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敢决断而失去成功机遇的事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层出不穷,比如韩信。楚汉相争的时候,作为第三者的韩信实力最大,他完全能左右楚汉的胜败之局,辩士蒯通对韩信说:“当今楚汉二王的命运操在你的手中,你投靠汉,汉就会胜利;投靠楚,楚就会胜利;我愿对你推心置腹,贡献计谋,对你有极大的好处。眼下,你占据齐国的地盘,如果你从燕赵两地空虚的地方出击,就可以控制楚汉的后方。此时,你满足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天下自能闻风而起,都来响应你。顺者则昌,逆者则亡,机遇面前不好好去把握,自己反而会遭祸殃。希望你慎重考虑!”
韩信当时的实力,足以有称霸的资本。但他对此依然犹豫不决。过了几天,蒯通又来规劝他说:“计谋大事在于时机,错过了时机而能永久处于安稳的地位,少见。在机遇面前要迅速做出决断。犹豫不决,是事业的大害。只看到小小的计谋,却失去了天下的大局面,已看清楚了,却不敢去做,是百事的祸害。猛虎的犹豫,还不如蜂虫的致赞;骏马局促不前,还不如驾马的安步。虽然有舜禹的智慧,默默不言,还不如聋哑人的手势指点。唉!功劳难成,却容易毁败;时机难得,却容易失去。时机呀,时机!不会再来了,但愿您仔细考虑考虑吧!”
然而韩信仍然在犹豫,他下不了决心背叛刘邦,最终反倒被刘邦所杀害。如果韩信当时听从了蒯通的劝告,鼎足而立,再招揽天下的贤人哲士,收服天下民心,汉室江山就不会是刘邦了。
韩信的悲剧在于他对机遇没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更没有决断机遇驾驭机遇的能力。兵家常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祸害,不仅仅表现于打仗方面。在现代的商业战略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战之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只会导致你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因此,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已成当代经营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当然,这里说的是当机立断,首先,指的是认准行情,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而不是心血来潮或凭意气用事的有勇无谋。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为三。”当机立断的另一方面,并非仅仅指进攻和发展,有时按兵不动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种果敢的行为。
由此可见,机遇往往只垂青有眼光,果敢决断的男人!时刻要有猎鹰般的眼睛,不要放过任何机会。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机遇是一种资源。资源是宝贵的,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任何流失浪费和损耗都将导致资源的减少以至枯竭。人生的机遇也是如此。有了目标和自信可使我们一步一步不断地成就自己的事业。然而,如果有了目标和自信又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同时又有为这机遇奋斗的毅力,那么这就如同我们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先乘车然后又乘飞机,飞向目的地。
机遇是漂流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叶舟。若不能及时抓住它,就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古时候有一个猎人看见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心里十分高兴,便想着如何食用这只大雁,等他想好后,那只大雁早已飞走了。这说明:机遇面前要当机立断,否则就坐失良机。试想,即使猎人的射箭技术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他错过了良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对成功有着独特的领悟。一次,朱清时向学生作了个题为《是什么在造就一个人的成功》的报告。这个报告侧重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成功的原因,不仅对在校大学生,而且对每一个渴望取得成功的人,都有着宝贵的启示意义。
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能不能碰上机遇,就决定了他能否获得成功。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遇到的小机遇非常多,但大的机遇只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机遇,一种是社会的机遇。历史的机遇是指科学发展的客观进程,社会的机遇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科学上的重要发现与历史机遇有关,而一个人的成功则与社会机遇有关。有些机遇,得若干年后回头看时才知道是机遇。
但是,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呢?抓住机遇有以下四种途径:
【1】随时做好准备。机遇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突然出现的,有的机遇甚至永远不为人们所知。正因为机遇不为人们知觉,说不定什么时候出现,因此要抓住机遇除了随时随地做好准备外别无他途。朱清时当年在青海西宁当一名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铸造工人时,由于当时看不到今后还有任何从事科研的希望,很多同时分去的同学都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努力。可是他出于一种热爱学习、热爱科研的天性,仍然整天看数理化和英语书。终于机会来了,1974年,当时中科院的领导决定要做一些重大的项目,以追赶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科技发展。青海的盐湖所也承担了一项重大项目,即“激光分离同位素”。因为朱清时没有把他所学的专业放下,于是他便争取到从工厂调到研究所,开始做这个项目。尽管当时在盐湖所搞“激光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同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由于他业务没有丢,看文献看得快,提方案也提得很清楚,于是他的方案被采纳,并担任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1978年,中国科学院又将他送出国去进修,在通过了全国的英语统考后,被送到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实验室深造。回国后仍然在科研所从事科学研究。其间他又被选送到英国、法国、加拿大的一些大学和研究院工作。1991年,他当选为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说,在重视科研和学习上,他比同时代的人早5年。那些当年同样分到工厂当工人的大学生,不少人由于荒废学业,等到1978年国家举行英语统考,从中选拔公派出国的对象时,一个个都在英语统考中败下阵来,就这样,机遇便与他们失之交臂了。
【2】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由于机遇随时可能出现,但你又不知道哪些是机遇,哪些不是机遇,因此,做事情就不可能选择大小,也不能做得时好时坏。
鲍威尔在一家大企业中当清洁工。鲍威尔做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认真,在做清洁中,他很快摸索出了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既拖得又快又好,而且又不累。老板看见鲍威尔干活不同于一般的清洁工,就注意观察他,观察了很长时间后,断定鲍威尔是个人才,于是便提拔了他。这样,鲍威尔就从当清洁工开始,一直做到了美国的最高军职。
【3】牢牢抓住机遇。朱清时举了自己从事科研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说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迄今为止最满意的结果,就是他在大连化物所得到的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当时,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但都没有成功。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在实验室里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环节都要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做出来。那一天晚上,他在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时,突然调好了,而且发现做得很漂亮,于是他便在实验室里安家,守着那几个机器,等它反应。一有点变化,他就马上把数据存起来。而且那个光谱要扫好,扫一遍就得存一百个数据,万一有一次扫描出了差错,这个误差就可以丢掉整个实验。一次扫描要5分钟,扫一百遍就要500分钟。晚上夜深的时候,由于所有的人都不用电了,电是最稳定的,光谱质量是最高的。他连着在实验室呆了三个晚上,由于晚上蚊子很多,他只得用毯子从头到脚把自己包起来。在这艰难的三天里他终于得到了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4】善于发现机遇。洞察力敏锐的人,不管情况多复杂,他都能够发现机遇并抓住它,这自然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聪明的人创造机遇。抓住机遇毕竟是被动的,而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足球比赛中的“边路传中”是创造机遇的方法。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换四个岗位,便是为了不断地创造机遇。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机遇呢?创造机遇首先是要诚实守信。跳槽时泄露商业秘密,留学时不信守承诺,凡事爱贪小便宜,做起事来喜欢偷懒,考试作弊等等,都是做人之大忌,这样做不仅不可能创造机遇,就是机遇来了也会失去。创造机遇还要学会善于与他人相处和交流。与人交换苹果手里还是一个苹果,而与人交流思想可同时得到两种思想,两种思想的碰撞就容易激出创造机遇的火花。创造机遇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上不顺心的事要注意调整心态,不要愤世嫉俗,更不要怨天尤人。
生命是有限的,而机遇更为有限。人的一生中或许可能有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多的机遇,但绝不会有无穷次机遇。一旦没有很好地把握,一次次错失良机,白白耗尽这不可多得的资源,那么,人生就如同苍凉的荒漠。如果你牢牢抓住机遇,并且非常珍惜这种机遇,并能够全力开发这种资源,那么,即便是荒漠也会变成生机无限的绿洲。
是的,机遇只留给目光敏锐,善于把握住它的人,犹如天上的流星一样,在漆黑的天空中一闪即过。这个社会上总是存在那么一种人,他们总是让机遇等他们,每当错过了良机,总是这样安慰自己:“错过就错过吧!反正还有下次机遇呢!”是的,下次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况且等待下次的时间有多长谁也不知道,最终他们只能在唉声叹气中走完余生了。
在错误中获得机遇
在捕捉机遇的过程中,将错就错之计非常妙。它妙的地方在于聪明人的心目中,错误有时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遇。不信,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一天,一位女顾客在美国某商店闲逛,突然她眼睛一亮,于是本来不打算购物的她,立刻喊来售货员,要买下一架德国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售货员看了这架钢琴的标价,心知有错,请来了部门经理。部门经理问清原委,也发现这架钢琴的标价标错了一位小数点,他也不能做主,便向经理反映。总经理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干脆将错就错,当场拍板定夺:卖!按错了的标价出售!这样,一架价值数千美元的名牌钢琴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仅卖了数百美元。这位顾客当然很聪明,不过那位总经理也不笨!有长远眼光的总经理将错就错,尽管眼前损失了一笔钱,但却抓住了机遇做了不同寻常的创意广告,获得了一笔难得的信誉财富。
美国俄亥俄州的在校学生迈克·布列斯林,由于把一只盛满铝的陶瓷坩埚加热过头,使铝全部熔化了。而当其冷却以后,陶瓷坩埚看上去却完全像金属坩埚一样。于是布列斯林干脆来个将错就错,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铝--陶瓷复合材料。以前也有人提出过用铝和陶瓷加工成铝--陶瓷复合材料的设想,但并没有使之变成现实。将错就错却给布列斯林提供了机遇。
1932年,德国化学家杜马克发现一种叫“百浪多息”的染剂,它对抑制链球菌很有效,而且不会损伤受感染的动物机体。这一发现在医学史上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标志着医学史新纪元的开端。但是,当法国化学家特雷弗在研究合成“百浪多息”时,他惊讶地发现把这种药物当成染剂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百浪多息”包含了磺胺,可是磺胺根本不是什么染剂。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将错就错让人们发现了磺胺的治疗作用。其实,早在1908年时,各国化学家们就知道磺胺的存在,但谁也没有任何根据来确认它的治疗性能。现在看来,要是能早一点将错就错,那么仅在1914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磺胺就至少可以拯救75万人的生命!
从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待错误不应该简单地否定,其中有可能隐藏着通向成功的契机。