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10700400000014

第14章 公共知识和打破均衡(2)

这就是一个均衡,一个大家都“说谎的均衡”。但是,这个均衡很快就被一个小孩子给打破了。所谓童言无忌,小孩子的“皇帝什么也没穿”描述的就是真正的事实。当这句话被人们迅速私下传播的时候,“皇帝什么也没穿”便成了公共知识。原来的均衡也因此被打破了。

当然作者这么安排也是有深意的,当大人们的思想和心智被更多的东西所束缚的时候,当他们违心地说着谎言的时候,只有孩子的心灵是最真诚和不受污染的。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博弈课堂:

1.不是所有明摆着的事实就是知识,如果你不相信这个事实,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那它都不能构成你的知识。

2.当人们确认一件事情后,但是他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确认这个事实,那这个事实是他的知识,但不是博弈思维中所说的“公共知识”。

猜猜老师的生日是哪天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依靠间谍舍生忘死地获取,因为,有些信息是公开的,这就是公共知识。而理性的人懂得在这些公共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智慧推理得出事情的真相,推理在博弈思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福尔摩斯之所以被那么多的人所景仰,正是源于其缜密、高明的推理智慧。我们发现,一些有经验的侦探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素质--推理,通过推理,他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犯罪的动机、实施犯罪的过程,以及一些犯罪细节。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博弈。因为犯罪分子会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销毁犯罪证据,给侦探工作设置障碍,使其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从而达到逃脱法律制裁的目的。一些反侦察能力强的犯罪分子更会做得天衣无缝,甚至还会误导侦探工作走向相反的方向。而作为侦探人员,在尽可能搜集到的信息--证据、犯罪痕迹等面前,就必须运用推理来还原犯罪的过程,从而找出突破口,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推理,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趣味和逻辑智慧。

小李和小王都是张老师的学生,张老师的生日是M月D日,2人都知道张老师的生日是下列10组中的一天,这10组日期为:

3月4日,3月5日,3月8日;

6月4日,6月7日;

9月1日,9月5日;

12月1日,12月2日,12月8日。

张老师把 M 值即月份告诉了小李,把 D 值即日期告诉了小王,张老师问他们知道他的生日是那一天吗,小王说:“我不知道。”小李说:“本来我不知道,现在我知道了。”小王说:“现在我也知道了。”

答案是6月4日 。

得出正确结论的推理过程如下:

根据小王说“我不知道”,可以得出张老师的生日不是6月7日和12月2日。因为:

从10组数字中我们能够看出,张老师生日的日期为1、2、4、5、7、8中的一天,而其中2和7只出现了一次,其余的日期都出现了两次。张老师告诉了小王日期即D 值,如果D 值是2和7中的一个,小王马上能够确定出张老师的生日,因为这两日只有一个可能性。因此,如果他说“知道”,表明张老师的生日或者是6月7日或者是12月2日。如果D 值为1、4、5、8日,小王无法根据他所知道的信息推得张老师的生日,因为这四个可能的D值都有两个具体的日期。因此,小王说“不知道”表明张老师的生日不可能是6月7日或者是12月2日,否则的话,他应当说“知道”。

根据小李说“本来我不知道,现在我知道了”,我们可知,张老师的生日只能是6月4日。推理如下:

小李知道张老师生日的月份,即他知道张老师的生日在3、6、9、12四个月中的一个确定的月份。

然而,3、6、9、12四个月中都有两个或三个可能的日期:在3月中有3月4日、3月5日和3月8日三个可能的日子,在6月中有6月4日,6月7日两个可能的日子,在9月中有9月1日、9月5日,12月中有12月1日、12月2日、12月8日等可能的日期。

虽然小李知道张老师生日的月份,但由于四个月份中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日子,所以,小李还是不能知道老师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天。这也是小李说“本来我不知道”的原因。

但是小王的“不知道”排除了“6月7日和12月2日”的可能性。这样,张老师的生日的可能日期就减少了两个,而只剩下:

3月4日,3月5日,3月8日;

6月4日;

9月1日,9月5日;

12月1日,12月8日。

这也是小李所能够分析到的。

小李听到小王说“不知道”后说“现在我知道了”表明,此时他能够确定具体的日子即D值。在上面4个月份中有8天,而唯有在6月份,只有一个可能的日期即6月4日,其余的月份中都有两个或三个可能的日期。

若张老师的生日在3月、9月、12月这三个月份,小李是无法说他知道了张老师的生日,张老师的生日只能有在6月,小李才能说“现在我知道了”。因此,小李说“现在我知道了”表明,张老师的生日只能在6月,即6月4日。

小王听到小李说“知道”后说“现在我也知道了”,表明小王根据小李给他的信息也推算出了张老师的生日。

在这个推理的过程开始,张老师生日的可能是上述10天中的某一天,这是双方的公共知识,M值为小李的知识,D值为小王的知识,M值和D值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当小王说“不知道”张老师的生日之后,“张老师的生日不能是6月7日和12月2日”便是他们之间的公共知识。而当小李说“本来我不知道。现在我知道了”之后,6月4日是张老师的生日便成了他们之间的公共知识。

博弈课堂:

1.有些信息是公开的,这些就是公共知识,在做推理时,这些公共知识就是切入点。

2.推理的过程,或者交流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加公共知识的过程。

别人也可以成为你的镜子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理性的、一致的决策,而且应该或尽可能有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想深入了解犹太教的思想和精神,他读完了《圣经》等典籍后,仍感到对犹太人知之甚少。

后来,他听说《塔木德》才是犹太人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探究犹太精神世界的捷径,于是他便去向一位拉比登门求教。

这位拉比听完他的请求后,对他说:“虽然你有研读《塔木德》的愿望,但你还没有打开它的资格。”

这人却坚持请求到:“我是否有资格,你可以对我测验一下呀。”

拉比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拉比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个男孩一起扫烟囱。扫完后,两人从烟囱上爬下来,一个男孩满脸乌黑,另一个脸上却没有一点煤灰。你认为哪一个男孩会去洗脸?”

这人回答说:“当然是那个弄脏了脸的男孩去洗脸。”

拉比却冷冷地对他说:“由此可见你还没有打开《塔木德》的资格。”

这个人不服气地反问:“那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拉比说:“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你就不会那样回答了。两个男孩扫完烟囱时,一个脸是乌黑的,一个脸是干净的。脸黑的男孩看到脸干净的男孩,就会觉得自己的脸是干净的;而脸干净的男孩看到脸脏的男孩,却认为自己的脸也是脏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要说的是,脸黑的孩子和脸干净的孩子的公共知识是扫烟囱这件事,这是两个人都知道的事实,也是两个人都知道对方也知道的事实,更是两个人都知道对方也知道自己知道的事实……在这个公共知识的前提下,脸黑的孩子才会在看到脸干净的男孩后,认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因为两个人一起扫的烟囱。同样的,脸干净的孩子看到脸黑的孩子就以为自己的脸也是黑的,认识的来源还是“两个人一起扫的烟囱”这个公共知识。如果是三个人,那么脸黑的孩子就不能马上判断出自己的脸是不是干净的了,脸干净的孩子也不能马上就判断出自己的是不是黑的了。如果再增加人数,这个判断的难度就会加大。但是,只要充分地利用自己得到的信息,再加上逻辑推理,尽管不是很快得到正确答案,但是最终还是能够知道自己的脸是黑还是干净的了。

在博弈中,有一个“谁的脸上有泥巴”的著名例子,说的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孩子们不确定自己的脸上是不是有泥巴,于是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孩子们的想法始终在变化。

假设教室中有一群孩子,假定有n个,其中有m个孩子脸上有泥巴。这些孩子能够看到其他孩子脸上是否有泥巴,而看不到自己脸上是否有泥巴。老师进教室对他们说:“你们中有人脸上有泥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假定孩子们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并假定他们都是逻辑学高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当老师重复询问多少遍,才有孩子举手说“知道”,并且有多少个孩子同时举手?

这就是著名的“脸上沾有泥巴的孩子”之谜。

我们假定这群孩子有10个。在老师未说话之前,这群孩子组成的群体的公共知识有:“每个孩子都有逻辑推理能力”,“每个孩子都听老师的话”、“老师所说的话是真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脸上是否有泥巴”……

当老师进入教室后说:“你们有人脸上有泥巴”,群体的公共知识发生了变化。“你们有人脸上有泥巴”是指,至少有一个小孩的脸上有泥巴。

老师做了这个“公布”之后,“至少有一个小孩的脸上有泥巴”成了这群小孩之间的公共知识,即每个人都知道它,每个人都知道其他每个人都知道它。

老师问“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无论有人举手还是没有人举手,每个人都能够观察到的。也就是说,老师问过之后,举手或不举手现象的发生都会改变公共知识。

如果这10个孩子中有1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除了这个有泥巴的孩子不知道外,其他人都能够看到并且知道。

老师说“你们中有人脸上有泥巴”后,群体有了一个新的公共知识。脸上有泥巴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的脸上都没有泥巴,他自然会推理得出结论:自己的脸上有泥巴。而其他孩子不能判断自己的脸上是否有泥巴。

因此,当老师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后,该孩子马上举手说“知道了”。

如果这10个孩子中有2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尽管老师说了“你们中有人脸上有泥巴”,两个脸上有泥巴的孩子因看到另外一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他不能得出自己的脸上有泥巴,其他8个孩子也不能得出。

因此,当老师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后,所有孩子都没有举手。这表明这不是上述只有1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的情况。即10个孩子当中至少有2个孩子脸上有泥巴。

当第一次所有孩子都没有举手,这两个脸上有泥巴的孩子因只看到另外一个人的脸上有泥巴,马上推理得自己的脸上有泥巴。

因此,当老师第二次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脸上有泥巴的2个孩子都举起了手。

如果这10个孩子的脸上都有泥巴,老师第10次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这10个孩子此时便都举起了手。

因此,这个脸上沾有泥巴的孩子之谜的答案是:假定有m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老师第1次到m-1次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时,都没有学生举手(都不知道自己的脸上是否有泥巴),当第m次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所有m个脸上有泥巴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理性、一致的决策,而且应该或尽可能有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博弈课堂:

1.在做判断时,要充分利用公共知识和自己能够掌握的信息,这有助于你作出正确的判断。

2.表面现象虽然能够提供一些信息,但是未必是真实的,需要进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