疑,却隐藏着难测的风险,贤士也是不拿的。

第三个要点,违反道义的官不当。君子求取功名,都要用正当手段。如果只能用不道义的方式得到官位,他们宁可弃功名如粪土。

人生好比行路。我们知道,要想到达目的地,最好是循着宽广平坦的大路而行。走所谓“捷径”,未必能节省时间,反而容易遭遇危险。我们追求成功也是这样,最好走大路,不要走“旁门左道”。

当然,现代的情况跟古代不同了,现代人追求成功,方式方法也可能跟古代有所区别。但以上四条仍然是现代人可行的大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大路:创新。这是现代人最好的成功之路。

一日一心得

领导要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好!无欲是什么?无欲就是无情啊,适当的无情、不讲情面你可以做得有效率,做的很好。但没有人之常情,你也有可能做得很无趣,也有可能做成大家说你没有人情味、法西斯。所以说,无欲和有欲之间的把握,也是一个如何做到平衡、中庸的问题。爱财好色有什么关系呢?人民也爱财好色呀。爱财好色不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嘛?能够在满足自己的喜好的同时推及及人,满足百姓同样的喜好,这不是好事吗?

领导的威仪与威德

南怀瑾语录: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谈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

读过《孟子》一书的读者大都知道孟子跟梁襄王讲的安定天下的道理并不出奇,他对梁襄王的评价却很意思: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望之”,这是看外表,孟子到底是在议论梁襄王的相貌还是举止呢?可能两方面都包括。当领导的人要有威仪,让人一看上去就像个领导,就像俗话说的要有“官相”。构成官相的有四个要素:

一是相貌。古人论帝王的相貌,往往用“天日之姿,龙凤之表”八个字来形容。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相貌,我们也看不到。由“天日之姿”四个字,可以想象一定是神采奕奕,充满自信,像太阳一样让人眼睛一亮。由“龙凤之表”四个字,可以想象相貌一定有特色,跟普通人有些不一样。

虽然相貌不是构成“官相”的惟一要素,但如果相貌不好,要建立威仪难度就大多了。南怀瑾大师说:“野史的资料,记载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有一次拿起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来看,他说:‘左看右看,只像是个牛医,哪里像个君临天下的帝王相。’牛医就是兽医的意思。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有许多人是见过的,他的照片,大家差不多都看过,虽然清秀,但却带着点‘我见犹怜’的味道,的确也是‘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典型。”

二是举止。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包含了日常的修炼之功。比方说,我们都知道需要“站如松,坐如钟”,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不信你试试看,也许不到半小时,就站不住坐不稳了。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和尚,即使没看见他的光头,只要看见他盘腿坐在那里,一个多小时纹丝不动,就会相信这是一个真和尚。同样的道理,看见一个领导,只要看见他笔挺挺地坐在那里,毫无倦态,就觉得领导毕竟是领导,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一个领导即使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没说,对部下也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你看见他毫不松懈的样子,自己也就不敢马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