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0701800000011

第11章 生活心理学--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把握(3)

因为,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作为子女需要理解父母,父母同样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心理学课堂:

1.作为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与动向,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2.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时候也多听听孩子的心愿与理想。

3.作为子女,要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无任何私心。

疑病症--躯体疾病医生说了算

疑病症,又叫臆想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部分人很奇怪,整天处心积虑地“捡病”往自己身上贴。他们倒不是没病想病,而是真的蒙受着“捡来疾病”的折磨,甚至对医生查不出来的多种病症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其实,这类人患了心理上所说的疑病症。说白了就是他们本来什么病都没有,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病,硬要贴在自己身上的病。他们觉得这儿不舒服,那儿疼痛,但到医院一检查,一切都正常。各项化验都在正常范围内,就连“超声”、CT、磁共振等现代化医疗检查设备也找不出异常来,可他们自己还是怀疑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病。这种人的特点是“不能听别人说病”,只要听说别人患病,他们就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病,这种人还特别愿意阅读医学科普报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啃大本的医学专著。每看到一种病,他都感到与自己的症状相符。他知道的病越多,他身上的“病”也就越多。

患疑病症的人与其神经类型及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这类人的共同特点是没事喜欢乱琢磨,遇事更爱钻牛角尖,精神状态不稳定,对周围事物高度敏感,性格内向、抑郁寡欢、心胸狭窄、谨小慎微;还有些是受过精神刺激或者对自己过度关心。

在河南一个县城的一所中学里,有一个叫王金山的同学,在高考前体检时,正巧他感冒发烧。医生在为他听心脏时,低声自语说:“心尖区有点风吹样杂音……”王金山就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他得了心脏病,严重不严重?医生回答他,这是生理性杂音,不要紧的。但王金山同学却放心不下。他联想起上“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曾说过心脏病是有杂音的。现在医生的话只是安慰自己罢了。从此之后,他只坚信老师的话是对的,医生的话只是安慰的话,他确信自己患上了心脏病,并且到处求医。虽然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心脏正常,但他总认为医生是在安慰他或者他所在的医院医术不够权威。后来,他甚至离开所居住地,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医生都说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气,说:“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最后,经心理医生诊断,王金山同学患的是疑病症。

如果身体有不适到医院检查是正常的,但像王金山这样经反复检查无病的情况下,仍到处求医,就可以认定他有心理障碍--疑病症。疑病症表现为一个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己身体任何细节的变化和不适,就会立即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怀疑身体某部或某动能有病,这种人,尽管详细检查、反复说明没有病,但仍不能消除他的疑虑,总是千方百计地到处求医检查,试图证实自己有病。事实上,疑病症并不是躯体器官真的发生的病变,更不是不治之症,但用一般的医药疗法很难奏效。必须深挖这种“心病”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对疑病症患者来说,解除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树立乐观的思维方式,有所追求,改善不良的性格,拥有真正的自信。

对疑病症者用一般的简单解释说服很难奏效,而过多的检查和不当的解释会造成许多医源性暗示,而患者自己去阅读有关医学书籍则更容易造成自我暗示,这一些做法都容易使患者的症状变得复杂难愈。因此,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即使患上疑病症,也要做好自我调节工作。其主要的调节方法有如下方面:

1.提醒自己不要根据医书上的症状而“对号入座”。若发觉自己有疑病症患者的症状,就更不能让自己看了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些不适或与书上描述的症状相似或相近,就诊断为自己患上了某病。实际上许多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能发生,就是正常人也有所表现。因此,千万不能不去看医生自己就“对号入座”。

2.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相信医生的解释和劝告。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把精力、精神集中到其他与“病”无关的事上,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不要“终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些,度量要大些,平时要多为周围人考虑。

现代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普遍感到存在着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少有效的支持系统和恰当的宣泄方法,这种心理压力就有可能以躯体的症状表现出来而困扰人们。有疑病倾向或已患有疑病症的人,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帮助指导。目前有多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摆脱无病自忧的困境。

心理学课堂:

1.竞争的压力过大,再不能有效调节,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面对外界带来的心理压力。

2.若身体真有不适,要及时就医,但要相信医生,不能随意推断或者夸大医生的诊断。

强迫症--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

心理强迫症,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常把一些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当作不正常的东西而极力摆脱并产生强烈的痛苦的心理冲突,并进入恶性循环。

事例一:陈玲读大学时,学的是财务会计专业。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陈玲发现自己在完成功课时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因为她每次作完作业后总是要反复检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毕业后,她应聘到一家银行工作,同事很快发现明明可以两三个小时完成的帐,陈玲却需要一两天才能完成。因为她总是担心帐没有作对,反复地检查。后来,不仅是在工作上,生活中也一样,比如陈玲出门时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会反复检查信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花去了大量的时间。最后,银行的领导只好让她回家“休息”。

事例二:艾芳在一家医院当护士。几个月前,她姨妈因病去世,她非常伤心。此后,小艾天天担心在医院上班会被传染上某种疾病。每次下班后,总是反复地洗手10多次。回到家,马上换掉所有的衣服和鞋袜,用她的话说是“避免把病毒细胞带回家”。尽管科里的医生告诉她,医院里天天都在消毒,而且她姨妈得的也并非是传染病,所以,她是很安全的。但小艾就是不放心。后来发展到在医院不坐别人坐过的椅子,别人不小心碰到了她,她就会不停地洗手,直到认为洗干净为止。每天如此“清洁”花去了小艾大量的时间,使她疲惫不堪,严重影响了工作,科主任也为此事严厉地批评了她,家里的老公更是怨声载道,小艾感到很委屈,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陈玲与艾芳的这种心理与行为就是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她们在反复的做同一件事,比如反复的检查,反复询问,反复的洗手,反复的更换衣服与鞋袜就属于强迫性行为。

心理强迫症与一般烦恼的区别在于:烦恼仅仅是单纯的烦恼,而强迫症则是企图消除根本不可能消除的烦恼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是双重的烦恼。

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反复想,而且反复做。比如,反复洗手、洗衣被、点数、关煤气、锁门、整理物品等,有的还反复纠缠于一些毫无意义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1+1为什么等于2”,“人为什么不长角”,有的出现做下流不道德行为的念头,或怕自己做出伤人害己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都没有发生,比如,总想自杀或者杀他人,看到剪刀就出现要刺某人喉咙的念头,并害怕真的会干出这种事,有的脑中总要出现与耳闻目睹相对立的语物,如听到说“好”,脑中就想到“坏”,见到红色,脑中却要想到黑色。强迫症持续时间长,发生次数频繁,自知不合理却又无法摆脱,给自身带来严重的痛苦,使日常生活行为遭到干扰和破坏。

志红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她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照顾孩子,给女儿喂奶、洗澡、买玩具、陪女儿睡觉,带着孩子去花园晒太阳,孩子在她的照料下也在一天天健康的成长着,志红也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大家公认的好妈妈。志红很享受这种有孩子的幸福生活,可有一天,她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她会刺伤她的女儿。虽然她知道这不可能的,也让自己尽力控制不去想它,但这种念头却挥之不去,随时随地都能冒出来。后来,志红连剪刀、菜刀,甚至是稍有尖锐的东西都不敢碰了,她害怕自己会突然拿起它们,刺伤女儿。

为什么志红会有如此令人痛苦的想法呢?其实,志红的症状与前面的两例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心理强迫症。对于她们的这种心理强迫症,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说,强迫症多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症状产生前多有较强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心理压力。强迫症患者大多具有十分典型的强迫性人格特征,即过分严格要求自己和较强的完美主义倾向。主要表现: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适当,因而表现出死板、墨守成规、缺少灵活与多变性、清规戒律多;做事情务求十全十美、反复检查完成与否,反复思考,总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极为关注自我形象,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并刻意抑制自己的情绪;缺乏幽默感。内心多具有较强的不安全感,与他人交流时语气较急促且伴有一定的紧张与不安。

在现实生活中,强迫症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或强或弱的强迫症,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很多的成年人也会表现出具体的强迫症状,而且本人为此深深感到痛苦。目前认为,一般病情较轻的强迫症患者可以使用心理疗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美国著名应用心理学家罗伯特·G·迈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精神紧张因素,改善当前心理状态。

2.转移对强迫倾向的注意,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缓解引致强迫倾向的精神压力。

3.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锻炼。

4.不要怕犯错误,如果你不断犯错误,说明你在不断进步

但对于那些病情较重的强迫症患者,想要改善自己的病症,仅靠心理疗法是不行,最好是使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疗效会更为显著。另外,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对神经症疗效较好的森田疗法。对少数使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没有任何收效、久治不愈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神经外科手术加以治疗,在是否使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上,需严格掌控病患对象。另外,使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有可能对大脑做成一些现在未知的损害,所以一定要慎重。

心理学课堂:

1.心理问题的去除,需要生活中其他事件的配合。只有当生活中其他事件都比较顺畅了,心理疾病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康复环境。所以鼓励自己积极生活,适应生存。

2.你必定有擅长的能力,只是你没有挖掘出来而已,发现你的潜能,从而提升你的人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